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法像

  

尊者 阿姜查

  

  

 

  

  ven_Achaan Chaa

  尊者阿姜查(Achaan Chaa)出生于泰國北部寮國人區的一個溫馨的農村大家庭。年幼即剃度受沙彌戒,二十歲具足比丘戒。當沙彌時即研讀基本經教,這已超出當時鄉村的四年教育水准。長大後追隨幾位寮語系統的師父修學,過著傳統的叢林苦行生活。他苦行和雲遊數年,夜宿林間樹下,並且在阿姜曼(Achaan Mun,泰寮地區本世紀最重要的著名大師)門下待過短暫的時間,但卻在那段因緣裏豁然開悟。

  尊者是近代的聖僧,有關于他的修習與證果的經過及著述,請查閱: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靜止的流水》 《森林裏的一棵樹》 《爲何我們生于此》 《以法爲贈禮》

  

尊者 阿迦曼

  

  

  Ven. Acharn Mun

  尊者阿迦曼,公元1870年出生于泰國東北。公元1893年出家。公元1929年到1940年,尊者在清邁的森林和曠野中住了11年,也在此時證得了阿羅漢果。公元1949年尊者在沙口那空般涅槃了。

   尊者是近代的聖僧,有關于他的修習與證果的經過,請查閱 『尊者阿迦曼傳』。

  

尊者 阿迦索

  

  Ven. Acharn Sao

  尊者阿迦索是尊者阿迦曼早期修習毘婆舍那的禅師。兩位禅師亦師亦友,互相尊敬,互通消息。早期他們經常一起住止和遊行。後來兩個人的弟子人數都分別增加很多,才分開居住。

  尊者阿迦索的的個性是沈著甯靜的,靜坐時經常會浮升離地。他曾經要發願做一個『緣覺』---沈默的佛陀,因此成爲此生證知苦滅的障礙。于是尊者決定放棄它,以便舍離長劫輪回生死的重擔,把終極的目標縮短到此生此世。從那時候起,他穩定地、更快速地進步,直到達到安穩的目的地---解脫涅槃。有關尊者阿迦索的逸事,請閱讀迎福寺寺內典藏的『尊者阿迦曼傳』中的兩段記述---『缺乏良師的障礙』和『昔日的決心』。

  

尊者 摩诃布瓦

  

   Ven. Maha Boowa

  尊者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他是『尊者阿迦曼傳』、『尊者阿迦曼的修習模式』兩書的作者。由于尊者的努力,才讓我們得以認識當代的賢聖僧伽。尊者今年(2000年)已經87歲,現住泰國烏東泰尼省的帕邦塔寺。

  尊者是現在住世的僧寶,值得尊重供養。

  

尊者 馬哈西

  

  Ven. Mahasi Sayadaw

  

  

尊者 阿迦李

  達摩達羅

  

  Ven. Lee Dhammadharo

  尊者的著作「念住呼吸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尊者 蘇濟瓦

  

  Ven. Sujiva

  Sujiva禅師是馬來西亞藉華裔,1975年大學畢業後即出家爲上座部比丘,獻身于四念處智能禅的教授。 禅師早年在修習過程裏,曾受教于中、馬、泰、緬多位止禅、觀禅師父,包括緬甸 班迪達大師 (Sayadaw U Pandita)。

  禅師自從1982年駐钖馬來西亞/哥打丁吉(Kota Tinggi) 山林中的 “寂樂禅修苑” (Santisukharama Hermitage) 教授智能禅迄今,已有20年,學生超過八千人以上。 目前,禅師行雲流水于世界各地弘法、教禅,包括馬、澳、紐西蘭、意大利、瑞士、德國、傑克共和國等。

  禅師除了能說寫流利的英文、馬文外,巴利文、中文、廣東話、泰文等 都非常通暢。 他酷愛森林、大自然,經常流露出開心的微笑,對文學、繪畫、攝影也極有天份。 他的著作有:毗缽舍那觀實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智能禅實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慈悲禅、四無量心禅、出家人直說趣事(Funny Monk”s Tales / 以契入正念的角度來描述世間故事) 等; 禅詩作品有: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 Walking Iris , Wind in the Forest 等。

  文摘:Ven. Sujiva禅師的著作《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之第十四章〈Understanding Insight〉---行解內觀智能禅

  

帕奧禅師

  

  緬甸帕奧禅師(Pha-Auk Sayadaw),法名烏.阿欽納(U Acinna);1934年出生于緬甸中南部,九歲出家受沙彌戒,二十歲受比丘戒。

  1953年(23歲)參加僧伽會考,取得Dhamma-cafiya(法師)資格;30歲時曾跟隨數位當代長老學習禅觀。隨後渡過十余年的潛修時光,在這期間,

  依據巴利聖典及其相關注疏,深入研究禅觀理論,以配合止觀之實踐。

  1981年(47歲)應邀接任帕奧叢林禅院住持,開始教授內部住衆禅修,因其教法殊勝,目前依止學衆已增至數百人,其中更不乏來自世界各國之僧伽

  及愛好禅修人士。禅師更于教學之余,以8年時間完成五本共約四千余頁之巨著《趣向涅槃之道》。

  1996年受到緬甸政府肯定,頒授Maha kammatthanacariya(大業處阿阇黎,即大禅師)的榮譽。

  大禅師所授禅法,依據《清淨道論》中叁學、七清淨及十六智觀之次第,強調修學者應以「戒清淨」爲定、慧二增上學之堅實基礎;奢摩他(禅定)部份,依個人根基及生善需要,一般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四界分別觀」入門,遍修入禅諸業處,得色、無色界八禅定。次以色、名業處,

  緣起,相、味、現起與足處入毗婆舍那(觀)門,從見清淨以達智見清淨。

  

叁界智尊者

  

  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

  有關叁界智尊者的簡介,在《西方比丘在斯裏蘭卡 》一文中的 【 德籍師生:叁界智尊者 與 向智尊者 】。

  

向智尊者

  

  Ven. Nyanaponika

  有關向智尊者的簡介,在《西方比丘在斯裏蘭卡 》一文中的 【 德籍師生:叁界智尊者 與 向智尊者 】。

  

尊者 阿迦布龍

  

  Ven. Acharn Brom

  尊者阿迦布龍在出家之前,原本是一個富有的生意人。他與妻子相約共舍家財,全部布施給貧困和有需要的人們,然後夫妻分離各自出家,追求解脫。

  他跋涉千山萬水,曆經滄桑前往清邁曠野追隨尊者阿迦曼。繼尊者阿迦曼之後,他也在清邁的一個山區裏證得了解脫。

  公元1971年,尊者阿迦布龍般涅槃。他的骨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轉化爲舍利子。

  尊者的平生在英譯版的『尊者阿迦曼的修習模式』第十九章裏,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