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庫等于比丘嗎?

  比庫等于比丘嗎?

  這是發生在2008年中國江西“寶峰禅寺帕奧止觀禅修營”的一件事:

  在一次公開佛法問答中,有禅修學員問起關于南傳上座部尼僧的問題,禅修營的指導老師瑪欣德比庫回答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了。”在座的聽衆也包括許多北傳的僧尼法師,但大家都沒有異議。

  然而,事後卻有個居士對兩位比丘尼法師說:“你們不是比丘尼!尊者說了,現在已經沒有比丘尼了。”

  把“比庫尼”偷換成“比丘尼”,事情就這樣鬧開了。最後,這個居士離開了禅修營。

  說現在已經沒有比庫尼,這是不爭的曆史事實!然而,如果說現在沒有了比丘尼,那麼該把爲數近十萬之衆的北傳尼師們當成什麼!?

  那麼,比庫等于比丘嗎?比庫與比丘有什麼不同?

  比庫不等于比丘!

  下面將比庫與比丘之間的主要不同之處歸納爲十點:

  1.語源不同:

  “比庫”源自巴利語,是巴利語bhikkhu的直接音譯。

  “比丘”源自梵語,是梵語bhikùu的古音譯。玄奘、義淨等大翻譯家將之更准確地音譯爲“苾刍”。現在的讀音近似爲“比輸”。

  2.釋義不同:

  比庫含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如南傳《律藏》中解釋:“乞討者爲比庫,遵從于行乞者爲比庫,持割截衣者爲比庫。”

  《清淨道論》中說:“比庫者,以應見到輪回的怖畏,或應持割截衣等,獲得這樣名稱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

  比丘含有乞士、破煩惱、怖魔等義。如北傳《大智度論》卷叁中說:“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爲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3.傳承不同:

  比庫是巴利語傳承的南傳上座部受了具足戒的男子,即南傳僧人。

  比丘是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大乘僧衆,包括漢傳的法師與藏傳的受具戒僧人。漢傳僧尼依昙無德部的四分律(其實是經過中國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傳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受戒。本文也特指漢傳僧衆。

  4.得戒不同:

  比庫的身份須經上座部僧團在具足五項條件[1]的甘馬(kamma,羯磨)中得到確認。

  比丘的身份則在傳授叁壇大戒的傳戒法會中確立。

  5.形相不同:

  比庫應剃除須發,常年身披黃褐色或紅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塊經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進入俗人區時,則應披覆齊整、赤足。不得戴手表、挂念珠等。

  比丘平時上身穿長衫或太虛褂,下身穿寬筒褲、長筒僧襪,束腳,腳穿僧鞋或羅漢鞋。在做法會等正式場合下,加穿海青、搭七衣或大紅金镂祖衣。最明顯的標志是頭頂上燃有戒疤。

  6.持戒不同:

  比庫應完全持守佛陀製定的所有戒律,包括不歌舞娛樂、不持金錢等。

  比丘除應守佛製的戒律外,還遵守“梵網菩薩戒”和許多祖師製立的清規。對于佛製戒律,大多數比丘認爲“小小戒可舍”、“隨方毗尼”,所以普遍可以唱詠歌樂、積蓄錢財、耕田種地、貿易買賣等。

  7.飲食不同:

  比庫不事世俗生産,飲食多依托缽獲得,或接受施主送食,故不忌叁淨肉。多數比庫日中一食,也有一日兩餐者,但皆須離非時食。

  比丘多自炊自煮,特別注重素食,也戒蔥蒜等五辛。除少數人持午外,大部分比丘一日叁餐。

  8.見地不同:

  比庫普遍比較保守,只禮敬佛陀和上座比庫,遵從苟答馬(Gotama,喬答摩)佛陀的教導。南傳上座部在教理上不曾出現過宗派,皆依據巴利叁藏及其義注。現有的南傳諸派主要是在戒律傳承和行持細節上的分歧。

  比丘們崇拜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甚至諸天鬼神等,其中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特別受青睐。在教典上,尊奉大乘經典和曆代祖師大德的論著。漢地在隋唐時期曾出現過十宗,當今則以淨土、禅宗爲主流,近年來藏傳佛教對漢地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比丘們的見地與所宗的宗派有關,多數比丘持“自性”、“空性”、“真如”、“唯心”、“唯識”、“頓悟”、“他力”等見。

  9.修持不同:

