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10

  ..續本文上一頁定虛空遍)。如果有困難,你可以製做一塊木板,木板中間有一個直徑八吋到一呎的圓洞。握持木板朝向天空,讓你透過圓洞只能看見天空,看不見樹木或其地物體。然後專注于圓洞內的空間,默念它爲:「空,空」。

  四無色禅

  修行十遍中的每一遍都能達到第四禅之後,你可以進一步修行稱爲四無色處的四種無色禅(arupa-jhana或稱無色定)。四無色處是:

  一、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

  叁、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你能以九種遍當中的任何一種爲基礎,來修行四無色禅,唯獨不能用虛空遍。

  空無邊處

  修行四無色禅之前,你必須先思惟色法(物質)的過患:人的身體是父母親的精卵和合所産生的,稱爲所生身(karajakaya)。因爲有所生身,所以你會遭受刀、矛、子彈等武器的攻擊;會遭受錘擊、歐打與折磨;所生身也會罹患各種疾病,如:眼疾、耳疾、心髒病等。因此,首先你必須以智慧來了解:因爲有色法構成的所生身,所以你會遭受種種痛苦;如果能脫離色法,你就能免除依靠色法而生起的痛苦。

  雖然依靠遍處所達到的第四禅已經超越粗身色(粗的身體物質),你仍然必須超越遍處色,因爲它與粗身色極爲相似。如此思惟而對遍處色厭離之後,你應修行九種遍當中的一種,如地遍,直到第四禅。出定之後,你應思惟它的缺點:它依靠你已厭離的遍處色而生起、它有第叁禅的樂爲近敵、它比四無色禅更粗劣。

  由于第四禅中的名法與四無色禅中的名法相同,因此不需像修行四種色界禅時那樣思惟禅支的缺點。

  見到色界第四禅的缺點並對它厭離之後,你應思惟無色禅比色禅更加甯靜的優點。

  接著應擴大你的(地遍)禅相,使它遍滿十方,沒有邊際,或擴大到你所喜歡的程度。然後,借著專注于遍處色 所占有的空間來將遍處色除去,默念:「空,空」或「無邊空,無邊空」。于是,留下來的只是遍處色原先占有的無邊虛空。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應辨識在地遍禅相某一部份裏的空間,並將它逐步地擴大到無邊宇宙。結果,整個地遍禅相會被無邊虛空所取代。

  必須以投入的心態(尋心所)來繼續專注于無邊虛空相,默念:「空,空」。借著如此一再地專注,你會發現五蓋被降伏,並且以無邊虛空相爲對象,你達到了近行定。繼續專注于無邊虛空相,直到證得禅那,然後修行五自在。這是第一種無色禅,即空無邊處禅。

  識無邊處

  第二種無色禅是識無邊處禅,它的對象是以無邊空相爲對象的空無邊處禅心(akasanabcayatana-jhana-citta)。

  若想修行識無邊處禅,你應思惟空無邊處禅的缺點:空無邊處禅有色界第四禅爲它的近敵,並且空無邊處禅不如識無邊處禅甯靜。

  見到空無邊處禅的缺點,並且厭離于它之後,你應思惟識無邊處禅甯靜的本質。然後,你應專注于空無邊處禅心,也就是以無邊虛空相爲對象的心,並默念它爲:「無邊識,無邊識」或「識,識」。

  應當以投入的心態來繼續專注該相爲:「識,識」。借著如此一再地專注,你將發現五蓋被降伏,並且你達到了近行定。持續不斷地專注該相,直到證得禅那,然後修行五自在。這是第二種無色禅,即識無邊處禅。

  無所有處

  第叁種無色禅是無所有處禅,它以空無邊處禅心的不存在爲對象。空無邊處禅心乃是前面識無邊處禅所緣取的對象。

  如果想修行無所有處禅,你應思惟識無邊處禅的缺點:識無邊處禅有空無邊處禅爲它的近敵,並且識無邊處禅不如無所有處禅甯靜。

  見到識無邊處禅的缺點,並且厭離于它之後,你應思惟無所有處禅甯靜的本質。然後,你應專注于空無邊處禅心的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心:空無邊處禅心(akasanabcayatana-jhana-citta)與識無邊處禅心(vibbanabcayatana-jhana-citta)。然而,在一個心識剎那 中不能有兩個心同時出現,當空無邊處禅心存在時,識無邊處禅心即不存在,反之亦然。專注于剛才入識無邊處禅時空無邊處禅心的不存在,默念它爲「無所有,無所有」或「不存在,不存在」。

  應當以投入的心態來繼續專注該相爲:「無所有,無所有」。借著如此一再地專注,你將發現五蓋被降伏,並且你達到了近行定。持續不斷地專注該相,直到證得禅那,然後修行五自在。這是第叁種無色禅,即無所有處禅。

  非想非非想處

  第四種無色禅是非想非非想處禅,它以無所有處禅心作爲對象。它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因爲此禅定當中的想極端微細。

  如果要修行非想非非想處禅,你應思惟無所有處禅的缺點:無所有處禅有識無邊處禅爲它的近敵,並且無所有處禅不如非想非非想處禅甯靜;再者,想是病、想是瘡、想是刺,而非想非非想處禅是甯靜的。

