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僧團委員會法務秘書 清淨(Visuddhabhivumsa)尊者處借來一套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清淨道論》,它原是由Henry Clarke Warrant學者編輯的,但尚未完成之前,他于1899年過世了,後來由一位印度學者Dhammananda Kosambhi接續,于1950年出版;此印度學者以「覺音的一生」爲題,在序文裏極端地、不公正地批評,令(這位溫穩、儒雅、祥和的) 西連難達尊者內心感到遺憾、不安,于是他去跟借書的清淨尊者商討,並獲得他認同---爲了事實和公義,決定向僧團委員會報告。
僧團委員會詳讀了西連難達尊者翻譯成緬文的「覺音的一生」之序文後,一致通過要向哈佛大學有關單位提出辯證論書,反駁印度學者的曲解、偏激,以澄清事實。僧團委員會必須慎思精選人材來司理此事,因爲:1. 此印度學者是國際馳名的作家,而且這套《清淨道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2. 佛教思想經廣大時空的流變,必須要有能力以現代觀點結合曆史觀點提出辯證論著;3. 佛陀入滅後到覺音尊者出現的一千年間,對部派佛教發展和斯裏蘭卡佛教背景,以及覺音尊者之所有叁藏注疏、《解脫道論》、《清淨道論》等著作必須了如指掌;4. 對印度和斯裏蘭卡的曆史、朝代、國王、百姓、文化也要相當清楚;5. 必須通達叁藏和注疏,同時對巴利文、英文等相關的經論要有相當的了解。 結果是馬哈西尊者、Vicitasarabhivumsa尊者、西連難達尊者被任命,由馬哈西尊者主筆,另二位協助。
馬哈西尊者爲大結集編寫二冊巴利《清淨道論注疏(Visuddhi Magga Atthakatha)》加入原版注疏後,再爲了澄清、論正 哈佛大學所出版的清淨道論序文而寫了一本《清淨道論導讀(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繼大結集之後又花了約叁年時間;完稿後首先呈送給一位極負盛名于巴利文學的僧人作家Vasetthabhivumsa尊者修飾,他不但未改支字詞組,反添寫了幾首銳敏、靈慧的偈子來表達這直下的見地和具有重大意義的導讀(總共有七十四首偈子);複呈僧團委員會審核,亦一樣支字未改的一致通過。 這本《清淨道論導讀(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可說是覺音尊者的最新傳記,被第六次僧團大結集所共同一致認可的。
赴斯裏蘭卡(錫蘭)弘法
「崇高的佛教應包含叁項品質:經教(Pariyatti)、修持(Patipatti)和觀慧(Pativedha),前二項在每個國家的(正統)上座部僧團裏尚維持著滿意狀況,但是第叁項的觀慧卻未必是;然而,我敢這麼說,在緬甸上座部的這叁項質量都很平衡發展,同時我非常確信,緬甸上座部有相當數量的阿羅漢或已證得一、二、叁、四果的聖者可以在每個隱幽處或角落間被找到。」斯裏蘭卡 慈喜(Anandametteya)長老在第六次大結集(1954年5月)的典禮上如是致詞,他並非誇張,這是面對曆史性、國際性的公開致詞;之前這位長老曾經來過緬甸共商結集事宜,對馬哈西尊者的修持和不無余力的推展四念處慧觀非常欣悅和摯誠感恩。
此外,斯裏蘭卡的德藉僧人 向智(Nyanaponika)尊者和英藉的Graham Howe博士都受過馬哈西尊者的內觀指導。向智尊者得益後,以馬哈西尊者的內觀法寫了一本四念處禅修,序文是由Graham Howe博士執筆的,剛好在第六次大結集前出版,引起國際上對馬哈西尊者推展四念處內觀禅的注意 (可能是這本《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其初版日期是1954年3月,目前巳被譯成十種語文,經四十年不斷地被印行,確是一本好書,但筆者擁有的英文版本卻無Graham Howe博士所寫的序文);稍後,向智尊者又綸纂馬哈西尊者的《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因此,斯裏蘭卡政府邀請馬哈西尊者前去成立禅修中心,時值尊者法務繁忙無法分身,乃派遣叁位大弟子和僧團委員會外交官員前往。之前斯國尚未有任何開放的禅修中心,政府于是出資興建幾幢全新的禅修中心和男女宿舍;落成時再度邀請馬哈西尊者參加開幕典禮。
