《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3)——問答集
Q1:可否再重述一次“出離心”之開示?
答:在此,我們說出離心是如何開展的呢?生起出離心,是指當一個人開始感受到苦(身體的苦、心理的苦),當這些苦一升起時,我們會試著去找出這些苦何在?我們都不喜歡“苦”,也盡力地消除它。但即便是一點點的“苦”,只要我們願意去正視它、思惟它,由此我們將慢慢地發現原來世間輪回本就充斥著“苦”,而我們是無法消滅它、也出離不了。即使世間存在快樂,但那也僅是短暫的,其根本也是“苦”。從這一點起,我們願意去思惟時,我們便開啓了“出離心”。
Q2:聽說打坐可能走火入魔,請問何種情形下易發生走火入魔?如有這類狀況時,應如何處理?
答:所以我們說真正想學禅修的話,是有一定之學習步驟的。如此才能幫助我們避免走火入魔。步驟有哪些呢?首先必須具備正見,學習對佛法的正確見解。而正見的學習,首先亦須依止一位上師之教導。有了正見爲基礎,接著再依止上師學習禅修,此時上師會依弟子的狀況,給予適當的禅修練習與方法指導。這即是佛法中“見解”與“修行”有次第的修持。
相反的,如果有人缺乏正見,對佛教義理不了解,也沒有依止上師來學習禅修,而僅是自己看看書、聽聽禅修經驗,便著手自修打坐,如此一來便極易走火入魔。
還有一點必須特別留意:在西藏佛法中特別注重“傳承”﹝師承﹞。師承清淨是非當重要的,如師承清淨,則學習者就不容易走錯路。
Q3:請問人來到世間,人生的目的是爲了什麼?
答:凡是出生爲人或稱投生爲人者,每一位都同樣希望獲得快樂,而且希望這快樂久一點,是真正長久不滅的快樂而非短暫即逝。對一個相信輪回的人而言,我們生生世世都朝向這目標努力著,但我們都沒有用對方法。采用世俗方法來追求快樂,結果卻總是得獲短暫易破滅的快樂。只有斷除煩惱,才能擁有真正究竟的快樂,我們不斷輪回的因就是這個!而驅動我們投生爲人的原因,就因爲我們追求究竟的快樂,卻總是用錯方法。所以在今生來講,尤其各位已獲得難得人身,也正朝著得獲究竟快樂之目標努力,此時我們應當實行正確的方法來幫助我們。
正確的方法,首先應消除對自己的執著與貪著,因而能産生幫助別人的心,幫助別人的心升起,人生的意義才能具備,人生的意義--自己亦希求永恒快樂的心--才能圓滿。這可說是投生爲人最主要且最究竟的一個目的。
Q4:如何擇辨正確清淨之師承?
答:藏傳佛教基本上有四個主要傳承:甯瑪、薩迦、格魯,以及噶舉。這個四個傳各有其一脈相承之師承。所謂的師承,是指弟子跟隨一位上師習法而將所學到的法門(方法)真正應用到生活上時,當發現生活上的煩惱減少了,而個人的菩提心、慈悲心增長了,這表示“法”在弟子身上的確發生了效用,亦即弟子得獲了“加持”,這就代表這位上師是具有清淨傳承的。但相反的,當發現煩惱日熾,菩提心、慈悲心也未獲得增長,而“法”怎麼用也用不上時,這表示可能不是清淨傳承。以上是一種辨別方法。
Q5:請問修顯與修密二者是否相同,又是否有其次第?
