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曹洞禅與五位頌
禅宗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六祖慧能的發展,大約分成兩個支派,一個就是在湖南的衡山,一個是在江西的馬祖,這兩個地方一時成爲禅宗的中心,傳到唐朝的末年就有五大宗派,即所謂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沩仰宗、臨濟宗是也。
洞山悟本功勳頌詩
其一
問:如何是“向”?
師曰:
得力須忘飽,
休糧更不饑。
聖主由來法帝堯,
禦人以禮曲龍腰。
有時鬧市頭邊過,
至處文明賀聖朝。
“向”也就是向道的意思。
這是“向”的階段,也就是叫做正中偏的階段,正中偏就是本體界已發生作用,但是我們人還落在偏界,尚未落在正位裏面。
五位頌之第一:
正中偏的時候,在曹洞宗來講,叫做“全理即事”,在佛陀的一生來講,就是“發大心”、“降王宮”、“發明大事”、“理智初開”,這是修行的第一階段。
其二
問:如何是“奉”?
師曰:
只知朱紫貴,
辜負本來人。
淨洗濃妝爲阿誰?
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
更向亂峰深處啼。
象征我們的求道,雖然是經過老師的開悟,經過前人的指點,經過自己的修行,得到了那麼一點,但是還是印象模糊,還沒有得到道的本源,只在外面四處求尋找,所以第二個是“奉”的階段,也就是偏中正的階段。
五位頌之第二:
到了偏中正,在佛陀來講,就是“行大行”、“修苦行”、“造詣入作”、“智開因門”,這是修行的第二階段。
其叁
問:如何是“功”?
師曰:
撒手端然坐,
白雲深處閑。
枯木花開劫處春,
倒騎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隱千峰外,
月皎風清好日辰。
禅宗裏面經常有一句話說沒有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等到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時候就是說:“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趁麒麟。”即有了神通,跟本體界合而爲一,這就是第叁個境界正中來階段。
五位頌之第叁:
第叁階段就是正中來,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證大果”、“成大覺”,就是開悟成佛,“透末後門”,“智末果門”。第二個層次是“不滯法身”、“理開體門”,就是有體有用。
其四
問:如何是“共功”?
師曰:
素粉難沈質,
長安不久居。
衆生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
鹧鸪啼處百花深。
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個階段正是證悟本體以後還要有作爲。
五位頌之第四:
第四個階段是兼中至,亦即從體起用,在佛祖來講,就是“裂大網”、“轉*輪”、“說法利生”、“理開用門”。
其五
問:如何是“功功”?
師曰:
混然無諱處,
此外更何求?
頭角才生已不堪,
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劫無人識,
肯向南詢五十叁。
意思就是說不必問什麼是佛了,你本身就是佛了。以上是洞山和尚的五位頌。
五位頌之第五:
第五個階段是兼中到,亦即功德圓滿,“歸大處”、“入涅般”、“退藏于密”、“理智還泯”,這是最後的一個境界。
曹山本寂五相詩
其一
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爲奇。
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意思是說人人皆可以成爲堯舜,同樣人人皆可成佛,佛的種子是生來具有的,就好像曆代白衣拜相這件事情一樣,這是修行求佛的第一個階段。
其二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意思是說修道的人到了這個階段,隱隱約約知道道是什麼,知道佛法是什麼,好像烏雞走在雪上,可看出來,但是還不能得道。
其叁
焰裏寒冰結,楊花九月飛。
泥牛吼水面,木馬逐風嘶。
意思就是說到了這個境界以後,我們認爲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可能了,所以說木馬逐風嘶,是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所顯示的種種神通。
其四
王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
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大遲。
意思是說還沒有功德圓滿,救世的時候還不能像佛陀一樣普渡大千世界的衆生,因爲無功的意旨,還沒有得到。所以是說還沒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五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
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意思是說沒有理和事的分別,也沒什麼朕兆,也就是說完全坐在本體界裏面,是威音王和彌勒佛也不明白。這一階段是千聖萬聖所同歸的,到最後皆爲本體大全所歸攝之意,這是一個最高的境界,就等于佛“入涅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