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格西,那天上午他在叁寶所依前擺設供品,裝飾得非常善妙。當時,他觀察自己的發心,發現是爲了在施主們的面前表現很莊嚴的形象而做。認識到這是不清淨的發心。所以他向叁寶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語說:“你這個比丘不要那麼虛僞。”帕單巴尊者知道這件事後說:“西藏的所有供品中,奔貢嘉的一把灰塵最好。”
因此我們應隨時隨地善加觀察自相續,如果造罪業應馬上意識到,並立即忏悔,發誓不再造惡業,使自相續不能與惡業同流合汙。但是在此凡夫地中,相續中不生起惡分別念的意樂加行是不可能的。如從前,奔貢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裏的時候,施主們都到外面去了。他想,我沒有茶葉,應當偷一些以後去住山修行時煮的茶葉。當他把手伸進茶葉袋裏時,立即以正念攝持。于是,他大聲呼喊施主們:“我這個人正在(偷茶葉),將這只手從手腕砍斷。”
同樣,阿底峽尊者也說:“我自己入了別解脫門後,細微的過患也未染上;入了菩薩乘對于菩提心的學處(菩薩戒),出現過一兩次過失;入了密宗金剛乘,雖然犯過很多過患,但是全都立即忏悔了,從來沒有不忏悔而讓罪業過夜的。”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樣,出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一木製曼茶羅,立即做忏悔。
同樣,在攀耶嘉的地方,有施主在衆多格西聚集的行列中供養酸奶,奔貢嘉格西坐在行列中間。他看到施主給前面的人供養了許多酸奶,他想:好象到我這裏,我的那份很可能得不到。産生了這樣的念頭,緊接著他認識到自己的想法不對,便自言自語:“象你這樣的比丘對飲用酸奶具有這麼大的信心。”于是他把碗扣下,供養者來請他享用酸奶,(因爲生起了惡念)格西對他說:“我已飲用過了,不願意再享用。”本來他只是想和其他清淨比丘平等得一份,沒有任何不善的方面,但僅僅因爲有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欲,所以就不享用了。如此,我們如果隨時隨地觀察自相續,取舍善惡,調伏自心,久而久之則自相續全部可成爲善業。從前,紮堪婆羅門經常觀察自心,生起一次不善的分別念時,放置一個黑色石子,生起一次善的分別念時,放置一個白色的石子。最初時單單是黑色石子,精勤進行對治,取舍善惡,到中間時呈現黑白各半,最後已全部成了白色的。所以我們一切時處應當以正知正念攝持,生起善的對治,連細微的罪業也不要沾染上。雖然今生沒有積累罪業,但從輪回無始時以來所積累的罪業之邊際無法現見,並且也將有不可思議的業果要感受。因此現在唯一行善、修習空性的那些人,采取現行對治力後,後世將轉生惡趣的業力隨眠習氣成熟于今世,于今生感受(那些惡趣)痛苦。如《能斷金剛經》中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在今生成熟。”(鸠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
同樣,也有(今生當中)唯一造罪業,(但因往昔)所造的微小善業成熟而暫時感受善果的。例如,從前尼洪國家,最初七日降下珍寶雨,接著次第降下衣服雨和糧食雨,最後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被壓在土下而死,墮入地獄中。可見,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獲得快樂也都是往昔業力成熟的(果報)並且現在無論行善或作惡,其果報也必將成熟于後世或後後世。所以,恒時對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如理取舍因果非常重要,不應當以高深見解的法語輕視因果。如邬金蓮師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君王,我的密乘見解極其重要,行爲不能偏墮于見解方面,否則善空惡空黑法漫布,將成爲魔見。同樣,見解也不能偏墮于行爲方面,否則,將被實相和有相所束縛,無有解脫之機會。”又說:“是故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證悟實相之見解同時,必須細致地取舍因果。
有人問帕單巴仁波切:“若證悟了空性而造罪業,有害還是無害?”帕單巴仁波切答言:“若證悟了空性,便不會造罪業,因爲證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時的。”所以,若想修持正法,應當以取舍因果爲主,並且見解和行爲不相脫離而修持。
那麼,因果不虛之引導在相續中生起的界限是怎樣的呢?應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樣。弟子們問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您的行爲都已超越了凡夫衆生的意境,那麼上師仁波切最初時是金剛持還是一位佛菩薩的化身呢?”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們認爲我是金剛持或某位佛菩薩的化身,說明你們對我的一種信心,但對于正法來說,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邪見了。因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那樣嚴重的罪業,當時想肯定只有墮地獄了,因此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精進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訣,在相續中生起了殊勝的功德。因你們對因果生不起誠信而導致對正法不能如此精進。如果你們能從內心對因果生起誠信,象我那樣的精進,所有的凡夫人也都能做到,那麼你們相續中也會生起同樣的功德,那時,也可以稱爲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了。”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認爲一定會墮入地獄,這是誠信因果而産生的。依靠對因果的誠信,精進修持正法,所以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樣苦行和精進的事迹在印度和西藏是極爲罕見的。因此,應當從內心對這些因果不虛的要點生起誠信,並發誓願,隨時隨地乃至細微的善業也應以叁殊勝攝持而盡力行持,縱遇命難也不造極細微的惡業。
早晨起床時,不要象牛羊從圈裏爬起來一樣,突然站起,應在床上自心悠然放松,向內反觀自相續:昨晚的夢是善是惡,如果在夢中顯現造惡業,應生起後悔心並進行忏悔,若夢到行善則應生起歡喜心,並將善根回向給衆生。觀想發心:我今天爲無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而盡力修持白業善法,盡力斷除黑業惡法。晚上睡覺時,也不要于無憶念中平臥而睡,應在床上平穩安坐,如前一樣觀察思維:呀!我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修持了什麼善法?若成辦了善事,應生起歡喜心,並爲一切衆生獲得佛的果位而回向。若造了惡業,應想:我實在惡劣,今天已毀了自己。這樣生起後悔心,誠心忏悔,並發誓願:從今以後再不造那樣的(惡業)。我們應當隨時隨地不離正知正念,對于內外器情的一切顯現不應貪執爲堅固實有,應于無實如幻的遊舞中修持自心,使自己的相續恒時安住于善法和正道之中,調順自心。
這以上歸納總結了修四種厭世心(人生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的中心要義。如果能做到那樣,做任何善事自然不離叁殊勝。如頌雲:“善人如藥樹,依彼勝一切,惡者如毒樹,依彼毀一切。”這種善人以自己的堪忍力使與他結上緣的人內心轉向正法方面。並且,自他的廣大善業將越來越增上,生生世世不會墮入惡趣和邪道並將獲得善趣人天的殊勝身體。甚至這樣具法相的補特伽羅(高僧大德)無論安住于何處,所在之處的人們都會行善,且諸事吉祥,衆天人也會經常護持。
雖知因果差別然信弱,
雖聞衆多正法然未修,
我與如我惡行衆有情,
自心與法相應祈加持。
宣講業因果之差別引導終
圖:靜命論師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06 因果不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