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養南傳出家人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養南傳出家人指南

  upekkhānanda編

  前言

  近年來的社會不法份子假冒佛教出家人[1]到處敲詐行騙的事件日趨猖獗,最常見的有假出家人在市場托缽時討錢或販賣佛教文物、冒用佛教的名義向公衆人士募捐善款以及從事許多誘騙錢財等活動。出家僧衆乃佛教的叁寶之一,在弘揚佛陀教義上扮演非常重大的角色。假出家人事件之發生確實對僧衆及佛教界的尊嚴與正信造成重大的沖擊。社會善心人士在成爲受害者的當兒,也導致一些戒行清淨、出家動機聖潔的僧衆也被蒙上不白之冤,在「真」托缽時難免被不解詳情的人士以有色眼鏡看待。

  在“僞僧伽”的眼中,馬來西亞實乃“托缽天堂”,這種亂象發生最主要是這些不法之徒掌握到大部分的民衆對佛教的教義與出家人的戒律一知半解,以及一些人喜歡尋求和依賴某種儀式或聖物上的庇佑如舍利、佛牙、佛牌、袈裟布等,所以才讓不法之徒有機可乘 。其實,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假出家人斂財」的社會問題,除了執法單位的持續努力之外,最根本的辦法是從源頭開始,即教育信衆及公衆,何謂「假出家人?」。單掌拍不響,如果人人皆清楚出家人的戒律和爲何要出家的真正目的,以及能夠更深入了解最接近原始的佛教,那麼相信這些傷風化的邪象可以從根杜絕,假出家人的鬼蜮技倆就無法施展,也無從下手了;諸善人的慈善心不會被濫用,菩提種子也不至于播種在不毛之地。

  當然,要完全杜絕假出家人招搖撞騙與利用佛教名義斂財的歪風,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話雖如此,對于一個護教心切的正信佛弟子,能夠做到的就是盡自己的本份與微薄力量多向大衆傳達如何鑒別真假出家人之訊息,只爲了一顆想護持如法佛教僧衆的赤子之心,護持那些正在過著聖潔生活的出家人、維護那些真正努力在圓滿清淨梵行的僧衆之清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般上民衆比較傾向以「和尚」稱呼佛教出家人,雖然「和尚」是指出家人,但並不是所有出家人都可以被稱爲「和尚」。在南傳佛教,和尚即是戒師 upajjhāya:又作戒和尚、和上、和阇等。意譯爲親教師、近誦、依學,乃出家弟子對其受戒師父的尊稱。戒師必須是受比庫(bhikkhu,比丘)戒後已滿十年或十年以上,資深有德,博學而且善巧,奉持淨戒,充分理解教法與戒律才符合成爲新戒出家人依止的戒和尚。

  然而,「和尚」這字眼對大部分的中華民族來說是帶有貶詞、庸俗之義。在某些流行的電視劇、古代中國文學或民衆的思想中時常透露著不正確的觀念與訊息:較普遍的是劇中人物在情場或商場失意後“看破紅塵入空門”,其他較普遍的則因爲負債逃避債主而出家、爲了糊口而出家、爲了逃避種種人事問題而出家、爲了改造黴運而出家、爲了名聞利養而出家、爲了參學某派武功絕學而出家、蒙受嚴重精神打擊、心理出現問題而出家、老邁被親人抛棄而出家、退休後無所事事而出家、患重病等死而出家等等荒謬之理由而出家;從中而知在過去中國社會輕視、诋毀出家人的思想余毒,似乎仍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再加上現代流行的假出家人事件沖擊之下,以及某些出家人(無論是真或假)以算命、占蔔、驅魔、看風水等邪命來謀生,更增添了不少俗人對出家人先入爲主的不良印象、懷有成見與反感。

  爲了表示尊重,一個有正信的佛弟子是不以「和尚」或「尼姑」來稱呼真正的出家人。「和尚」同一個字眼在正信佛弟子與一般俗人的眼中卻有著不同的釋義,對正信佛弟子來說,真正的出家人是他們眼中的無上福田、人天師範、道德楷模、精神導師、修福慧的對象;反之,對一般俗人以及那些不深入教義的「挂名」佛教徒來說,「和尚」也許只是他們求得富貴平安、祈福、消業障、驅鬼、超度、訴苦、主持喪事葬禮的代名詞而已;甚至有極端的人更認爲「和尚」離開父母親是不孝、放下俗事是逃避現實、出離隱居被視爲冷漠,而乞食、依賴他人供養是好吃懶做等等錯誤觀念。

  馬來西亞佛教的傳承

  馬來西亞的佛教大體上可分爲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兩大體系。北傳佛教主要流傳著「大乘佛教」或「菩薩乘佛教」,其經典來源于古印度雅語梵文(Sanskrit)語系佛經以及西域文字佛經。北傳佛教按其經典語言體系又可以分爲漢語系佛教和藏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又稱「藏傳佛教」、「藏蒙佛教」,俗稱「喇嘛教」。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裏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稱爲「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或可稱爲「聲聞乘佛教」,也即訛稱的「小乘佛教」。南傳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于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爲「巴利語系佛教」。雖然南北傳承的體系一樣被公認爲佛教的主流,但基于各自傳承所依據的經典不同,所以大馬不同佛教傳承的僧衆也展現了不同的風貌與特征如一些戒律的受持與袈裟的區分,各傳承的信衆也都有各自的護僧方式。對于這些佛教體系之間的差異都不在此指南的範圍,以下只是以南傳佛教巴利語系的經律爲依據。

