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135經 業分別小經

  漢譯經文中部135經/業分別小經(分別品[14])(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那時,學生婆羅門蘇玻-杜鐵亞之子去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學生婆羅門蘇玻-杜鐵亞之子對世尊這麼說:

  「喬達摩先生!什麼因、什麼緣因而生爲人的卑劣與勝妙情況被看見?喬達摩先生!因爲,短壽的人被看見,長壽的人被看見,多病的人被看見,少病的人被看見,醜陋的人被看見,美貌的人被看見,無影響力的人被看見,有影響力的人被看見,貧窮的人被看見,大財富的人被看見,卑賤出生的人被看見,高貴出生的人被看見,劣慧的人被看見,有慧的人被看見,喬達摩先生!什麼因、什麼緣因而生爲人的卑劣與勝妙情況被看見?」

  「學生婆羅門!衆生有自己的業,是業的繼承者,以業爲根源,是業的眷屬,以業爲所依,業分配衆生,即:卑劣與勝妙情況。」

  「我不了知這喬達摩先生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未分別的詳細義理,請喬達摩尊師教導我法,讓我了知這喬達摩先生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未分別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那樣的話,學生婆羅門!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先生!」學生婆羅門蘇玻-杜鐵亞之子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是殺生者、凶暴者、血手者、執意殺害者、對活的生物不同情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短壽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短壽之道,即:他是殺生者、凶暴者、血手者、執意殺害者、對活的生物不同情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舍斷殺生後,是離殺生者,他住于已舍離棍棒、已舍離刀劍、有羞恥的、同情的、對一切活的生物憐愍的,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長壽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長壽之道,即:舍斷殺生後,是離殺生者,他住于已舍離棍棒、已舍離刀劍、有羞恥的、同情的、對一切活的生物憐愍的。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是以拳頭、土塊、棒杖、刀劍對衆生傷害之類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多病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多病之道,即:他是以拳頭、土塊、棒杖、刀劍對衆生傷害之類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不是以拳頭、土塊、棒杖、刀劍對衆生傷害之類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少病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少病之道,即:他不是以拳頭、土塊、棒杖、刀劍對衆生傷害之類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是容易憤怒、被憤怒征服者,當被稍微說一下時,他生氣、發怒、瞋害、反抗,顯出憤怒、瞋恚、不滿,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醜陋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醜陋之道,即:他是容易憤怒、被憤怒征服者,當被稍微說一下時,他生氣、發怒、瞋害、反抗,顯出憤怒、瞋恚、不滿。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是無憤怒、非多惱愁者,當被多說時,他不生氣、不發怒、不瞋害、不反抗,不顯出憤怒、瞋恚、不滿,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端正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端正之道,即:他是無憤怒、非多惱愁者,當被多說時,他不生氣、不發怒、不瞋害、不反抗,不顯出憤怒、瞋恚、不滿。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是嫉妒者,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敬意、崇敬羨慕、憤慨,被嫉妒系縛,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無影響力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無影響力之道,即:他是嫉妒者,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敬意、崇敬羨慕、憤慨,被嫉妒系縛。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不是嫉妒者,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敬意、崇敬不羨慕、不憤慨,不被嫉妒系縛,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有影響力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有影響力之道,即:他不是嫉妒者,對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敬意、崇敬不羨慕、不憤慨,不被嫉妒系縛。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對沙門、婆羅門不是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的施與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貧窮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貧窮之道,即:他對沙門、婆羅門不是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的施與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對沙門、婆羅門是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的施與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大財富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大財富之道,即:他對沙門、婆羅門是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臥床、房舍、燈燭的施與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是剛愎、極慢者,不問訊應該被問訊者、不起立迎接應該被起立迎接者、對值得領受座位者不給與座位、對值得讓路者不讓路、不恭敬應該被恭敬者、不尊重應該被尊重者、不尊敬應該被尊敬者、不崇敬應該被崇敬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卑賤出生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卑賤出生之道,即:他是剛愎、極慢者,不問訊應該被問訊者、不起立迎接應該被起立迎接者、不給與值得領受座位者座位、不讓路給值得讓路者、不恭敬應該被恭敬者、不尊重應該被尊重者、不尊敬應該被尊敬者、不崇敬應該被崇敬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不是剛愎、極慢者,他問訊應該被問訊者、起立迎接應該被起立迎接者、給與值得領受座位者座位、讓路給值得讓路者、恭敬應該被恭敬者、尊重應該被尊重者、尊敬應該被尊敬者、崇敬應該被崇敬者,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高貴出生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高貴出生之道,即:他不是剛愎、極慢者,他問訊應該被問訊者、起立迎接應該被起立迎接者、給與值得領受座位者座位、讓路給值得讓路者、恭敬應該被恭敬者、尊重應該被尊重者、尊敬應該被尊敬者、崇敬應該被崇敬者。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不往見沙門、婆羅門後詢問:『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的?什麼是無罪的?什麼是應該實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實行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不利與苦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利益與安樂的?』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劣慧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劣慧之道,即:不往見沙門、婆羅門後詢問:『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的?什麼是無罪的?什麼是應該實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實行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不利與苦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利益與安樂的?』

