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俗谛上師”與“勝義谛上師”的關系

  “世俗谛上師”與“勝義谛上師”的關系

  

  所謂“虔敬于上師”:是內心由衷體認到上師就是真實佛,依此而說:“虔誠恭敬于上師”。除此,不要誤解只是表相上對上師恭敬。

  

  “上師在心中”,若能了知勝義谛上師與世俗谛上師二者無分別,就會生起這主要的虔敬心。勝義谛上師就在自己心續中,然而,若不依止世俗谛的“表征上師”的話,“勝義谛上師”就無法在自心中生起。因此,需要依世俗谛的表征上師,而認識勝義谛的自心上師,這就是“虔敬于上師”的意義。這時候主要所虔敬的上師是勝義谛上師。

  

  如前所說,此一“勝義上師”,即是“自心明空無二、顯空無二,覺空無二、樂空無二的實相”,或說“不可思議的自心本質”。因爲具有想要得到的意樂、想望,所以生起虔敬,由于虔敬力,所以對于開示口訣的殊勝上師,自然也會生起虔誠恭敬。其中的關聯是這樣而生的;而不是“先對眼前指引口訣的世俗谛上師生起信心,然後才對勝義谛上師生起信心。”

  

  首先,認識“心的實相”是如此不可思議,是真正能于一生中即身成佛的深奧法門,當了知在自己的心續中,具有能一生即身成佛的功德時,就會生起虔敬心。生起虔敬之後,就會生起想要修持的意樂、想望。當想修持的信心和虔敬心生起時,依于這樣的力量,而心想“需要有這樣的一位指引心性的上師。這位指引心性的上師,需要有這樣的特質、這樣的功德。”對具足這些功德與特質的上師,就會自然的生起虔誠恭敬。

  

  如果對勝義的功德不生虔誠恭敬,那麼對開示口訣的世俗谛上師也就不會生起虔敬心。因此對具格的上師要能虔誠恭敬,即使對這些特質與功德無法完全了知,仍須將這些義理放在心中;深切相信、清楚這些義理。由于明白與深信這些義理的緣故,就能對具功德與特質的上師生起虔誠恭敬,因此而“虔敬于上師”。對上師生起虔誠恭敬時,縱使上師對我不好,打我、罵我,給我許多危及身命的苦行,也都能忍受其苦;並且對痛苦不厭足,想要領受那些痛苦、視痛苦爲喜悅。

  

  ——摘錄自尊貴的桑傑年巴仁波切第一本中文著作《恒河大手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