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提要
本文先引述北傳《瑜伽師地論》中內觀禅修的記述,而後引述今日南傳大師們的內觀禅修方法,並將之歸類爲純觀行者與止行者的修法。最後將南北傳的不同略爲討論。
關鍵詞:1. 內觀 2. 毗舍那 3. 純觀行者 4. 止行者
一、前言
梵語Vipa`syanaa,玄奘法師音譯爲「毗■[金*本]舍那」,意譯爲「觀」;近年來譯爲「內觀」,表示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文一方面探討北傳經論中對內觀禅修的看法,一方面分析今日南傳佛教大師所傳的不同內觀禅修技巧。最後,略加評比。
二、北傳的內觀禅修
北傳漢地、藏地以及韓日各國的佛法中,止觀法門中的「觀」就是內觀禅修。其禅修方法,可以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有關毗 ■[金*本]舍那的記述作爲代表。今引述論文如下:
1.雲何四種毗畢舍那?謂有苾刍依止內心奢摩他故,于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畢舍那。
5.雲何名爲周遍伺察?謂即于彼所緣境界,審谛推求周遍伺察。[1]
以上指出,有四種內觀(毗■[金*本]舍那),對所緣境界
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而所緣境界有淨行所緣(分成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五種)、善巧所緣(分成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五種)、淨惑所緣(分成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這些所緣可以說是以自己的身心五蘊作爲主要的對象。
上述第一點更指出,要「依止內心奢摩他」來修習毗■[金*本]舍那,因此,在修習內觀禅修時,離不開奢摩他(寂止)。然而,此奢摩他是何種程度的定?是否要達到四種禅那的根本定?今仍由〈聲聞地〉的論文來判斷:
1.若于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2.雲何名爲九種心住?謂有苾刍令心
內住
等住
安住
近住
調順
寂靜
最極寂靜
專注一趣及以
等持,如是名爲九種心住。
3.雲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叁摩地,亦名善心一境性。
4.何等名爲數數隨念?謂于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爲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5.雲何名爲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衆多種種品類,緣此爲境,令心正行,說名爲定,此即名爲同分所緣。
6.複由彼念于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7.又由彼念于所緣境無有染汙,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2]
以上七點指出,于九種心住達到心一境性,就是奢摩他品,此處的心一境性必須正念于所緣達到具有流注與無罪二種適悅相應。因此,這兒的定不須達到四種禅那(靜慮)的根本定,只須是初禅之前的「近分定」(又稱未至定)就可以了。
再回到內觀禅修的類別,〈聲聞地〉中提出叁門毗■[金*本]舍那如下:
1. 雲何叁門毗■[金*本]舍那?一唯隨相行毗■[金*本]舍那,二隨尋思行毗■[金*本]舍那,叁隨伺察行毗■[金*本]舍那。
2.雲何名爲唯隨相行毗■[金*本]舍那?謂于所聞、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爲「唯隨相行毗■[金*本]舍那」。
3. 若複于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爲「隨尋思行毗■[金*本]舍那」。
4. 若複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複審觀察,如是名爲「隨伺察行毗婆舍那」。[3]
此處所列出的叁種內觀法門,是依「等引地」來暫爾思惟或尋思、伺察來修內觀。而此處的等引地(叁摩呬多),就是九種心住中的「等持」,而不是限于高層次的四禅八定或滅盡定,這在下文將會說明。因此,這叁門只要修成初禅近分定後即可修習內觀。
〈聲聞地〉又列舉「六事差別所緣毗■[金*本]舍那」如下:
1.雲何六事差別所緣毗■[金*本]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叁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複審伺察。
2.雲何名爲尋思于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爲「尋思于義」。
3.雲何名爲尋思于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爲「尋思于事」。
4.雲何名爲尋思于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爲「尋思于相」。
5.雲何名爲尋思于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爲「尋思于品」。
6.雲何名爲尋思于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叁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爲「尋思于時」。
7.雲何名爲尋思于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叁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
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爲世俗,尋思勝義以爲勝義,尋思因緣以爲因緣;
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由證成道理,尋思叁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叁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爲有至教不?爲現證可得不?爲應比度不?
由法爾道理,于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爲「尋思于理」。[4]
以上幾點,指出內觀禅修時所應尋思及伺察的內涵,依次是:義、事、相、品、時、理。〈聲聞地〉中,以「界差別觀」說明如下:
1.依界差別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解一切界義,謂種性義及種子義、因義、性義,是其界義。如是名爲「尋思界義」。
2.又正尋思地等六界內外差別,發起勝解,如是名爲「尋思界事」。
3.又正尋思地爲堅相,乃至風爲輕動相、識爲了別相、空界爲虛空相、遍滿色相、無障礙相,是名「尋思諸界自相」。又正尋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是名「尋思諸界共相」。
4.又正尋思于一合相,界差別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別所合成身,發起高慢,便爲顛倒,黑品所攝……。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如是名爲「尋思界品」。
5.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六界爲緣,得入母胎,如是名爲「尋思界時」。
6.又正尋思:如草木等衆緣和合,圍繞虛空,數名爲「舍」;如是六界爲所依
故,筋骨血肉衆緣和合,圍繞虛空,假想、等想、施設言論,數名爲「身」;複由宿世諸業煩惱及自種子以爲因緣。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又正尋思:若于如是界差別觀,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憍慢;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5]
以上扼要地說明如何修習「界差別觀」,經由六事的正尋思與伺察,有層次地修習內觀,至于「不淨觀」、「慈愍觀」、「緣性緣起觀」、「阿那波那念」等也都仿此觀察六事。修習這些,便是修習內觀,因此,〈聲聞地〉說: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金*本]舍那,及前叁門毗■[金*本]舍那,略攝一切毗■[金*本]舍那。[6]
接著來探討:如何才是止觀雙運?〈聲聞地〉說: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毗■[金*本]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
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叁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叁摩地爲所依止,于法觀中修增上慧。彼于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毗■[金*本]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爲奢摩他、毗■[金*本]舍那毗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爲奢摩他、毗■[金*本]舍那雙運轉道。[7]
此處明顯示出,運用第九相心住(等持、等引)即可以達成止觀雙運。在〈攝事分〉中,也記載著:
複次,若有苾刍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叁摩地以爲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爲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8]
由上可知,初禅(靜慮)的近分定(未至定)可以用來修習內觀並得解脫,但是缺少八解脫,因此證得「慧解脫阿羅漢」的果位。若能具足八解脫,就成爲「俱分解脫阿羅漢」。〈聲聞地〉說:
雲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雲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于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爲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9]
由以上的引述,可以知道在達成諸漏永盡的道上,有二種基本方式,一種是只依止初禅近分定(未至定)來修內觀而斷除煩惱,並未具有四禅八定,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慧解脫補特伽羅。另一種是依止四禅八定而後修行內觀以斷除煩惱障,此一方式的修行者是俱分解脫補特伽羅。以上二種補特伽羅,在南傳佛法上又分別稱爲「純觀行者」與「止行者」。在北傳的〈聲聞地〉內,雖有內觀的禅修方法,可惜今日難找到能依此論典來指導的禅修老師。
叁、南傳的內觀禅修方法
在今日泰國、緬甸、寮國、斯裏蘭卡等國家中,有許多有名的禅…
《內觀禅修的探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