馬哈西尊者于1958年7月帶領 班迪達(Pandita)尊者等五位大弟子和數位在家弟子二度參訪斯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承先啓後者。佛入滅後約230年,印度阿育王派遣兒子摩曬陀尊者等人,將第叁次結集的叁藏傳到斯國,而後傳到緬、泰等國。馬哈西尊者對斯國有著深摯的感恩,他率領僧俗二衆參觀當年由國王的「大眉伽林花園」所改建的第一座上座部佛寺---「大寺」,和參觀那棵從世尊成正覺的菩提樹移株來栽植、已二千二百多歲的國樹--它是一棵世界上有曆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樹;同時參訪中部Dhampula的「阿廬卡石窟(Arloka Cave)」,此石窟是當年大寺長老們因深切體認世間動亂的險難而結集五百阿羅漢在此誦出叁藏,並把一向口口相傳的叁藏以巴利文寫在貝葉上保存下來。馬哈西尊者與弟子們在此石窟內沈思感念這五百阿羅漢的大悲心與深細的努力和輝煌的貢獻,讓佛法永遠照耀世間。
赴西方國家弘法
1979年,馬哈西尊者率領 西連難達尊者等四位精通英文的傑出弟子應邀至美國、夏威夷、英國等西方國家教導內觀禅。目前加州聖荷西(San Jose)、半月彎(Half Moon Bay)等禅修道場長期住錫多位第一代和第二代弟子,幾位國際馳名、雖年邁卻穩健的大弟子,諸如班迪達(Pandita)尊者、昆達拉(Kundalabhivamsa)尊者、西連難達(Silananda)尊者等 亦經常應邀到美國、歐州國家主持長期禅修;他們不僅擅長定禅和毗婆舍那觀禅,也是熟習巴利叁藏、注疏、義疏的法學博士,能夠權威、直下地說出經論與個人的修持經驗。
「馬哈西內觀禅法」
讀過所有原始經典---尼柯耶或阿含的佛弟子們,應該會誠心的認同,世尊是如此明白的指出他的教義和實修方向:「唯有四念處(內觀智慧禅)這條路能夠淨化身心、克服憂傷、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達解脫,體證涅槃……..。」
當年世尊出家後,曾與印度極有名望的二位老們修習四禅八定,後來世尊發覺這些不能獲得完全解脫,于是離開他尊敬的老師,獨自修習開展「毗婆舍那觀」而正覺身心的特性本質,體證實相,獲得完全解脫---涅槃。 《須深盜法經(Susima Sutta)》裏,世尊對僅修習四禅八定之純定禅行者開示「毗婆舍那觀」與純定禅的不同和內涵 (此經之梵文中譯版和從巴利日譯後的中譯版,以及直接從巴利的英譯版,叁版內容有極大差異;其它很多經文亦然,不修習止觀的佛學者必須謹慎)。世尊臨入涅槃前向一位及時趕來問法、皈依的蘇跋陀長者說:「唯我沙門有一、二、叁、四沙門果,諸師外道教法皆空幻,無沙門果……。」
遺憾的是,四念處(毗婆舍那觀/內觀智慧禅)不僅在北傳失傳,甚至在南傳也不廣泛深入。 因此,馬哈西尊者孜孜不倦地倡導、推廣毗婆舍那觀,尤其鼓勵尚未到達某種定成就的習禅者,直接就從止觀同時進展的純內觀下手,主要原因是:
1.根據止觀禅師們的經驗統計,約僅百分之二的習禅者會從定禅轉向觀禅,絕大多數人都落入定禅的陷井去了。
2.現代人生活繁忙、思想複雜、定成就不易培育。
3.出定後,定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保持,而觀力尚能持續相當程度。
4.定禅是寂止的,而觀禅是活性、有動力的 (定力可比如放大鏡,觀力可比如核子斷層掃瞄,二者結合起來很powerful)。
同時,尊者鼓勵初學者以觀照呼吸時腹部的起伏爲主要所緣,其中原因是:
1.腹部起伏的目標較大,容易觀照。
2.四大現象較粗顯,不但容易辨識,亦不易掉入昏沈。
3.呼吸時腹部的起伏主要是風大的特相,所以可直下觀察色法的本質。
再者,尊者特別強調坐禅、行禅要相互平衡,其中原因是:
1.訓練正念安住于一切活動、一切時,結合到日常生活中。
2.訓練收攝、守護六根。
3.培育精進力和耐力。
4.加速五根、五力、七覺支的平衡。
5.促進身心平衡、血液循環等。
