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禅修概況▪P2

  ..續本文上一頁此外也不可手持金錢,噴灑香水,穿華麗的衣服,以及享用高廣大床。最後一條戒是過午不食,一天祇吃一餐或兩餐,通常在清晨和中午完成。這些戒律爲了簡化生活,使外在生活樸素,大家和諧共處,修行進步。

  挑選師父與法門

  至于怎麼挑選師父、道場和修行法門是大多數人共同的問題。佛陀的時代有個故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有一次佛陀坐在樹林裏,衆多弟子圍繞在旁,這時來了一位信徒向他致敬,並開始贊歎僧團,也就是佛陀的出家衆。等他贊歎完畢,佛陀也接著贊賞僧團,並指著散布在林中不同團體的出家衆。他贊賞著他們的德行說:

  

   你看,那些傾向修學神通的都聚集在我的大弟子摩诃目犍連這邊(佛陀時代   以「神通第一」聞名),那些根器喜歡修學智慧的人則追隨舍利弗(「智慧第一 」,僅次于佛陀),至于那些個性偏好修持戒律的就跟「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在一起,而重視禅定修行的人又去親近我其它的大弟子……。

  即使佛陀住世時,他也教授各種不同的禅修技巧和修行方法,而他不同典型的弟子也去教導根性跟自己相同的人們。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問題不在于哪個法門較勝一等,而在于哪一個較爲自然,更適合修學者的根器,使他在精神修煉上能最快速達到心靈的和諧和平衡。

  找個師父或道場包含了幾項因素,其中一項是直覺。你也許遇到一位師父,立刻直覺感受到他或她就是你所想要學習的人,你對他有種強烈的認同,認爲他的教法正適合你。反過來說,上述情形不見得會發生,這時,明智之舉是在這個國家或亞洲參訪幾位師父和禅修中心,以決定什麼環境、訓練和修行方式你覺得最好。信任自己的心和直覺,不過也要有足夠的經曆和信息以做最好的抉擇。你必須決定要去一個你可住得比較久的地方,在那裏禅修跟大部分生活方式結爲一體,或者去一個短期的密集禅修中心,你要跟一位嚴格要求戒律的師父修行,或者追隨一位不以此爲首要重點的

  師父。

  不祇是不同的禅修中心和寺院有不同的修行技巧和方法,各個師父們的特質和教授風格也彼此不同。以教授風格來說,傳統上認爲不同的師父將由他們所著重的叁法印(實際上是深刻內觀的一體叁面)其中一項獲得解脫,而這也影響他教導人們的方式。有些師父經由透視一切現象的空性(無我)而獲得智慧,在他們的教法裏就傾向于強調智慧和如實觀。在佛使比丘:<自然內觀法>這一章裏,就可以看出他屬于這一類型。有的師父因透視苦的本質而體證真理,在修行上就會強調苦,像孫倫大師(Sunlun Say^adaw)就是。而有的師父已體證無常的真理,據說在修行上就強調信心

  的修學,烏巴慶(U Ba Khin )的教法就是這一種典型。當然這些方法不是統統有效,善巧的師父會注重哪一種方法對個別的學生最有幫助。

  師父人格和風貌的不同也許從其它方面表現出來。阿姜摩诃布瓦(Achaan Maha Boowa)和阿姜查(Achaan Chaa)的師父阿姜曼(Achaan Mun)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師父之一,他的教法出手很重,對學生凶暴、殘酷而嚴厲。其它師父像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則極爲慈悲、親切和開放。這兩位師父彼此都沒有比對方優越,不同之處祇是反映師父們特有的習性和人格,個人的修持以及他最善于教導人們的方式。再重複說一遍,在選擇修行道場時感覺哪一類型的師父才對或最好,大致上是一種直覺的過程。

  師父們在教導時采用幾個重要的方法。一種是關愛和接納,使前來求教者也能關愛和接納他們自己。在精神修煉上它要培養的是一項重要的心靈特質。另一種方法是「平衡」。當學生遭遇某一困難,師父通常會教他特別的禅修方法以爲對治。譬如說,瞋恨心重者,教他修慈悲觀;貪欲重者,教他修不淨觀。師父也許看到學生的精進和專注失去平衡時,就叫他多經行或者加強精進來調整使得恰到好處。或者他看到信心和智慧失調──即信心太強而沒有鍛煉擇法和看清楚身心的真相。爲使他恢複平衡,師父可能引用故事指出學生並未真正領悟,必須減輕對信心的依賴,加強擇法和智

