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言文版 《大念住經》 臺灣元亨寺譯本

  大念處經 Mahaasatipa.t.thaanasutta.m

      本經相當于北傳漢譯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處經(大正藏二六)。經之內容是宣示:淨化衆生、度脫憂悲、滅除苦惱、得正法、證涅槃唯一之道爲四念處觀,更說如法觀察;五蓋、五蘊、六處、七覺支、四聖谛,以破淨、樂、常、我之四倒。此中對于身念處觀,精勤觀呼吸、身體之位置、態度、其構成要素、解破部分、死屍等,有正知正念者,破除身之四倒,得證解脫,有詳細之敘述。主說修習四念處者,其果報爲阿羅漢果或得阿那含果,及反複以示不退轉之努力精進的必要。四念處觀雖散說于諸經典中,其構造比較簡單,而適當之敷衍的,有中部經典之念處經;更加添此法觀,必要有四聖谛之教說,而成爲本經所說是可想像的。而且只要述此經之修行方法,則甚深關連到律的關系,于相應部經典之念處經,此法觀同視于戒律,從正法之護持上,力說四念處觀之觀點看,構成本經之內容,可示爲根本佛教中重要的一面。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拘樓國,名劍磨瑟昙之拘樓人市鎮。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等比丘應諾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諸比丘!爲衆生之清淨,爲度憂悲,爲滅苦惱,爲得真理,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

   如何爲四念處,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于受觀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于心觀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

  二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觀身而住耶

   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現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諸比丘!恰如熟練之辘驢匠或辘驢之弟子,或長轉(辘驢)者,如:“我在長轉,”或短者,如:“我在短轉。”諸比丘!比丘如是在長入息者,如:“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者,如:“我在長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內身之觀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觀身而住;或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又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對于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叁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臥者,如:“我在臥。”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知之。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四

  複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著僧伽梨(袈裟)衣、缽,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飲、咀嚼、嘗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五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此身,上至頭發,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節液、尿。”諸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種種谷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其眼者開解之,得觀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上至頭發,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發、髦、爪、 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腋、粘液、關節液、尿。”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六

  複次,諸比丘!比丘從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殺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猶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從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七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果于冢間之死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叁日,膨脹成爲青黑、腐爛,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性質),而成爲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八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于冢間之死屍,被鳥所啄、或鷹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種生類之所食。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爲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九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屍,由于具有血肉而筋連結于骸骨……乃至……無肉之附著血而筋連結骸骨……乃至……無血、肉,唯筋連結骸骨:乃至……關節解散,手骨于此處,足骨于彼處,踝骨于此處,腿骨于彼處,盤骨于此處,背骨于彼處,頭蓋骨在彼處,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視此身,知:

   “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爲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十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屍,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經過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敗壞,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爲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十一

  然,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觀受而住耶

   諸比丘!比丘韟飽A若在感樂受,知:“我在感樂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若在感肉體之樂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樂受。”又在感精神之樂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樂受。”或在感肉體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體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肉體之不苦不樂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樂受。”

   如是,或于內受,觀受而住;于外受,觀受而住;又于內外受,觀受而住。或于受,觀生法而住;于受,觀滅法而住;又于受,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受”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觀受而住。

  十二

  然,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觀心耶

  于此,諸比丘!比丘心貪者,知:“心貪。”

   又心,離貪者,知:“心離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離嗔者,知:“心離嗔。”

   又心,癡者,知:“心癡。”

   又心,離癡者,知:“心離癡。”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亂者,知:“心散亂。”

   又…

《文言文版 《大念住經》 臺灣元亨寺譯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