  比庫修行止觀、戒定慧、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坐禅、經行爲主。多數比庫也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比丘們的修行方法五花八門,有參禅、念佛、誦經、持咒、拜佛、禮忏等等。較正規的叢林修行方式有早晚課誦、過堂、上供、普佛、坐香、打七、出坡、放生、拜忏、放焰口、打水陸等。對于修行目標也多種多樣,有人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有人追求往生淨土,有人追求明心見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業障,有人追求神通,有人追求感應等等。

  10.身份不同:

  除了少數比庫發願行“大菩提乘”外,多數希望依照佛陀的教導成爲佛陀的弟子(聲聞)。

  一切比丘皆應發“菩提心”,都是“大乘菩薩”。大部分比丘把追求解脫生死、希望成爲佛陀真正弟子的修行人蔑稱爲“小乘”。

  這裏繼續講一件同樣是發生在該次禅修營中的事:

  在禅修營期間,瑪欣德比庫每隔一天晚上都會給禅修營學員們作佛法開示。在一次佛法開示中,談到了“障礙法”的問題。所謂“障礙法”,即是造成投生天界與證得禅那、道果的障礙。在五種障礙法中的第五種是“違令障”。經典中對違令障的解釋爲:只要身爲比庫,或自稱比庫者,當他故意違犯任何學處而未經如法忏悔,或未被僧團解罪,則無論如何精進也不可能證悟禅那與道果。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在開示中談到犯戒比庫的可恥、過患、苦報等等。

  聽衆中有許多北傳的僧尼法師,包括寶峰禅寺的常住法師和參加禅修的僧尼,但大家都沒有異議,因爲每個人心中都清楚:“比庫”是指南傳僧人,“比丘”是指北傳僧人。

  然而,假如我們把其中的“比庫”偷換成“比丘”的話,那麼,應如何看待北傳曆代祖師大德的證量

  !是否在北傳的寺院裏面否定和詛咒北傳僧人?江西寶峰禅寺可是中華禅宗八祖馬祖道一的道場啊!

  雖然“比庫”和“比丘”只是一個字的差別,但它們卻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他們分別代表著南北傳的不同傳承。

  當然,差異雖顯而易見,我們仍然應看到兩者之間的許多共通之處。南傳和北傳同根同源,皆源自佛陀的教導,皆共尊佛法僧叁寶。比庫和比丘同爲佛教中的出家人,皆是沙門釋迦子。

  就好像一棵樹,長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會有分枝,要讓樹不分枝是不可能的。同樣的,佛教作爲一種思想體系,發展到某個程度也必然會産生分歧,會有宗派的開展和學說的差異。

  南傳和北傳就好像在佛教大樹上的兩個分枝,它們有共同的根,但兩千多年的分流也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許多差異。

  南傳上座部佛教很保守——兩千多年來始終如一地保守著佛陀的根本教法。北傳大乘佛教講“圓融”,講“方便”,講“隨方毗尼”,講“與時俱進”,只要能夠隨順衆生,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也無妨。

  南傳和北傳的關系既不是修學次第先後的關系,更不是大乘小乘、高下勝劣的關系[2]。南北傳之間既沒必要互相排斥、互相诋毀,也沒必要摻雜糅合、混淆等同。南傳和北傳佛教各自都有悠久的曆史、優良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當在彼此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的前提下,保持和發揚各自的傳統和優點。

  正因如此,我們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3]

  當然,這樣的分別用法只是建議而非強求。

  就讓北傳佛教的信徒和主張南北傳圓融者繼續使用“比丘”,讓有心學習南傳上座部佛教者使用“比庫”!

  

  瑪欣德比庫

  寫于江西寶峰禅寺

  2008-7-1

  [1] 五頂條件是:1.事成就(人選無障難);2.衆成就(足夠僧數);3.界成就(界場如法);4.提案成就(甘馬符合程序);5.甘馬語成就(發音准確,語法無誤)。

  

  [2] 例如: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爲南傳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也有人鼓吹應以南傳爲基礎,修到“阿羅漢”後再“回心向大”,發“菩提心”,畢竟成佛。

  [3] 假如繼續將南傳和北傳僧人皆混稱爲“比丘”,則難免會有人用南傳(或戒律)的標准來衡量北傳僧衆,同時也難免會卷入諸如“北傳比丘傳承是否斷層

  ”“漢地傳授比丘戒的羯磨是否如法

  ”“北傳僧人是否真正的比丘

  ”等爭端(如有些網絡上的爭論)。

  筆者不願見到學習上座部的華人弟子過多地批評北傳。爲了互相尊重,希望南傳僧團作出讓步,請勿再用“比丘”自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