  慧。整個心靈提升就是一項維持平衡的活動,師父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保持修行上的平衡。

  師父另一項重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最新的執著。隨著禅修的進步,內心變得較細膩,原先對外在粗糙的感官欲愛執著轉而執取微細的境界,像禅修而引發的喜悅、輕安或甯靜。無論正發生什麼事,師父會適時出現,他看得出我們困在哪裏,在執著什麼,並幫助我們放下,使我們回歸自然的無執狀態以趨向解脫。敘說故事、改變禅修方向,都可以教導學生不要執著,在禅宗的風格裏,師父會適時地敲打學生。不過在所有的教學方法中,禅修者仍要親身力行,師父祇不過從旁協助,使他不偏離正道,保持平衡。

  很重要的一點,不要過于在意師父或禅修中心的表象。我第一次參訪是到一個戒行良好且嚴格的苦修寺院,師父阿姜查是一位模範典型的出家人,過著很簡樸的生活。接著我到一所緬甸的寺院,裏頭有不同風格的師父,我發現其中一位名氣頗大的,他有上萬個學生,但是我第一眼見到他時,一副邋遢相,僧袍在地上拖著,抽著緬甸雪茄,整天在寺裏跟婦女閑聊,完全不像個出家人,跟我以前的師父全然兩樣。他有時候看來是在發脾氣,並且對芝麻小事也在意。在我密集禅修的前兩個月,我在這兩位師父之間做比較而煩惱不已。這位緬甸師父待我很好,分配我靠近他住處最好的寮

  房。結果是,我每天看著他抽他的雪茄,跟婦女們聊天。我心裏納悶著:「我在向這個人學什麼?我這麼精進地禅修,而他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他沒什麼可教我的,爲什麼不像阿姜查那樣地表現呢?」經幾個月以後我才了解到,他的外在表現無損于我從修行所獲得的價值觀。從外表判斷比較,以佛陀的標准加諸于師父身上,祇是爲自己帶來更多煩惱,是評價的心在製造苦惱。最後我終于能舍棄這種心態,並從他的教法獲得極大的利益,他就是擅長于教人家這種禅修法的好師父(至于對我沒幫助的,我不向他學)。在了解分別計較心是怎麼地製造煩惱之前可吃足了苦頭,一旦看出這一

  點,我就可以舍離它。

  很多修學上座部的人們(事實上也在每一種精神修煉的傳承裏)陷在評論批判師父和法門中難以自拔。他們認爲自己的師父和教法才是最好、最純、最正的。這種以此爲是,以彼爲非的分別心,會使人增強以善惡的卷標加諸于所見的世界。這種錯誤的知見會造成更多的恐懼和痛苦。

  世上不會真有一種善或惡的力量,唯一之「惡」存在我們心中,也就是貪、瞋、癡的痛苦狀態。心外別無煩惱,貪、瞋、癡已淨化的心不再存有邪惡,任何現象的生滅不再動搖它,因爲它以智慧觀諸世界,發現它是空無自性的。

  同樣地,那些執著、宣稱已建立或追隨純正傳統和純正宗派的人們,有時會使人們誤解佛陀的基本教法。純正不存在于任何一項傳統、方法和宗教裏。唯一基本的純正是佛陀所教導的,這個純正就是解脫,也就是內心純淨,遠離貪、瞋、癡。除了內心的淨化之外,所有詞滿義豐的標榜祇是徒增執著和分別。一切修行的本意是去掉執取和私我,要善用所有的工具,但不要死抓著工具或師父不放,誤以爲它們就是佛陀的真理。精進修行,舍離這些束縛,除了親嘗解脫滋味別無所住。

  一旦持續禅修,你親身的體驗就成爲自己的見證。佛陀入滅前就曾訓誡弟子要「以法爲師」,而不是追隨任何師父或傳承。他不置任何人于僧團之上,法就是大家的導師。因此,我們不盲目相信佛法,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且明智地看到我們生命的煩惱,並有信心要開始修行,而且在修行時親證法的真理。佛陀也曾鼓勵人們要「以己爲燈,以己爲光」,這樣才能獲致解脫。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禅修概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