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四月曾經到緬甸學習禅修叁個月。第一次孤身踏足這個陌生的國家,雖然有點擔心言語上溝通的困難,但我尚能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就像以往參加禅修營的心態來完成今次的參學。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今次參學的一些見聞和體驗。
緬甸是一個佛教的國家,有一句話說:做緬甸人,就要做佛教徒。可能是從小便受到佛法的熏陶,緬甸人給我的感覺是溫純友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融洽的。由于國家對外的不開放,所以緬甸的佛教仍能保留一種純樸、著重修行解脫的傳統。當地人對僧人是十分尊敬的,走在街上到處都會看見僧人,年紀由幾歲到幾十歲的都會見到﹙有時會看見一些只有六七歲的小沙彌,赤足雙手抱著和自己身體差不多大的缽跟隨在僧人行例之中,樣子十分可愛﹚;更會見到一些店鋪在售賣著不同僧人的照片﹙緬甸人的家裏除供奉佛像外,還供奉有僧人的照片﹚。雖然緬甸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但人民都樂于做布施和供養,隨處都見到寺廟和佛塔。雖然有修福報,也有修解脫的,對于緬甸人來說佛教和他們的生活似乎是不可分割的。
我所參學的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Tawya Yeiktha 座落于離仰光市中心約45分鍾車程的郊外,距離機場只有30分車鍾程,是一座新落成的禅修中心。除欠缺了點大自然的環境外,禅修中心的設施算是十分完善的。主持Shwe Oo Min 老法師是馬哈希法師的大弟子。由于年老體弱,中心的教導工作已交由他的弟子Tejaniya法師負責。
南傳禅修是四念住的修習,這裏所教導的是直接觀心﹙正念在心﹚的技巧,方法是簡單但並不容易。雖然是馬哈希的派系,但不采用標簽法,動作亦無需刻意放慢只需保持自然。由于觀心需要較敏銳的覺察力,參學者若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心,便由觀察較明顯的身體感覺入手,如觀呼吸,腳部的移動等來訓練,直到懂得觀心便去看心。
來到這裏修習的外國人一般都是有經驗的禅修者,絕大部分是出家人或是短期出家的。每天3點半起床,除了早餐和午飯後有一小時休息外,由早上4點到晚上9點半是連續不斷的修習。行禅與坐禅1小時交替地進行,每隔一天向指導老師報告修習的經驗。而這裏的修習是很靠個人的努力,沒有佛法的開示,老師亦不會教導佛學理論,只有在你有實際的經驗報告時老師才會指出你的問題。
作爲禅修導師Tejaniya法師是位非常年青的老師,年紀才40歲。在他面前完全沒有拘束的感覺,他的教導強調輕松、自然但需努力。從我們報告的修習經驗中,Tejania法師能簡單直接地指出我們修習上的偏差。
由于是小組個別地接見,所以能同時分享到別人的經驗。才知道原來不同性向的人在修習上會有不同的問題,最容易遇上的問題是對自己的修習有期待,希望達到一些什麼,或想得到某些體驗,又或者是把禅修弄得複雜化。Tejania法師說:「一般人是因爲想要得到什麼才去努力,禅修者的學習態度是:我努力,但我什麼也不想要。」老師亦強調修行是個別性的,所以對不同的參學者會有不同的指引。明白到每個人有不同的習氣,及在不同的修行階段,所以老師對別人的指引未必適用于自己。
對外國的參學者老師都會特別關顧﹙記得有次學習報告中,報告老師晚上房間內有老鼠的經驗,過兩天便有人來替我們將所有房間的門罅封起,不讓老鼠跑進來。﹚小組報告經常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進行。
印像深刻的是,在這禅修中心見到有不同年紀的當地人來修習。在我隔鄰房間曾住過一對大約十一歲和十叁歲的小姊妹,她們一舉一動,行禅、進食都像一對老練的禅修者,由于中心內是止語的,看見她們小小年紀便懂得有正念地用身體語言來溝通,好奇地想知道她們是什麼時候開始禅修的。也見過兩位八九十歲的老婆婆互相參扶著來禅修。看見一些十來歲的禅修者認真地修習時,感到他們雖然生長在物質資源並不充裕的國家,但他們比香港的青少年實在幸福得多。據說緬甸其它的禅修中心﹙如葛印卡老師的禅修中心等﹚都會舉辦一些兒童的禅修班,一到學校假期,父母便送他們的子女到禅修中心去修習。更曾聽老師提及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有非常強的定力,能完全看清自己內心的雜染,這實在令人鼓舞。
另外中心內常見有七八頭狗四處跑,牠們的樣子就像香港一些在路邊見到的野狗。在香港若見到這樣的狗一定會小心回避,但牠們好像禅修中心的一份子似的,每個人都不會把牠們當作是狗,就算一些初來中心的人也不會閃避牠們。而牠們也從來不會吠人,非常善良;無論遇見任何人都會擺動尾巴﹙後來我和一個當地人談及我的見聞,他說緬甸的狗是很善良的﹚。想不到在一個佛教國家裏,連狗也會較爲善良,人狗相處也是和諧的。其中有一只狗還會在打銅板時跟著唱歌呢!