  見到無所有處禅的缺點,並且厭離于它之後,你應思惟非想非非想處禅甯靜的本質。然後,你應一再地專注無所有處禅心爲「此心甯靜,此心至上」。

  你應以投入的心態繼續專注無所有處禅心的相爲甯靜。借著如此一再地專注,你將發現五蓋被降伏,並且你達到了近行定。持續不斷地專注該相,直到證得禅那,然後修行五自在。這是第四種無色禅,即非想非非想處禅。

  今天,我已經解說如何修行十遍,以及由四種色界禅與四種無色界禅所組成的八定。在下一次講座中,我將接著解說如何修行四梵住 (brahmavihara):慈、悲、喜、舍。

  禅修者應實在地透視到自己身體內的各個部份,而非透過想象。若所見的身分呈顯在面前,猶如觀看相片一般,則只是出自想象而已,不是真正透視到叁十二身分。透視不到叁十二身分的原因通常是定力不夠深。禅修者應當有耐心地再培育夠深的定力,不可貪快,囫囵吞棗,錯失大利。

  遍處色-內心見到的遍相。它是定心所生的影像,不是真正的色法。但是由于它依靠外在的色法而生起,猶如色法之子,所以也稱它爲色。這只是一種隱喻而已。

  心識剎那-心生起到消滅的時間。心識剎那極端迅速;在一閃電或一眨眼的時間裏有十億個心識剎那生滅過去。一個心識剎那中有叁時,即心的生時、住時、滅時。(Com M Abh Ⅳ.6 p.156)

  四梵住brahmavihara-這四種禅那是梵天神內心的安住處,所以稱爲四梵住。它們又稱爲四無量心,因爲這四種心都必須以無邊宇宙的所有衆生作爲對象。(Com M Abh Ⅸ.9 p.336)此中包含叁種關愛他人的修行法,即:慈(願他人安樂)、悲(願他人離苦)、喜(對他人所得到的成就感到歡喜),及一種中性平等的修行法:舍(不憂不喜,中立而不執著)。(P-E Dict p.494)

  問 答(二)

  問2-1:初學者如何平衡定根與慧根?如何以安般念(anapanasati)修行智慧?

  

  答2-1:在上次的講座中,我們已經談過使五根平衡的方法了,但我可以再次簡要地解釋。對初學者而言,平衡定根與慧根並不重要,因爲他們還只是初學者,五根尚不強。在最初修行的時候,通常內心有許多妄想幹擾,所以五根尚未茁壯有力。唯有當五根堅強有力之時,才需要去平衡它們。不過,如果初學者在開始的階段就能平衡五根,那當然也是好的。

  舉例而言,你現在修行的法門是安般念,安般念意指保持正念觀察呼吸時的氣息:對安般念能引生禅那有信心是信(saddha);爲了清楚知道氣息所做的努力是精進(viriya);憶念氣息是念(sati);一心專注于氣息是定(samadhi);了知氣息是慧(pabba)。

  初學者必須嘗試保持強而有力的五根:他們對安般念必須有夠強的信心;必須付出夠強的努力,以便清楚地知道氣息;必須對氣息保持夠強的憶念;必須對氣息保持夠強的專注;必須清楚地了知氣息。然後還必須平衡五根。如果五根之中有一根過強,其它根就無法適當地發揮功能。

  例如:若信根過強,它會産生激動。此時,精進根就無法執行維持相應名法于氣息的功能;念根無法執行建立憶念于氣息的功能;定根無法執行深度專注于氣息的功能;慧根也無法清楚地了知氣息。當精進根過強時,它導致心不安,因此其它根會變弱,而無法適當地執行它們的功能。當念根薄弱時,什麼事也不能做,你將無法專注于氣息,不能努力辨識氣息,同時也沒有信心。

  現今你正在修行止禅。修行止禅時,強而有力的定是好的;但是太過度的定會産生怠惰。怠惰一生起,信、精進、念、慧諸根就變得很薄弱,以致無法適當地執行它們的功能。

  在初學的階段,智慧還很低劣,只是了知自然呼吸的氣息而已。因此,對于修行止禅的初學者而言,清楚地知道氣息就已經足夠。當取相或似相出現時,知道它們的也是智慧。除了這種智能之外,運用太多其它知識于修行上是不好的,因爲你將會老是在討論與批評。如果禅修者對安般念作太多的討論與批評,他的慧根就太超過了,會使其它諸根變弱,以致無法適當地執行它們的功能。

  所以,初學者能夠保持五根平衡也是好的。如何使五根平衡呢?我們必須以強而有力的正念與精進清楚地了知氣息,且要充滿信心地專注于氣息。

  

  問2-2:在達到第四禅之後,爲什麼不直接覺觀五蘊,透視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以便證悟涅槃?在證悟涅槃之前,我們爲什麼需要修行叁十二身分、白骨觀、白遍、四界分別觀、名業處、色業處、緣起與觀禅呢?

  

  答2-2:五蘊是什麼?五蘊與名色之間有何差別?你知道答案嗎?

   在回答第二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解釋名色與五蘊。根據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Abhidhamma》,有四種究竟法(paramattha),即:心(citta)、心…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