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握八個修行核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事業、財富作爲依賴,但這些依賴是會變化的,是不可靠的,還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煩惱。因爲這些依賴是建立在沙灘上,倚靠得越緊,就會摔得越重,傷得越狠。當我們透徹世間本質,意識到這些依賴的脆弱和虛幻,所以才選擇叁寶作爲歸宿。

  

  叁寶,是佛、法、僧的全體。皈依佛,就是以佛陀爲榜樣,爲成就目標。很多人對成佛認識不足,以爲那是遙不可及的夢幻。事實上,成佛並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變成大殿中金光燦燦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我們所以是凡夫,是因爲內心充滿煩惱,充滿貪嗔癡,所以被塵勞纏縛,不得自在。佛菩薩所以是佛菩薩,也是因爲慈悲、智慧的生命內涵所決定。因爲智慧,故能斷除煩惱;因爲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們向往佛菩薩的境界和品質,因而發心皈依。所以說,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爲依賴對象,作爲人身保險,而是發願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義所在。

  

  皈依法,是以佛法作爲改造生命的指南,改造人生的方法。佛教的叁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真相,一方面是爲我們指出修行方法,使我們通過修行來開發自身本具的佛性。所以,法就是方法,是把我們從凡夫變成聖賢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依據的尺度。如果不是隨時以法爲對照,爲指南,很容易在前進途中偏離方向。

  

  皈依僧,是以賢聖僧的品質作爲皈依對象。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師長指點,學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這就更需要依止善知識。雖然解脫依靠的是法,但我們對法的學習和運用,卻離不開善知識指導。否則,我們所認識的往往是被自己感覺加工過的觀念,是被自己妄念染汙過的佛法。依靠這樣的認識,可能使修行走上正規,可能抵達解脫彼岸嗎?

  

  所以,皈依叁寶不僅是履行一番儀式,而是要以佛爲榜樣,以法爲指導,在善知識的引領下,依法起修,最終成就自性叁寶,成就我們信仰的目標。

  

六、佛菩薩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多讀一些佛菩薩傳記,及高僧大德的行誼,以此加深對叁寶功德的認識,加深對皈依對象的認識。經常做這樣一種憶念,叁寶在內心的分量才會不斷加重,對我們的影響才會日益加深。

  

  作爲念佛者,就要不斷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爲萬德洪名,惟有認識其中蘊藏的無量功德,念誦佛號時才能心口相應,念念得力。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輪回是苦,思考人命無常,思考惟叁寶堪爲依怙,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修。經過這番思考,可以將心調整到修行軌道。就像一張琴,必須把音調准才能奏出動聽樂聲。否則,同樣是彈,就會發出雜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個調整和重複的過程。所謂調整,就是修正錯誤,把我們的心從貪嗔癡調整出來,從凡夫狀態調整出來,從對五欲六塵的執著中調整出來。所謂重複,就是重複正確,在內心培養正念,並且不斷鞏固。

  

  那麼,正念又該如何培養?《阿含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有六隨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複憶念佛的功德,憶念法的殊勝,憶念僧的品質。憶念什麼,就是在內心培養什麼力量。我們念佛法僧,就是在培養和佛法僧相應的正念,這樣才會見賢思齊,從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塵,就是在培養和貪嗔癡相應的妄念,這樣就會殺盜淫妄,無惡不作。所以說,正念和妄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內心會産生清涼;念五欲六塵,內心會産生躁動。我們是要清涼,還是躁動?

  

  皈依叁寶代表著生命重心的調整。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叁寶的重要性之後,才會從自我中心的生命狀態中走出,開始以叁寶爲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不斷念佛、念法、念僧。在南傳和藏傳佛教中,都很重視皈依的修行。因爲佛法的所有實踐都是建立于對叁寶的信心之上。惟有對叁寶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實踐佛法。不然的話,最多只是作爲一種業余愛好,作爲一種精神點綴,只是過著一種有宗教情調的世俗生活。

  

七、皈依之後,還需要發心。

  

  每個人都有很多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如果將我們的心靈比做花園,多數人的內心,都因疏于管理而雜草叢生,荊棘遍布。修行,就是要對內心進行有效管理。這就需要認識,究竟哪些是花朵,哪些是雜草。否則,可能忙來忙去都是在給雜草施肥,給荊棘澆水。

  

  我們希望收獲花果,就要鏟除那些占據心靈空間的雜草,鏟除那些吸收土壤養分的荊棘,然後播下花果的種子。但僅僅播種還不夠,還需要在播種後精心耕耘,不斷給正念澆水施肥。這就需要每天憶念叁寶功德,憶念輪回是苦。這種憶念的過程,就是在給正念的生長提供養分。

  

  我們做每件事,內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麼心去做。如果我們以貪心做事,哪怕做的是佛教事業,結果依然會增長貪心。就像我現在給大家說法,如果是以貪著名聞利供養的心在說,雖然口中說的是佛法,但實際增長的卻是貪心,是煩惱,是在給心靈花園的荊棘施肥。反之,即使我們做的是世間事務,是生産勞動,只要帶著利他心在做,同樣也是成就慈悲的修行。

  

  我們用什麼心做事,就意味與之相應的心行得到增長。如果在做事過程中使用貪心,就會使貪欲因不斷啓動而增長,最終成爲人格主宰。如果在做事過程中保持觀照,則會使觀照力因反複使用而強化,從而成爲心靈舵手。所以說,用什麼心做事,才是修行的重點所在。換言之,關鍵在于我們想什麼,而不是做什麼。

  

八、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

  

  佛菩薩只是指導我們怎樣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實踐要靠自己。而實踐又離不開正見指導,這就需要從調整觀念開始。不同的觀念,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産生不同的行爲,而這種行爲又會使相關心態得到長養,兩者是相互增上的。

  

  如果我們不是以正確的發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還是了不相幹,因爲發心之初就已決定這一行爲的屬性。所以,修行核心就是培養正念,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念佛同樣如此。我們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並懂得以正確發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備這幾個條件,才能念得相應,念得有力。在保質的前提下,還要保量。前面說過,修行的原理就在于擺脫錯誤,重複正確。這種重複,需要千百次、千萬次地進行,使正念力量不斷鞏固。如果質量雖好卻沒有數量的保證,正念也無法形成規模,無法成爲對抗妄念的主力。那麼,最終主導我們生命的,依然還是妄念還不是正念。

  

  佛法是佛陀爲我們提供的智慧觀念,指導我們對未來作出正確抉擇。我們要痛苦還是快樂?要輪回還是解脫?如果沿著固有串習繼續,結果必然就是輪回。如果要將生命導向解脫,則要建立和解脫相應的心態。不論修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基本的認知,都需要認識到生命無常,認識到輪回是苦,認識到叁寶的無量功德,從而生起信心。這些正念,直接關系到佛法在我們生命中究竟能産生多少影響。

  

《掌握八個修行核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