  

  在大馬常見的南傳僧衆大致上可分爲泰國的大宗派和法相應派;斯裏蘭卡的暹羅派、阿馬拉補勒派和拉曼雅派;緬甸的都丹馬派、水金派和德瓦拉派。南傳佛教國家的僧團內部雖然也存在著不同的派別,但這些派別在戒律、經典、教法等諸多方面並無分歧,依然以巴利經典爲根據,僅是在剃眉、持傘、通披、偏袒、誦經音調與袈裟的顔色等等細節方面存在著一些微小的差異。

  托缽的意義

  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上座部南傳的出家人[2]仍然依照佛陀當年所製定的行爲規範過著叁衣一缽、挨家沿戶的托缽乞食。過去、現在與未來諸佛都依托缽乞食而活命,故出外托缽是南傳出家人依佛陀所製下的正命過活, 也是身爲一位南傳出家人應奉行的一種職務。托缽乞食是四聖種當中的一種,四聖種意思是出家人應當對飲食、袈裟、住所、醫藥這四種資生用具感到滿足。對出家衆而言,托缽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除了生病,南傳出家人是不能向非家屬或沒有血緣的親戚乞求想要的食物,而是必須滿足于施主[3]布施的任何食物。托缽也能降伏驕慢,因爲出家人了知自己生活上的衣、食、住、藥都必須依賴施主們的供養,因此自己沒有什麼能引以爲傲的。出家人外出托缽乞食的另一個意義是:透過出家人外出乞食,能籍此機會給予施主參與布施來累積善業,同時也可以藉此來弘揚佛法,廣結善緣,這也是佛陀遊行弘化的傳統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內所指的南傳出家人皆包括了所有受具足227戒的南傳比庫(bhikkhu)與沙馬內拉(sāmaṇera,沙彌)兩者。

  [3]施主,巴利文爲dayaka義爲布施者或供養者。

  

  如何辨別真假/如法不如法的南傳出家人

  

  佛陀涅槃二千五百余年後之今日,僧衆外出挨家沿戶托缽之面貌輪廓,在緬甸、泰國、斯裏蘭卡等地依然常見;雖然目前在大馬多數的出家人都在寺院接受膳食供養,不過,尚有一部份四處雲遊、居住在山洞、野林或謹遵出家義務的南傳出家人以及遠道而來的泰國出家人[4]仍以托缽方式取得一天主要之口糧。

  其實要分辨南傳的真假出家人或如法不如法很簡單,只要我們多留意以下幾點,那麼假出家人就肯定無所遁形:

  ~ 南傳出家人是不得留胡須,身上皆不穿戴任何耳飾、珠鏈、項鏈、腰飾、腕環、臂钏、手镯、指環等等裝飾物品。如果遇到一個顯現南傳出家相卻留有胡須,身上珠光寶氣又塗香的出家人要提升警戒。

  ~ 根據南傳出家人學處的衆學法[5]:出家人在進入俗人住區時必須披覆整齊,即通披袈裟,不露肩膀以示威儀莊嚴。

  

  在托缽時,南傳出家人一律是光著腳不穿鞋。有時南傳出家人在托缽時會有在家人(稱呼爲淨人[6])隨從護持,除了可以幫出家人拿食物之外,也有義務向公衆傳達怎樣如法供養南傳出家人的訊息。

  ~ 南傳出家人在托缽時非常注重行儀,無論在行走或等待供養時常眼垂低視、步行善緩、不高聲嬉笑、不搖身、不搖臂、不搖頭、不叉腰、不覆頭、不踮腳而行于俗家間。在進行托缽時,出家人也不可做出任何怪異行動:如敲擊缽、假幹咳聲、口中喃喃朗頌咒語、敲鑼打鼓或故意在缽中放一些東西,然後搖動缽來發出聲響、招搖過市以便吸引公衆的注意力,同時也絕對不會向公衆“死纏爛打”要求布施供養。真正的南傳出家人在托缽時只是安靜的站在公衆可以看到的一隅默默等待施主供養食物。即使沒有施主供養食物也是善緩祥和的步行離開。

  ~ 最重要的,也是最簡單可靠來辨別真假的准繩是:真正的南傳出家人在托缽時是絕對不接受金錢供養,施主也只能把食物放進缽內。同時,真正的出家人是沒有利用任何物品爲餌如黃繩、彩線、佛牌、佛教卡片、書簽、護身符等作爲酬勞以換取食物的供養,一切依自于施主內心的意願、善念與能力以不求任何回報而行的布施。無論在什麼場合、地點,凡是有任何南傳出家人以缽討錢,或以黃繩、彩線、佛牌、佛像、符、念誦經咒、灑花水祈福等作爲酬勞向公衆換取金錢供養的出家人,這肯定是不如法的![7]這些人很可能是假出家人。

  ~ 一個真正的南傳出家人在托缽時絕對不會向人“自我介紹”或“自我推銷”一番,也絕對不會爲了得到更豐碩的供養而向施主炫耀自己的品德、戒行或修行,因爲這行爲將對出家人的出家生涯構成嚴重的威脅。如果某出家人爲了贏得名聞利養而向施主撒謊宣稱自己已經證得某種上人法[8],那麼他將犯下無可…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供養南傳出家人指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