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阿毗達摩義論
Abhidhamma tthasangaha
著者:阿耨樓陀 尊者 中譯者:葉均 居士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
南傳(一稱南方)上座部,是指現在盛行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南傳,是從其源流及地理而說,因爲這個派系是由印度南傳到斯裏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的。這一系的佛學,近代發展比較快,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的佛學者用各種文字翻譯和研究他們的典籍。
近代佛學者,爲了研究整個佛教學說的方便,按照語文分爲叁大系,即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南傳上座部屬于巴利語系,因爲他們的叁藏典籍和許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語寫的。除了巴利語系有一部完整的叁藏典籍和各種論著之外,其它北傳佛教的經籍,絕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國的漢文和藏文的藏經裏。
另外一種分法,是所謂大乘和小乘。稱漢語系和藏語系中的大乘理論爲大乘,稱巴利語系的佛教及其它類似的佛教爲小乘。但巴利語系的佛教徒則自稱爲上座部,不接受小乘這樣的名稱,並且不承認大乘是佛說。原來上座部及其它一些舊部派的比丘們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聲聞的行徑,求證涅槃,使個人解脫。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形成一個佛教派別,宣稱要遵照菩薩的行徑,謀求一切衆生解脫,不求現世證阿羅漢,而求未來成佛。自稱能運載無量衆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貶稱原始佛教和其它部派佛教爲小乘。在《島史》則稱大乘爲“戲論派”,《論事》稱爲“大空派”,大寺的僧衆稱他們爲“方等派”。從大乘和小乘這兩個名詞本身的概念來看,是包含著自褒貶他之意的。但現在的學術界,爲了研究佛學而沿用此名,則無褒貶之意,而是對曆史發生發展的事實而作客觀的分析。從曆史上看,過去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互相對立、爭執、排斥的情況是存在而且相當激烈的。內部自相鬥爭的結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這個問題,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說:“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爭論自息”(見法句第六頌)。此頌是佛陀在祇陀林針對俱生皮的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爲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
現在各國佛教徒的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大多數佛教徒都認識到,雖然佛教各派的學術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著釋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發展起的,所以大家都願意互相往來,講團結,講友誼。從這方面講,我們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訪問之時,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這樣可能引起誤會的言詞,爲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相互尊重,應該稱他們爲上座部佛教,這是他們一向自稱的正確的部派名稱。
一、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
下面講南傳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釋迦牟尼,大約爲公元前六世紀的人,他的生滅年代有幾十種不同的說法,其確切的年代,無法肯定,這裏略舉幾種比較普通的傳說:(一)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國傳統的說法是:佛滅于公元前544 或543 年,在1956年,有許多國家舉行一次盛大的佛滅二千五百周年紀念活動,就是依據這種傳說的。所以這個佛滅年代的說法,現在已經實際爲世界許多國家所采用了。(二)近代的學者,根據考證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論佛滅于公元前483 年,有的說前480 年,有的說前470 年等等,未得一致。(叁)中國的“衆聖點記”說,據傳佛滅之後,比丘僧團在第一個雨季安居完畢,便在戒本末尾上點一點以記佛滅之年,到了蕭齊永明七年(公元489 ),共得九百七十五點。據此,則佛滅于公元前486 年。
釋迦牟尼佛本人,原是迦毗羅衛國的一位王子,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八十歲入滅。他所說教的地區,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遊一帶。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團。在他寂滅之後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葉主持,召集了五百長老于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協助之下,誦集了佛陀生前所說的教法。這次集會把當時誦出的教法分爲毗奈耶(戒律)和達摩(法)兩大類(律藏和經藏)。達摩被編成五集,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及小部。這些經典和戒律編好之後,分別付托一些教師傳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稱這爲第一次“結集”。所謂“結集”,是合誦或會誦之意,就是佛的弟子們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說而當時只有口頭傳誦並無文字記載的經典,進行一番會誦、審定,系統地把它確定下來。