答:首先,顯宗與密宗是有所不同的。二者之根本見解是一樣的,其最終的果位也是一樣的,但是修行的方法卻是不同的。第二,次第是有的。我們應先學顯宗,進而習密。如同登梯一般,次第而上。顯密一起修持則是很後面(相當進階深入之程度)的事情了。所謂顯密雙修,是指對顯宗及密宗二者均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後,才能二者同時修持。
Q6:請問仁波切對素食的看法。
答:我是素食主義者(笑)。對于吃素方面,佛陀在許多顯宗經典裏均有提及,而在密宗經典裏亦有不同的說法。在小乘經典中,佛陀並沒有提及不能吃肉,並且提及一些肉是可食用的。例如,被轉(買賣)叁次的肉,如我們是第叁位購買者則是允許被食用的,這是一種說法。但回到大乘,楞伽經裏提及食肉其實是有很多壞處的。而在密乘中,某些時候食肉是必要的,但某些時候食肉又是不好的。如果由吃肉的過患上來看,不吃肉是好的。
所以每回談到吃素問題時,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吃素,但其動機卻又各各相異。有些人是因爲家庭傳承,有些人認爲肉不幹淨而不願吃,有些人則是因爲具足了大乘菩提心(慈悲心)而不食肉。但我們如果由大乘菩提心來看,如果一個人具足了大乘菩提心,那麼吃不吃肉對他而言並無分別。因此當一個人永遠具備了慈悲心時,即便他在吃肉時,他也同時由其慈悲與祝福,回向予供肉的衆生與之結緣。
在佛陀的年代,當時僧團中有著極多僧衆必須每日外出托缽,佛陀即規定無論施主施予何種食物,僧衆均須食畢,因這是受施者的福德,也是施主積具功德一個機會,所以不管是素食或肉都須食用。因此對一位真正究竟之如法菩薩(真正具有慈悲心的人)而言,吃肉與否對他並無太大差別。但是對于正在修行的人而言,不吃是有很多好處的。第一,不食肉能幫助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智慧更清楚。再者,身體能健康。
Q7:在修持事部法門時,因規定不能吃肉、禁葷睲,因此總迅速的修完法門後再行食肉,心中總是罣礙。在顯教法門中,如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持頌大悲咒及修持地藏法門均要求齋戒,不同的法門在修持上對茹素有著不同的規範,可否請教其異同?
答:首先,在下部密續事部及行部的法門因非常著重清淨與幹淨,所以不允許行者吃肉,同時亦戒蔥蒜。這是因爲在事部、行部法門修持上須持頌許多咒語,而葷睲蒜等將致使咒語的力量無法顯現。初學者要進入密續時,需要經過如此之階段,這是因爲初學者無法一下子就進入很深的密續法門,而必須漸進的先于清淨的環境將自心調伏下來後,才能進階修持,這是一個次第。
行者于事部、行部階段茹素令其自心達到某程度之穩定後,接著進入更深階段如無上瑜珈部時,是否茹素即視個人狀況而定,沒有一定規範。
在顯宗來說,例如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之一的八關齋戒,其戒條種類頗多,有的須持守一日,有些叁日,在不同的時間中持守各別戒律是爲了令持戒功德利益達到最大。在得獲戒體期間持守必要之戒條,而在齋戒圓滿後我們又回到一般生活中,又回到有食肉的狀態。這其實與我們的誓願有關,例如有些人完成一次八關齋戒或修完一個法後,便發願終身茹素,這是種願心。同樣地,有些人發的願時間較短,如發願于開始修一座法直至結束間不食肉,這是在發願上時間長短的不同。因此當您所發之願時間結束後,您想怎麼吃都可以。
Q8:當一位完全不知道佛法之人接受灌頂時,他所得獲之加持力量到底有無?如果這個人僅是單純的接受灌頂而不去念任何的經,這樣是否有利益?
答:基本上現今有個現象,“灌頂”這個詞彙似乎已被濫用。而且一說到灌頂時大家就會想象一個瓶子放在頭上,也以爲這就是“灌頂”。事實上灌頂的完整意義及過程是十分複雜的。譬如說由傳法上師談起,其本身應具備哪些條件就已經複雜了,另外還有弟子本身應具備之條件亦十分複雜。因此在梵文稱“阿畢西卡”,在藏文中稱“汪”。現今于世界各地“汪”變成是十分普遍之事,事實上可能不具備其實質意義。其實使用“加持”一詞將更貼切。這也是爲何明明參加的是“灌頂”法會,而得到的卻是“加持”。“加持”意指我們可以去修這個本尊法並且持誦它的咒語。
在藏族社會中,“汪”(灌頂)一詞事實上是很常用的。但在此它不僅是名詞而已,而大家亦明白它是一種加持。所以我們會說參加法會得加持,但不會說是得灌頂。因所謂“得灌頂”是很深很複雜的,與寶瓶放在頭上這概念完全不同,而是上師透過心的智慧之力量,可能是一句話、一種指引、一種顯現,透過這儀式而令弟子證悟自心本性,開發了智慧時,才能稱爲“灌頂”。
所以我們灌頂可分爲二種,一種爲身體的灌頂,另一種爲心的灌頂。“身的灌頂”指的是儀式上的,以及將來我們可以得到本尊的加持,能夠修持本尊的法門等等。但是更深一層的“心的灌頂”是否得獲,指的是我們的心是否經由此儀式而開啓了智慧,證悟了心性。因此事實上心的灌頂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的。所以將來大家如果見到一個很大的寶瓶或一個很重的朵瑪(食子)放在壇城前,那表示是“身的灌頂”的部份,而且你還會有好喝的東西喝(笑)。
Q9:爲什麼我們需要念經持咒?爲什麼需要加持呢?這些有用嗎?
