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比丘在斯裏蘭卡

  西方比丘在斯裏蘭卡

  陳慈蘭 2001.8.12

  

   【 前 言 】

  佛入滅約百年後,宗教色彩漸濃,與當時婆羅門、教耆那教相似,佛弟子們由于持戒不同而立異說、由于對法義理解不同而變更戒律,兩者互爲影響,加上社會背景等因素,佛教內部開始分歧,首先分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後來分裂約有二十派之多。佛滅約230年(約公元前250年)後,印度阿育王當政,他護持僧團舉行第叁次叁藏大結集,並派遣傳教師到國外傳播佛法,于是阿育王的兒子摩曬陀尊者等人攜帶剛結集的叁藏和一株菩提樹到斯裏蘭卡(钖蘭島)弘法。據斯裏蘭卡《大史》記載:「佛陀當年爲了和平,曾叁次造訪斯裏蘭卡,並預言他的和平教義將會在這島上弘傳發展。」

  約在公元前100年,斯裏蘭卡(以下簡稱斯國)僧團長老們因深切體認到世間動亂的險難,乃結合五百阿羅漢在中部Dhampula的「阿盧卡石窟(Arloka Cave)」誦出上座部的叁藏和論疏,並把一向口口相傳的叁藏經典寫在貝葉上保存下來。斯國《簡明史》上說:「保存印度早已失傳的巴利文上座部經典,是斯國僧诃羅民族對人類文化遺産最偉大的貢獻。」 斯國從此成了南亞(南傳)上座部佛法的主要根據之一。十二世紀以前,斯國佛教興盛,但是十二世紀以後至十九世紀初的六、七百年間,卻屢遭葡萄牙、印度、荷蘭、英國等強國侵略和統治,佛教數次遭受摧殘和破坯,斯國不得不遣使至緬、泰把上座部佛教傳回來,重建僧團。這株阿育王時代傳來的菩提樹未受到國難的摧毀,目前還活在斯國中北部坎地(Kandy),被封爲國樹。

  經過二千多年佛教曆史的流變,許多別的部派佛教都已消滅,僅留下小部份不完全的經論。由于上座部佛教謹持「保守」精神,得以較完整的保留巴利叁藏經論和許多重要論著,因此引起國際學者們的重視、加以研究和翻譯;同時,在佛滅二千五百余年後之今日,由上座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原始比丘僧團之面貌輪廓,依然可見。

  十八世紀末,英國繼荷蘭,占領了斯裏蘭卡百余年。 英國、德國、丹麥等西方學者因此接觸了斯國佛教。這些西方學者于1880年代,在英國倫敦創立了巴利聖典協會,進行研究、同時英譯和注釋巴利原典,五部尼柯耶、律藏和巴利叁藏索引先後于幾十年間全部出版。原始佛教研究之門由比打開了,不僅日本學者隨後跟進,1930年代時,中國學者也恍然大悟,開始重視阿含(尼柯耶Nikaya)的價值,原始聖教終于在二千年後,于東亞(北傳)佛教國家重現光芒。

  德籍的叁界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持智尊者(Ven. Nyanadhara)、向智尊者(Ven. Nyanaponika Thera)、英籍的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 等 因接觸到西方學者翻譯的佛經、佛書,而後只身渡船到東方去出家。

  【 英籍: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 】

  髻智尊者1905年出生在英國,是一位傑出、極具盛譽的學者。 1949年到斯國出家,對法義的領悟力非常明敏,可惜英年早逝,據說是身體健朗、無病遽然而終的,1960年在斯國過世,享年55歲,共出家11年,聽說在這11年中尊者僅穿過一件補了又補的僧衣。

  尊者語文天份卓越,短短數年即精通巴利文、斯裏蘭卡文和緬甸文,所以對上座部佛法非常通達,他致力于將巴利聖典以現代英文語法翻譯同時加以注釋 (1880年代英國巴利聖典協會所英譯的語法近似中古韻文,對現代的一些英語讀者來說頗感深澀)。尊者過世前已將一部最具權威性的論書--《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翻譯和注釋成現代英文,此論書原是5世紀時斯國高僧覺音尊者(被公認是位阿羅漢長者)所著,被古今中外佛子們公認爲實修的百科全書,至今已被翻譯成八種語文和導讀。

  尊者過世後,被發現留下叁疊厚厚的遺稿,其中大部份是《中部尼柯耶(Majjhima Nikaya)》的翻譯和注釋。 直至1976年,被Bhikkhu Khantipalo尊者選出了其中90經,加以整理後,以書名《A Treasury of the Buddha's Words》在泰國出版,共叁冊。約至1992年,美籍菩提尊者(Ven. Bhikkhu Bodhi) 被咐囑將髻智尊者全部的《中部尼柯耶》遺稿整理、論義、增刪、校對(至少叁次以上)後付諸印行;1995年,菩提尊者終于完成此聖任,乃委請美國波士頓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 Boston) 出版。《中部尼柯耶》共有152經,大部份是佛陀對直承比丘所說,少部份是由舍利弗、阿難、目楗連等大弟子所說,是深究法義、有關止觀修行次第、達至覺悟涅槃的一部開示結集。後代佛子們認爲中部尼柯耶是對利根衆生而說的。

