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修法爲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産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只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麼,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于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麼,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將永遠是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因爲,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于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這些法目前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爲什麼要做這麼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爲這個道理。
但爲什麼我要反複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爲這樣反複,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爲我的唠叨而厭煩了,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于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爲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于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系。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應該以出離心、菩提心爲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裏,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2、無緣殊勝。
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許還沒有證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妄想證悟有如蒸沙成飯。就像在春天播種,就很容易長出莊稼;而在冬天撒種,則因爲機緣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樣。在所有的條件成熟以後,一切願望都會瓜熟蒂落的。
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爲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叁輪清淨(或稱叁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在沒有證悟空性時,真正的“無緣”是無法達到的。這時,我們可以按“相似的無緣”來行持,它比較接近無緣,卻不是真實的無緣。比如,我們將中觀的思維方法學好後,就能深刻體會到,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是如夢如幻的。但這只是字面上的了解,並非真實的證悟。仍以放生爲例,最好在放生的同時,至少也應在放生完畢回向的時候,以中觀理論來抉擇叁輪的無實空性,這樣的抉擇就叫“相似的叁輪體空”。這雖然不是真實的叁輪體空,但已經比較接近于真實,可以作爲初期的叁輪體空來行持。
以上講了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真實的無緣是指登地的菩薩在證悟空性後,于不離空性境界的狀態下,行持六度萬行。因爲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故爾沒有任何執著。但是,沒有證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叁輪體空。如果不懂中觀,那麼就連相似的叁輪體空也無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都做不到,“無緣”之說又從何談起呢?
針對這種人,佛陀也爲他們指明了一條路: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回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如果身體在行善,心裏卻在胡思亂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勞而無功的。所以,大家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如果要解脫,必須證悟空性,無論困難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是最後沖刺的一關。早期要過的關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後,還要過證悟空性這一關。即使已經圓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離解脫就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證悟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雖然現在做到無緣殊勝有一定難度,但如果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證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因爲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觀待的。也就是說,如果證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3、回向殊勝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舍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衆生,這就是回向的內涵。
回向有兩種,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無毒的回向。所謂“有毒的回向”,就是有執著的回向。《般若波羅密多經》裏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叁輪體空的善根,雖然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回的痛苦,反而會引發衆多苦受。
無毒的回向是指無執著的回向、無緣的回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無毒的回向又分爲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回向,二是相似的無毒回向。所謂“真實的無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禅定中的回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回向,這種回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叁十五佛忏悔文》裏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叁世的佛菩薩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回向,就是相似的無毒回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回向,卻可以代替無毒回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回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回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回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爲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回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爲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于念頌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回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回向。因爲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裏,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叁、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回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爲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回向。凡是以貪瞋癡爲根本的回向,都叫顛倒回向。這樣回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産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回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于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回向,特別是在爲菩提而回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爲一切衆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爲一切衆生而回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回向卻是爲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爲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回向;也不能爲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爲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這是最殊勝的回向。這樣回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爲善根已經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回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爲前提,于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回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爲依托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于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回向而是發願。回向和發願的差別在于有無行善,有無所回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爲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回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衆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爲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爲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爲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回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爲衆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衆生的人),成爲度化衆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回向,就是大乘菩薩的回向。
有關回向的比喻,是一個人舍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衆人分享。那麼,在回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圓錢來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圓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回向給衆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回向。
回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回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回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回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系。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回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回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回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叁個框架,都要夾于此叁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叁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爲解脫道;如果離開這叁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叁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回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爲基礎。正如體肓運動員爲了取得異于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煉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叁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于其它的修法,在將基礎打牢以後再修也不遲。
《慧燈之光之二 叁殊勝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