在參學期間曾經有一次生病的經驗,可能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身體發熱發冷又肚,由于是不斷在觀察著身心的狀況,所以整個生病過程的身心狀況都清楚知道,發覺有正念地生病時是可以完全沒有苦的。當身體變得虛弱無力時,心亦都變得懶惰起來,不願作無謂的攀緣,思想活動也平息下來,反而感覺很平靜。對一切事情只是去知道,不會起反應,只會去做當下要做的事情。知道生病便去吃藥,知道吃了的藥不適合便換過吃第二種藥﹙因爲覺知著身體的感覺,吃了的藥是否有效是會知道的﹚,要拉肚子時便上廁所;覺得冷時便蓋被子,蓋了被子仍覺冷,便感覺著那冷的感覺;覺得熱時便扇涼;吃不下東西時便等過一會再去吃,再吃不下時又再嘗試。過程中是沒有情緒反應的。如是者休息了兩天當身體的健康恢複時,心的活動會跟隨著體力又再活躍起來,才體會到馬哈希法師說過禅修者要像一個生病的人,原來指的是如一個病人的內心處于無力反應的狀態,心只會知道及接受一切發生的事情而不起抗拒和執取。
生活在物質並不充裕的情況下,貪的本性便容易看清﹙因爲在香港是太容易和太方便去滿足內心的貪欲,令我們難于察覺自己在貪﹚。貪欲的生起是完全被動的,當眼睛或思想上接觸到某些東西時,「想要」的感覺便會生起。「想要…」的感覺不斷推動身體去做一些事情。內心那個「想要…」的感覺是盲目的,它是不會分辨時間、地點、價值和客觀環境的問題。無論想要的是吃一頓豐富昂貴的日本菜或幾片餅幹,那種「想要」的感覺都是一樣的。明白到無需要壓抑或縱容這個「想要」的感覺,若去壓抑表示不能如實地面對自己,只會做成內心的搏鬥,若縱容它又會令自己懊惱後悔。了解到這是心的本性,只要能夠覺知它的生起﹙當心夠清晰的時候是完全可以看到這個「想要」是怎樣生起的﹚,那時自己便有選擇的機會--觀察實際環境,看看是否要滿足它。對治貪欲唯一的方法是要在它出現時去察覺它,這個「想要…」的沖動也是會生滅的,若能認清楚和察覺它,看著那股沖動一會兒它便會消失的。當然同樣的這個「想要」它會重複出現,只要有正念和耐性,這個「想要」便不會再有力量的了。
禅修中心內每天都是重複同樣的生活,有時候心會納悶,希望快些返回香港,有時候又會很感恩及很享受那種生活,希望時間不要過得那麼快。這讓我看到心是那麼善變和不可靠的,它一時要這樣一時要那樣。但這就是心的習性,沒有問題。
在這裏的修習是從每天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無論行住坐
、進食、納涼、上廁所都要保持正念地去看著心。持續的正念能使心保持在平衡的狀態中。長時間內心處于沒有太大起伏的狀態時,心變得比以往清晰,便能看到內心微細的東西。時常去檢查自己的心,內心的貪欲、瞋恚、愚癡、自大、嫉妒…… 便無所遁形。接受自己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再看一下,知道這不過是心識的活動過程而已,便能輕輕放下,內心回複原來平靜的狀態。認識到原來並沒有一個操控者在指使著心識的活動,心只是不停地在反應著,各種的心理現象不斷的生起消失。很深的體會是我們的心原來本是平靜的,只是貪欲與思想互相勾結,令情緒欲望膨脹,使心偏離平靜和諧的狀態。這令我明白到心靈的快樂是本來自有,不假外求,只要能有正念安住于當下,輕快自在隨時都在那裏。這不同于追求外在的快樂,物質的快樂需要依賴外在的人和事,這些都是不穩定的。當嘗過一次快樂的經驗後,便會期待下一次的快樂,結果因此而被束縛。當心知道什麼也不用做,內心的平靜是常在的,它便不會再往外尋找。
毫無預期之下,原來這叁個月期間自己已經生活在八正道之中,正見、正思惟、正語……已經不自覺地實踐在生活之中。簡單規律的生活,令身心安穩而祥和,同時體會到八正道原來是真正能滅苦之道。總括來說這次參學是非常順利,真的很感恩自己能有這個學習的機會,更感謝所遇到的人和事及各種助緣。對于禅修的技巧掌握得比以前清晰,實際修習上的體驗令我更有自信心地繼續走上那心靈成長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