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六祖出家
六祖受法辭五祖,遇印宗法師于法性寺,暮夜風揚刹幡,聞兩僧對論,一雲風動,一雲幡動,往複酬答,曾示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
印宗聽了六祖的言論,于是爲他落發,這段話也成了禅宗的風幡公案。六祖認爲“空”與“有”是一體的,“色”“法”是“一如”的,人強加分辨,乃有此對立的名詞,若落在一邊,談空談有,便是錯誤,所以才認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兩僧“心動”。
這則公案,以後的禅師,有很多的偈詩,表達不同的見解和意境。
圓通詩雲:
不是風兮不是幡,
清霄何事撼琅杆?
明時不用論公道,
自在閑人正眼看。
如兩僧開悟了,就不用再忙碌六祖,以智慧之眼,加以來斷定。
草堂清詩道:
不是風幡不是心,
迢迢一路絕追尋。
白雲本自無蹤迹,
飛落斷崖深更深。
六祖這一段話,更是推動了白雲,落入深更深的斷崖,使以後的禅人,無法尋求究竟,得到開悟。
自得晖偈詩:
是風是幡君莫疑,
百草叢中信步歸。
王道太平無忌諱,
戲蝶流茑繞樹飛。
現象界的現象,是脫離不了本體的,如同戲蝶流莺是繞著花樹在飛一樣。
這叁首詩,代表叁種不同的見解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