  除了以上二部巨大經論的翻譯、注釋外,髻智尊者尚有《A Pali-English Glossary of Buddhist Technical》、《The Life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等譯著。

  【 德籍師生:叁界智尊者 與 向智尊者 】

  「德國長久以來被西方人認爲是一個思想家的出産地,所以在我們這兒出現這二位有師生因緣的優秀德藉僧人--叁界智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和向智尊者(Ven.Nyanaponika Thera),並不令人驚奇。他們在這合和的僧團裏安住了五十年以上…」在向智尊者圓寂的「惜別獻詞(Nyanaponika—A Farewell Tribute)」裏,當時斯國的大長老 法獅尊者(The Most Venerable Madihe Pannasiha Maha Nayaka Thera) 如是開序。

  向智尊者1901年生于德國的一個鎮上,父母是猶太人,也是虔誠的猶太教徒,所以小時候接受牧師指導研讀過猶太經典; 他除了學習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外,又選讀希伯來文。中學畢業後,因家境不允許繼續大學教育,于是在鄰鎮的一家書店工作。他酷愛讀書,在博覽西方古典文學和哲學後,于是對猶太教信念産生懷疑,卻被明晰智性的佛法所吸引,而啓發了要達到解脫、覺悟的崇高理想。

  22歲時,他在柏林加入一佛學社,並結識了一位日後影響他極爲深遠的德藉僧人 叁界智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叁界智尊者于1903年在緬甸出家,1911年在斯國南部的一處海邊建立一個「禅修島(Island Hermitage)」,供西方僧人修行,他翻譯甚多的巴利佛典和著作,這些明晰真確的譯著深刻感動著這位傾心佛法的青年人,同時柏林佛學社的一位學員已前去隱居島和緬甸出家,梢來的信函使這青年者響往之心更具體化。

  青年人當時巳萌出家心願,唯是家中獨子,父親身患宿疾,31歲(1932年)父親病逝後,又不忍留下寡母;直至1933年,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納粹發動的仇恨、暴力風潮逐漸蔓延之際,他實時攜帶母親離開德國,前去維也納投靠親戚;母子脫離納粹迫害的魔掌後,他于是向母親表露內心渴望多年---前往東方出家的意向;同時,寫信給叁界尊者允許他來出家。斯國長老尊者同意他的請求,于是在1936年1月中旬只身搭上前往亞洲的船;約叁周後抵達科倫坡Colombo港口,此時叁界尊者正乘著一艘氣艇前來迎接這位學生。叁界智尊者賜予這卓越學生之僧名爲 向智比丘。

  向智尊者在「禅修島(Island hermitage)」接受老師給予的正規佛學和巴利課程,自已兼學英文。1938年底,因納粹入侵奧地利,尊者就安排了母親和親戚前來斯國。在這期間,尊者有時會將托缽得來的食物分給母親,就如同佛陀允許的:比丘在必要時可以將乞得的食物分給父母。1939年他與蘇摩(Ven. Soma)和克明達(Ven. Kheminda)二位尊者遷居到氣候較溫和的內陸Gampola鄉村外的茅篷,過著簡樸、快樂的乞食修行生活,他們靜靜地禅修,同時進行譯注經典的工作;不料當年夏季,瘧疾開始流行起來,二位同修尊者已遭到嚴重感染,他們被迫遷往他處居住,但尊者每隔四至六周會回去探望母親,並爲母親解說佛法,母親深受感動而皈依了叁寶,並受持五戒,布薩日則持守八關齋戒。

  18世紀末,斯國成爲英國殖民地的钖蘭。1939年間,英國與德國開戰,所以钖蘭境內的所有德藉男子,包括叁界智尊者與向智尊者都被拘留。到了1940年,日本占領新加坡後,钖蘭被視爲戰區,所有拘留者都被遷往北印度北邊喜瑪拉雅山附近的拘留所,前後被拘留了約七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艱辛與烽火並末妨礙他們的修行和研究,在拘捕期間,向智尊者悄悄地將經集譯爲德文,並加注釋,將《阿毗達磨藏》首部的《法聚論》譯成德文,和譯出注釋《殊勝義論》,並寫下他對阿毗達磨研究的觀感及诠譯,這些成爲戰後他以英文寫成《阿毗達磨研究》一書的核心內容,此外,他也用德文撰寫《四念處禅觀經集》。1946年9月戰爭結束後,他們才被釋放出來。

  1952年,這兩位德藉師生,前往緬甸仰光,參加「第六次經典大結集」的籌備會議,以及將巴利經典翻譯成現代英文語法的計劃,並與緬甸總理尼羅討論相關事宜。向智尊者停留緬甸較長時間,以接受著名禅觀大師 馬哈西尊者的禅修指…

《西方比丘在斯裏蘭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緬甸的出家風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