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48經 拘睒彌經

  漢譯經文中部48經/拘睒彌經(雙小品[5])(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彌城瞿師羅園。

  當時,拘睒彌的比丘們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他們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他們彼此不信服,不來到和解,彼此不同意,不來到和睦。

  那時,某位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裏,比丘們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他們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他們彼此不信服,不來到和解,彼此不同意,不來到和睦。」

  那時,世尊召喚某位比丘:

  「來!比丘!你以我的名義召喚那些比丘:『大師招喚尊者們。』」

  「是的,大德!」那位比丘回答世尊後,去見那些比丘。抵達後,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大師招喚尊者們。」

  「是的,學友!」那些比丘回答那位比丘後,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世尊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是真的嗎?比丘們!你們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他們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他們彼此不信服,不來到和解,彼此不同意,不來到和睦。」

  「是的,大德!」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每當你們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你們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時,那時,是否你們的慈身業對同梵行者們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了呢?慈語業……(中略)慈意業對同梵行者們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了呢?」

  「不,大德!」

  「比丘們!像這樣,每當你們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你們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時,那時,你們的慈身業對同梵行者們公開地與私下地既不被現起,慈語業……(中略)慈意業對同梵行者們公開地與私下地也不被現起,那麼,愚鈍男子們!你們知道什麼、看見什麼而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你們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你們彼此不信服,不來到和解,彼此不同意,不來到和睦呢?愚鈍男子們!那必將有你們長久的不利與苦。」

  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有這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六和睦法,哪六個呢?比丘們!這裏,比丘的慈身業對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這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比丘們!比丘的慈語業對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這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比丘們!比丘的慈意業對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被現起,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比丘們!比丘是所有那些根據法而得到的如法利養,乃至包含自己缽裏的,以像這樣的利養與有戒的同梵行者平等地受用者、共同分享者,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比丘們!比丘對所有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汙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稱贊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戒,在像這樣的戒上與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住于戒的一致,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再者,比丘們!比丘對所有這聖的、出離的、帶領那樣的行爲者到苦的完全滅盡之見,在像這樣的見上與同梵行者公開地與私下地住于見的一致,這也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和睦法。

  比丘們!這是可愛的推行,尊重的推行,導致凝聚、無诤論、和合、一致性的六和睦法。比丘們!屬于這六和睦法中,這是最高的,這是攝受的,這是總括的,即:這聖的、出離的、帶領那樣的行爲者到苦的完全滅盡之見。比丘們!猶如屬于重閣中,這是最高的,這是攝受的,這是總括的,即:尖頂,同樣的,比丘們!屬于這六和睦法中,這是最高的,這是攝受的,這是總括的,即:這聖的、出離的、帶領那樣的行爲者到苦的完全滅盡之見。

