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147經 教誡羅侯羅小經

  漢譯經文中部147經/教誡羅侯羅小經(六處品[15])(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當世尊獨自靜坐禅修時,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

  「羅侯羅的解脫圓熟法已遍熟,讓我更進一步教導羅侯羅滅盡諸煩惱。」

  那時,世尊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爲了托缽進入舍衛城。

  在舍衛城爲了托缽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取坐墊布,我們前往盲者的林園,作中午的休息。」

  「是的,大德!」尊者羅侯羅回答世尊後,拿著坐墊布,緊跟著世尊隨行。

  當時,許多跟世尊在一起隨行的天衆們心想:

  「今天,世尊將更進一步教導尊者羅侯羅滅盡諸煩惱。」

  那時,世尊進入盲者的林園後,在其中一棵樹下已施設好的位處坐下。

  尊者羅侯羅向世尊問訊後,也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世尊對尊者羅侯羅這麼說:

  「羅侯羅!你怎麼想:眼是常的,或是無常的?」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眼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眼觸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凡以這眼觸爲緣生起的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耳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中略)。

  「鼻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中略)。

  「舌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中略)。

  「身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中略)。

  「意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法是常的,還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意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意觸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你怎麼想:凡以這意觸爲緣生起的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爲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爲:『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羅侯羅!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眼上厭,在色上厭,在眼識上厭,在眼觸上厭,凡以這眼觸爲緣生起的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在那上面也都厭。

  在耳上厭,在聲音上厭,……(中略)在鼻上厭,在氣味上厭,……(中略)在舌上厭,在味道上厭,……(中略)在身上厭,在所觸上厭,……在意上厭,在法上厭,在意識上厭,在意觸上厭,凡以這意觸爲緣生起的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在那上面也都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羅侯羅歡喜世尊所說。

  而當這個開示被說時,尊者羅侯羅的心以不執取而從諸煩惱解脫。

  而那些許多跟在一起的天衆們的遠塵、離垢之法眼生起:

  「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教誡羅侯羅小經第五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解脫圓熟法」(vimuttiparipācaniyā dhamm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使釋放成熟的情況」(the state that ripen in liberation)。按:這裏的「法」(dhamma),不是指「正法」,而是指「情況」(the state)。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