  又,學生婆羅門!這裏,某位女子或男子往見沙門、婆羅門後詢問:『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的?什麼是無罪的?什麼是應該實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實行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不利與苦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利益與安樂的?』他以那個業這麼完成了、這麼承擔了,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以身體的崩解,死後沒往生到善趣、天界,如果再回生到人的狀態,不管到哪裏,他是有慧者。學生婆羅門!這是導向有慧之道,即:往見沙門、婆羅門後詢問:『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有罪的?什麼是無罪的?什麼是應該實行的?什麼是不應該實行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不利與苦的?什麼是長時間都在做而對我有利益與安樂的?』

  學生婆羅門!像這樣,導向短壽之道帶來短壽情況,導向長壽之道帶來長壽情況,導向多病之道帶來多病情況,導向少病之道帶來少病情況,導向醜陋之道帶來醜陋情況,導向端正之道帶來端正情況,導向無影響力之道帶來無影響力情況,導向有影響力之道帶來有影響力情況,導向貧窮之道帶來貧窮情況,導向大財富之道帶來大財富情況,導向卑賤出生之道帶來卑賤出生情況,導向高貴出生之道帶來高貴出生情況,導向劣慧之道帶來劣慧情況,導向有慧來有慧情況,學生婆羅門!衆生有自己的業,是業的繼承者,以業爲根源,是業的眷屬,以業爲所依,業分配衆生,即:卑劣與勝妙狀態。」

  當這麼說時,學生婆羅門蘇玻-杜鐵亞之子對世尊這麼說:

  「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太偉大了,喬達摩先生!喬達摩先生!猶如能扶正顛倒的,能顯現被隱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燈火:『有眼者看得見諸色』。同樣的,法被喬達摩先生以種種法門說明,我歸依喬達摩尊師、法、比丘僧團,請喬達摩尊師記得我爲優婆塞,從今天起終生歸依。」

  業分別小經第五終了。

  「如是我聞(SA/DA);我聞如是(MA);聞如是(AA)」,南傳作「我聽到這樣」(Evaṃ me sutaṃ,直譯爲「這樣被我聽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聽到這樣」(Thus have I heard)。 「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依印順法師的考定,這樣的格式,應該是在《增一阿含》或《增支部》成立的時代才形成的(參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9),南傳《相應部》多數經只簡略地指出發生地點,應該是比較早期的風貌。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業處(MA.170)」,南傳作「業分配衆生」(Kammaṃ satte vibhaj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那是行爲區別生命」(It is action that distinguishes beings)。

  「作具足已(MA.170)」,南傳作「這麼完成了」(evaṃ samatt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完成這樣的行爲」(performing such action)。

  「可與道不與道(MA.170)」,南傳作「對值得讓路者不讓路」(maggārahassa na maggaṃ deti,直譯爲「對值得被給路者不給與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讓路給應該讓路者」(does not make way for one for whom he should make way)。

  「以業爲根源」(kammayonī,另譯爲「以業爲母胎」),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它們來自他們的行爲」(they originate from their actions)。

  「是業的眷屬」(kammabandh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他們的行爲所束縛」(are bound to their actions)。

  「受此業(MA.170)」,南傳作「這麼承擔了」(evaṃ samādinn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承擔這樣的行爲」(undertaking such action)。「承擔了」(samādinnena),另譯爲「已受持的;已正持的」。

  

《中部135經 業分別小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