  比丘們!這聖的、出離的見如何帶領那樣的行爲者到苦的完全滅盡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到林野,或樹下,或空屋,像這樣深慮:『有我自身內未舍斷的纏:我被那種纏纏住心會不如實了知、看見嗎?』比丘們!如果比丘被欲貪纏住,則心被纏住;比丘們!如果比丘被惡意纏住,則心被纏住;比丘們!如果比丘被惛沈睡眠纏住,則心被纏住;比丘們!如果比丘被掉舉後悔纏住,則心被纏住;比丘們!如果比丘被此世的思惟吸引,則心被纏住;比丘們!如果比丘被他世的思惟吸引,則心被纏住;比丘們!如果比丘發生爭論、爭吵,走向爭端,住于彼此以舌鋒互刺,則心被纏住。他這麼了知:『沒有我自身內未舍斷的纏:我被那種纏纏住心會不如實了知、看見,我的心意已善志向于真實的覺。』這是第一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當練習、修習、多修習這個見時,我各自地得到止,各自地得到寂滅嗎?』他這麼了知:『當練習、修習、多修習這個見時,我各自地得到止,各自地得到寂滅。』這是第二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有其他在此之外的沙門、婆羅門具備像我具備這樣的見嗎?』他這麼了知:『沒有其他在此之外的沙門、婆羅門具備像我具備這樣的見。』這是第叁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法性嗎?』比丘們!見具足人具備像怎樣的法性呢?比丘們!這是見具足人的法性:即使來到(犯)像那樣的罪,而對這樣的罪,出罪被設置者,那時,他就急速地向大師或有智的同梵行者們忏悔、公開、披露它,忏悔、公開、披露後,來到未來自製。比丘們!猶如愚鈍仰臥的幼兒以手或腳靠近炭火後就急速地撤回,同樣的,比丘們!這是見具足人的法性:即使來到像那樣的罪,而對這樣的罪,出罪被設置者,那時,他就急速地向大師或有智的同梵行者們忏悔、公開、披露它,忏悔、公開、披露後,來到未來自製。他這麼了知:『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法性。』這是第四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法性嗎?』比丘們!見具足人具備像怎樣的法性呢?比丘們!這是見具足人的法性:即使有對同梵行者們各種應該作的任何事,在那裏,他[仍]來到努力,那時,他還是對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的極度渴望者。比丘們!猶如有幼子牛的母牛拔起柱子並拆掉子牛的,同樣的,比丘們!這是見具足人的法性:即使有對同梵行者們各種應該作的任何事,在那裏,他[仍]來到努力,那時,他還是對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的極度渴望者。他這麼了知:『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法性。』這是第五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力量嗎?』比丘們!見具足人具備像怎樣的力量呢?比丘們!這是見具足人的力量:凡當被如來教導的法、律被教導時,他作爲核心作意後、全心注意後傾耳聽法。他這麼了知:『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力量。』這是第六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再者,比丘們!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力量嗎?』比丘們!見具足人具備像怎樣的力量呢?比丘們!這是見具足人的力量:凡當被如來教導的法、律被教導時,他得義的信受、得法的信受、得伴隨法的欣悅。他這麼了知:『我具備像見具足人具備那樣的力量。』這是第七個被證得的聖、出世間、與一般人不共的智。

  比丘們!具備這樣七支聖弟子的法性者,他是爲了入流果的作證之善探求者,比丘們!具備這樣七支的聖弟子,他是入流果的具備者。」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拘睒彌經第八終了。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慈身業(MA.142);身常行慈(DA)」,南傳作「慈身業」(mettaṃ kāyakamm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慈愛的身體行爲」(bodily acts of loving-kindness)。

  「被現起」(paccupaṭṭhitaṃ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保持」(maintains)。

  「慰勞法(MA.196)」,南傳作「和睦法」(dhammā sāraṇīyā,另譯爲「令憶念法;可意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真誠的原則」(principles of cordiality)。

  「法利如法得利(MA.142)」,南傳作「根據法而得到的如法利養」(lābhā dhammikā dhammaladd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正直地得到的正直獲得」(righteous gains that have been righteously obtained, AN.6.1),或「任何一種符合法的獲得」(any gain of a kind that accords with the Dhamma, MN.104)。「法利」,南傳作「如法利養」(dhammaladdhā),另譯爲「法利;法得;法利得」。

  「在像這樣的戒上」(tathārūpesu sīlesu),AN.6.11作「以像這樣的戒」(tathārūpehi sīlehi)。

  「戒的一致」(sīlasāmaññagatā,逐字直譯爲「戒+已統一」,相當于古譯的「戒和同行」),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爲「保持一致」(keep consistently)。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有德品行的共同方式」(common……ways of virtuous behavior)。

  「總括的」(saṅghāṭanikaṃ, saṅghātanik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最統一的」(the most unifying)。

  「(被)吸引」(pasuto hoti,原意爲「熱衷;執心;追求」,過去分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吸引」(is absorbed)。

  「真實的覺」(saccānaṃ bodhāyā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向真裏的醒悟」(awakening to the truths),並解說,這是指四聖谛。

  「法性」(dhammatāya,另譯爲「常法;習性」),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特質;人格;品格」(the character)。

  「拔起柱子並拆掉子牛的」(thambañca ālumpati vacchakañca apacin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當它吃草時仍照顧(看著)小牛」(while she grazes watches her calf)。Sister palavanna英譯爲「拉出綁住它的柱子努力救小牛」(pull out the post to which it is tied in an effort to save her calf)。按:apacinati以apacināti解讀,本句巴利原文各版本差異頗大,譬喻的意涵比被譬喻的文句還不清晰。

  「各自地」(paccat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自己;親自地」(personally)。

  「見具足人」(diṭṭhisampanno puggal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持有正見的人」(a person who possesses right view)。

  

《中部48經 拘睒彌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