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入大乘門”
雖然知道入大乘門須要菩提心,但是,“入大乘門”這句話,應與內心的感受相結合,而後去思惟。
首先思惟:什麼是大乘?
首先想想,所謂的“大乘”是什麼意思。如太陽、大地般,在虛空未盡之際,佛陀爲無邊如母有情帶來義利。能得到佛陀果位的道路,就是大乘道。
這樣的道路,要“入”,並不容易。它的第一步,要從菩提心開始。菩提心是成辦大乘道的第一因。
再思惟:什麼是大圓滿菩提
在《叁主要道》裏也是這麼說:“雖已發生求脫出離心,若無菩提勝心所攝持,不成無上菩提勝樂因,是故智者應發菩提心。”若有菩提心,就有大圓滿菩提之因;若沒有菩提心,那麼,任做何事,都無益于大圓滿菩提的成辦。那麼,“大圓滿菩提”是什麼?
大圓滿菩提,它具有這樣的能力:虛空未盡之際,對無邊無際所有存在的一切有情,在同一時間,以神變力,利益一切有情。具有這種能力者,即是大圓滿菩提。而菩提心,在未獲得大圓滿菩提果位之前,都一直能有助于這個果位的獲得;在得到大圓滿菩提之後,菩提心對于它的安住亦有幫助。這是很不容易的。必須內心裏有菩提心的能力,才能開始算是“菩提勝樂因”。到此,才能算是“入大乘門”。
我們不能只是用說文解字的方式去認識“入大乘門”,應該結合內心的感受去理解它。
最初的動機,是你能繼續堅持的原動力
比如我從臺北下來,內心一直有“我要到屏東”的念頭,在還沒有到達屏東之前,這個念頭,會使得內心一直有股力量存在。又如你們到這裏上課,想:“我一直要到十一點半,我要繼續認真上課。”在這種動機下,你們坐下來上課,才可能忍到十一點半。內心裏有沒有這動機的力量,是有差別的。
同樣的,當有“我要成佛”的發心時,內心裏就會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還沒有到成佛之前都會一直存在。菩提心爲成佛之因的緣故就在這裏。內心裏有菩提心的話,對于成佛才能産生一種力量,否則,沒有這種准備心,對于成佛是完全不會有幫助的。
菩提心,心動的力量,是成佛的力量
另外,還有一個要了解的,我們造業不是看行爲,而是看心。內心真的有一種力量、發心、心動的力量真的出現了,此時就真的有業的力量。業並不是由外面的行爲去判斷,是由內心判斷的。所以,如果能發起勇悍的菩提心,這個力量確實是能幫助成佛的,就等于是造了一個善業。《入行論》裏面也說,布施圓滿與否,端賴“舍心”之圓滿。
對于這一點清楚後,我們就能知道菩提心對于成佛的影響力。
正確的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時候,要清楚成佛是怎麼成的,以及佛是怎麼一回事。這兩點要清楚。對于這些都清楚了之後,再發起菩提心,這才是正確的菩提心。當我們的菩提心生起時,才成爲有助于成佛的因。在此之前,不管內心如何思惟空性或什麼,都不會對成佛有幫助,唯有從菩提心開始,才能幫助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
如果沒有發這種心,沒有這種動機,如果這當中遇到辛苦的話,就沒有辦法忍受。所以,發菩提心,我們對于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過程就能忍得下來。
因爲我們是在清楚了佛是怎麼一回事後,才發菩提心的,所以,成佛了之後,菩提心亦有助于恒常地利益衆生。由此可知,菩提心是大乘門,從那邊就開始種一個因。我們要這樣去思惟大乘的門,才算正確的了解。否則只是字面上的,內心裏並沒有連接,也沒有什麼感覺,這樣是不正確的。
“大乘門”不只是名相,要靠正確的思惟,使得菩提心真正成爲造業的動機
對于(1)成佛是怎麼成的,以及(2)佛是怎麼一回事,這兩點都清楚了之後,再發起菩提心,這才是正確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