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每日按時功課,也結緣許多具德上師,也有時間聞思佛法,爲什麼也不快樂,還沒精神?

  弟子問:每日按時功課,也結緣許多具德上師,也有時間聞思佛法,爲什麼也不快樂,還沒精神?

  上師開示:不快樂沒關系,《修心八頌》的作者朗日塘巴格西一生才笑過兩次,這也是一個成就者的顯現。衆生學習佛法的理由很多,有的爲了今生的福報,有的爲了家人的平安,有的是想遠離輪回之苦,有的是爲了一切衆生而修行。其中有些理由在修行了一個階段以後,會慢慢的改變。從戒律的角度講,別解脫戒和戒還有一定的區別。別解脫戒是個別的,爲脫離輪回而成就的戒律。爲了世間的名利而受皈依戒或者八關齋戒,在修行了一段時間後,明白了更深奧的道理,産生了對輪回的厭離,可能會産生爲解脫而學習佛法的發心。在這個轉變發生的時候,之前所受的戒律就自然的轉變爲別解脫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隨時關照自己有多少分別心和雜念。佛陀爲什麼會提到正知和正念,正念就是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應該有的念頭和不該有的念頭要分清楚,用正念來改變自己的心態。在未知未覺的時候,用正知來觀照自己的身口意,有怎樣的起心動念,明白的時候馬上改正。這個需要一個過程。修行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情,需要前世、今生、來生的努力,佛陀修行了叁大阿僧祇劫才證果。在這個過程中,修行的方法很重要,實際生活中要學會運用它。這就是聞、思、修。修行的法門有一個次第,皈依是學佛的基礎,佛法的第一道門,屬于小乘,需要加行、正行、結行叁個階段,之後再學習發心,發心分兩種,一種通過儀軌而得到,另一種只能通過修證獲得,通過儀軌得到發心的戒體是不可能的。發心後就具備了大乘的戒律,沒有發心不叫大乘,如果連皈依都沒有,沒有一戒,就不是佛教徒。所以,小乘的第一層,菩薩的第二層,密乘的第叁層,是一層層上升的。如果連皈依都沒有,大乘的發心就是一個妄想,那不叫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轉,就需要我們做“受菩薩戒”的功課再次獲得,之後迅速通過止觀的方式修。止觀就是顯宗裏面講的打坐,禅宗的參禅。這個是必須要經曆的。無論入哪個門,都要按照次第用相應的方法修行。如果理論到了一個層次,但是修行沒有跟上,那麼是無法有所體悟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