佛滅之後,約一百年間,比丘僧團仍然按照佛陀所製訂的戒律過著原來最簡單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爲主,把佛的教義口授給弟子,弟子們輾轉相傳,向各地繼續宣揚四谛、八正道、五蘊、十二因緣等法,嚴持戒律,和合相處,不分派別。佛教史上稱它爲“原始佛教”時期,亦稱爲“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槃一百年後,當摩揭陀國迦羅阿輸迦(俗稱黑阿育)王在位時,僧團內部便發生了分裂。其主要因是對于戒律的見解有分歧。據說當時以吠舍離爲根據地的東部比丘,實行了一些與原始教規相違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羅)的耶舍比丘對此加以反對,並且邀請東西方的七百位長老,在吠舍離舉行第二次結集,從人數說名爲“七百結集”,從地點說又名“吠舍離結集”。這次結集的結果宣布了雙方爭執的十點是違背戒律的,即所謂“十事非法”。而東部大多數的僧人卻不同意這種決議,因爲是這些有地位的上座長老們所決定,大家也無可奈何,只好另外集會一處,也用會誦的方法,另外訂正戒律,退出原來教團的主體,自成一派,因爲他們人數多,就叫做“大衆部”。這樣,僧團就公開分裂成爲“大衆部”和“上座部”兩大派,各行其是。此後,佛教僧團形成了更明顯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間,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稱這個時期爲“部派佛教”。
佛滅後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統治時期,由于國王虔誠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許多非佛教徒,爲了分享這些布施而來參加僧團,其行爲放逸,則與佛教的教義相反。結果使那些行爲純潔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願與這些行爲不正的人爲伍。據說在華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沒有舉行過“布薩”和“自恣”等宗教儀式。阿育王聞知此事,大爲震驚,便邀請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來首都華氏城,幫助淨化了僧團,並召集一千位長老,舉行第叁次結集,會誦出比較完整的經律論主要成分。據說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語叁藏,就是這次大會最後編定的。
這次大會,還曾作出另一項重要的決議,派遣傳教師到世界各國去傳播佛教。這些傳教團,都由一位著名傳教師及另外四位長老組成,不但可以傳播佛法,還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團。被派往僧诃羅(今斯裏蘭卡)的使團,是由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率領四位長老和一位沙彌,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統治時期(公元前250~前210)到達該國的。他們傳教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在不長的時間內,就使國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團,創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後,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裏蘭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團,並從菩提伽耶佛陀坐在樹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樹上折下一枝幼苗帶去裁在大寺園內,至今尚存,被視爲國寶之一。從此開始,斯裏蘭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傳入斯裏蘭卡的叁藏經典,屬于分別說系的上座部,但當時仍以傳統的記誦方法流傳。因爲國內有時也發生內亂,使教團中的長老們體會到,只依賴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對記誦的方法來保存經典,是一件冒險的事。由于這種考慮,使長老們于公前一世紀,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時(公元前101 ~前77),在斯裏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寺,舉行一次重要的結集,由羅揭多主持,五百長老參加,誦出上座部的叁藏和義疏,並決定把一向口口相傳的叁藏經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寫在貝葉上保存。這對後來上座部佛教長期流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斯裏蘭卡的史學家評說:“保存印度早已失傳的巴利文上座部聖典,是僧诃羅民族對人類文化遺産最偉大的貢獻”(《錫蘭簡明史》122 頁),上座部的史書中認爲這是第四次結集。北傳佛教記載,約在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時,在迦濕彌羅第四次結集,但南傳佛教史書無記載。
佛教傳入斯裏蘭卡之後,建立了僧團,國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園布施給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爲比丘僧團的中心。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叁寶”,遵守五戒,禮拜佛塔和菩提樹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約在一世紀時,才開始以佛像作爲禮拜的對象。
直至公元前一世紀,比丘僧團都是承認大寺的權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無畏山寺,獻給大寺中的摩诃帝須,他便帶領五百徒衆脫離大寺去無畏山另立一派。這樣,斯裏蘭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爲大寺與無畏山兩大派。後來又有一部分比丘退出無畏山去達古那山寺居住,推舉該寺的薩伽羅爲領袖,另立一派,叫薩伽利耶派;到了摩诃舍那王建成祇陀林寺,獻給此派的古哄帝須,他們便以該寺爲中心而被稱爲祇陀林派。這樣,斯裏蘭卡的僧團便分成了叁大派。僧團雖分爲叁,但都是屬于上座部,他們主要的巴利文叁藏經典是相同。然而無畏山和祇陀林寺的長老們都各自著有解釋經典的注疏,對于經典某些章節的解釋,則以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後來,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體系繼續流傳到現在,這和覺音有著密切聯系。
覺音是南傳上座部巴利語系佛教的一位傑出的著述家,約爲五…
《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