當年阿難尊者在第一次結集前夕一夜精進行禅後,即由初果證得四果阿羅漢;世尊與聖弟子們托缽乞食亦是一種行禅的修習。
因爲尊者的極力推展觀慧,以及他有系統、有技巧、明晰、直接的教學方法,同時因爲國內外林立分布的馬哈西禅修中心,所以讓人習慣方便地稱之爲「馬哈西內觀禅法」,其實就是「四念處」的「毗婆舍那觀」法。
尊者總是強調:「我祇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佛弟子」,因此誓志要遵循、弘揚佛陀遺教,畢生積極推展經教、觀慧合一,竭力教導止觀平衡、戒定慧兼俱的「毗婆舍那觀」。1982年8月,尊者在智敏靈慧健朗的身心狀況下,因突發心髒病而圓寂,享年78歲。
「尊者受到緬甸人民極大的尊敬,視爲是一個有天賦、特別完美的人,一位無疑的聖者(Ariyalabhi),一位謙虛的佛陀的仆人,他盡其一生在經教和慧觀上忠實殷勤的服務,于佛法的曆史上留下永遠的標記。」他不僅與 錫龍尊者一樣是緬甸傑出的聖僧,亦是國際馳名、卓越的止與觀大師。
《 後記 》
一、馬哈西尊者的緬文、巴利文著作至少有七十種以上,已被英譯的也不少,諸如:《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叁轉*輪經)》、《The Nature of Nibbana(涅槃)》等皆是深入實修和解脫層面的論著,但中譯版本卻尚未出現;他的弟子班迪達尊者所著的《In This Very Life(就在今生)》,西連難達尊者所著的《The 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四念處)》、《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Biography(尊者馬哈西傳)》等好書,亦尚未譯成中文,這些著作不容易翻譯可能是主要原因。 筆者才疏學淺,心有余力不足而深切感到遺憾,唯盼中英或巴利、緬文俱佳,同時對四念處有修行者,早日將這些好書中譯,以分享廣大的中文佛友們。
二、四念處(毗婆舍那觀)在南傳不深入的主要原因:
1. 佛滅後,宗教色彩漸濃,部派紛爭、分裂,佛教逐漸衰微,至公元12世紀在印度本土可說完全消失了;同時各國的其它教說、民俗信仰融入佛教。
2. 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前承先啓後上座部佛法的斯裏蘭卡,因12世紀到19世紀初屢遭外國侵略,佛教數度受到摧殘、破坯。所幸的,緬甸、泰國尚保存著完整的巴利叁藏。
3. 四十業處裏的定禅或四念處的「安那般那念」都是先修定(止),上面提過,根據止觀大師們的統計,約僅百分之二的習禅者會從定禅轉向觀禅,絕大多數人都落入定禅的陷井去了。
叁、四念處(毗婆舍那觀)在北傳失傳的主要原因:
1.與上面1項同。
2. 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阿育王所派遣到國外弘法的僧團,後來也輾轉到了中國,卻被當時的秦
始皇囚禁,因此阻斷了上座部佛法傳入中國的初機。 直到公元後百年左右,由絲路通西域入
中國的佛教已非叁百多年前秦始皇時的上座部佛教了。
3. 許多部派佛教消滅,留下的梵文經論不完整。
4.譯經內涵有誤。
5.中國天臺宗祖師誤判、抑眨佛陀和聖弟子們所正覺的「叁十七道品」爲小乘教。
6.中國佛教僅吸收四念處的「安那般那念」,卻發展成「天臺摩诃止觀」或「六妙門」。
6. 與上面3項同 (偏向定多觀少或有定無觀)。
譯撰和參考數據:
1.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Biography compiled by Ven, U Silananda, translated by U Min Swe
2.攝阿毗達摩義論 葉鈞 譯
3.佛教誦習本 曾銀湖 編譯
4.史念原始佛法 希爾伯列克 筆記
5.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呂澄 著
6.止與觀大師怎麼說? compiled by Ven. Visuddhacara,鄭柏青 中譯
《馬哈西尊者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