答:是真實有用的。爲什麼要讀佛經呢?基本上,讀佛經對于了解今天所談到的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等概念是相當有幫助的。就如同上街購物,首先總得了解店裏賣些什麼,然後才能找到想買的東西。這和爲何要讀佛經是同樣的道理。
持咒是有許多功用的,其一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病痛,有的則能開發智慧,有的則是能讓我們長壽。因此端視您想要什麼,而持頌您所需的咒語。所以持咒的用意爲何呢?事實上由于佛菩薩願力之故,例如某位佛菩薩發願去除衆生病痛,而我們藉由持頌該位佛菩薩的咒語,將自己的心與佛菩薩的心合在一起,此爲持咒的用意。
“加持”是指我們透過跟隨一位非常慈悲、有智慧,且見解與修持均非常圓滿的人之指導,將自己的煩惱減少同時增長了個人之善心,而瞋恨心、忌妒心愈來愈少時,即代表我們得到了加持,此即“加持”之意。最好的加持,其實是指真正能夠依止正確方法修行,澈底的將自己的煩惱與痛苦消除而得到了究竟的快樂,這才是最殊勝的加持。
Q10:對于那些曾經傷害我們或正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很難立即升起利他之心,這點應如何克服?在地藏法門中,我們回向希求往生淨土,但對那些作惡合應墮入地獄受苦的人,我們又應發願進入痛苦的地獄解救他們,這一大願要如何升起呢?
答:首先,我們應明白生起慈悲心並非指見到對方身體的病苦或形態可憐而升起的同情心!真正的慈悲心生起,是指當衆生感受到苦時,因不明白苦的本質爲空性(亦即不了解苦並非真實存在),反而執著苦爲真實,因而在輪回中不斷流轉無法出離,這才是我們生起慈悲心之物件。舉例來說,就如同一個饑餓的人,其身邊就放著一盤豐富佳肴,但這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去食用它。這時候,這種人是我們應當要升起慈悲心的物件,因他本來可以不用如此饑餓,但他卻不懂得如何享用食物解饑。
苦是遍及六道一切衆生,我們唯一能夠出離苦的方法,就是認識“空性”、證得“空性”;亦即證知苦或煩惱無一是真實存在的。透過空性的證悟,我們能才出離輪回。因此首先我們應對空性有所了解。初始之際,我們很難說自己已證悟空性。但透過真正的思惟、禅修空性之後,慢慢的我們自然能看清周遭之人爲何那麼苦?煩惱那麼多?他們本來可以不用那麼苦的,卻仍如此辛苦。此時我們的慈悲心自然生起,這種透過禅修空性爲基礎而生起之慈悲心,才稱爲大乘佛法之慈悲心。
Q11:我們是帶業投生者,斷除業障的方法除了忏悔、持戒外,是否還有其它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從此之後不再造業?
答:有的。斷除業障的方法在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非常多。在佛法中,從最基礎的皈依法門開始一直到最深奧的成佛法門,每一個法都是幫助我們清除業力的方法。但對于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講,也有合他的方法:開發善心(利他之心)。當善心開發而使我執煩惱愈來愈少時,這就是最合適的淨除業障方法。事實上,最殊勝、最好的淨業方法,就是“降伏自心煩惱”。
Q12:當我們念誦法本或做個人功課時常有妄念産生,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應當繼續下去而不致産生偏差?
答:任何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覺性”,也就是正念。任何時候發現自己可能不對了,一有煩惱升起時,自己應具備覺照力來提醒自己,否則習氣是很難被消除的。譬如今生飲酒上瘾的人,要求他斷除酒瘾,對他而言已經是非常困難之事,更何況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惡習,要在短時間內斷除它是不容易的。任何時候,行持于修持道上都應該保持覺性,時時觀照自己是否走對或迷途。
Q13:一同接受“汪”(灌頂)的師兄中,是否因個人根基高下而獲得不同程度之加持?倘若同壇受灌的師兄中,有些人回去後認真修持,而有人回去後不持咒做功課,這對上師及其它認真修持的師兄之功德,是否有所影響?
答:接受灌頂後是否能夠成就達到究竟佛果,完全端視個人的努力,不會傷害到其它人的。
Q14:剛才仁波切提到慈悲心時,提及“空”及“真實”,請問“真實”是否爲達到“空”之重要路徑?
答:“空”、“真實”二詞是有些不同的。我們說自己目前無法完全證悟了知空性,但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思惟、分析,首先從認知是否有真實體性存在,經過理解而産生概念,進而相信無真實體性存在,接著進行心性上的禅修,最終證悟到我們所理解到的概念,在那時稱它爲“空性”。
《《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3——問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