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6

  ..續本文上一頁、無癡稱爲叁善根: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

  貪、瞋、癡稱爲叁不善根:不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Com M Abh Ⅲ.5 p.120)

  觀智vipassana-bana-透視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勝義法;根本真實法)無常、苦、無我本質的智慧。

  道智magga-bana-與聖人之道相應的智慧。它能同時完成四項功能(體證四聖谛):一、領悟苦谛(苦的真理);二、去除貪愛(苦的原因);叁、證悟涅槃(苦的息滅);四、完全開展八聖道分(聖道的八項構成因素;滅苦的方法)。(Ess Abh p.421)

  止禅samatha-字義爲平靜。乃是心處于專一、不動、無煩惱、安甯的狀態。禅定的修行法門。(Ess Abh p.357)

  觀禅vipassana-直觀覺照一切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本質。智慧的修行法門。(Ess Abh p.357)

  五取蘊pabc”upadanakkhandha-五蘊乃是五種聚集,即:色蘊(物質)、受蘊(感受)、想蘊(形成內心印象)、行蘊(附屬的精神因素;除了受、想之外的五十個心所)、識蘊(心;心識;主要的精神因素)。五取蘊(凡夫的五蘊)乃是會成爲執取之對象的五蘊,包括所有色蘊及世間的四種名蘊(受、想、行、識)。而出世間(超出世間凡夫的境界)的四種名蘊不是取蘊,因爲它們完全超越執取的領域,不會成爲貪愛或邪見的對象。(Com M Abh Ⅶ.35 p.286)

  

  十二因緣-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中,因果作用的方式。歸納爲十二項,又稱爲十二緣起支。即:過去世的無明(愚癡)、行(行爲;業)爲因,造成現在世的識(投生心)、名色(投生後的身心)、六處(六種感覺器官)、觸(心識與感官接觸對象)、受(感受)爲果;現在世的愛(貪欲)、取(執著)、業有(業力)爲因,造成未來世的生(再度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投生後所遭遇的苦)爲果。

  四念處satipatthana-培育正念與覺觀的一套完整修行體系;以正念覺察四種對象:身、受、心、法。(Com M Abh Ⅶ.24 p.279)

  法dhamma-用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含義,今舉出其中常見的叁種:(一)、佛法;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乃是宇宙間固有、不變、自然的法則。(二)、現象;事物。(叁)、被心認知的對象(法塵)。此處指第叁種含義。(P-E Dict p.336)

  心所cetasika-伴隨著心生起的附屬精神因素;它能協助心執行特定的任務。心所不能離開心而單獨生起;心也不能離開心所而單獨生起。雖然兩者互相依靠,但是心爲主要的精神因素,因爲心所必須依靠心才能認知對象。(Com M AbhⅡ.1 p.76)

  十二處-1.眼處、2.耳處、3.鼻處、4.舌處、5.身處、6.意處、7.色處、8.聲處、9.香處、10.味處、11.觸處、12.法處(心的對象)。1-5是五種物質的感官;7-11是五種物質的對象;意處包含八十九種心;法處包含五十二個心所、十六種微細色與涅槃。(Com M Abh Ⅶ.36 p.287)

  十八界-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色界、7.聲界、8.香界、9.味界、10.觸界、11.眼識界、12.耳識界、13.鼻識界、14.舌識界、15.身識界、16.意界、17.法界(心的對象)18.意識界。它們稱爲「界」,因爲它們能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質。將十二處中的意處分成七個界(11-16及18),即成爲十八界;其余的處與界都相同。(Com M Abh Ⅶ.36 p.287)

  七覺支satta bojjhavga-覺悟的七項因素:念(明記不失)、擇法(觀照的智慧)、精進(努力)、喜(愉悅)、輕安(心與心所的平靜)、定(專一)、舍(心的平等中性;並非指舍受)。(Com M Abh Ⅶ.29 p.281)

  色念處-正念覺察物質。名念處-正念覺察精神(心與心所)

  四色界禅-即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乃是禅定的四個層次。它們能使人投生色界天(遠比人界高超,沒有粗的色法,只有微妙的色身。),故稱色界禅。(Com M AbhⅠ.18 p.54)

  四無色界禅-比四色界禅更深的禅定,能使人投生于完全超越物質,唯有心與心所存在的無色界天。(Com M AbhⅠ.22 p.62)

  近行定upacara-samadhi-接近完全專一(禅定)的定。

  波羅蜜parami-圓滿;完善。(P-E Dict p.454)在此指從前所做過的善業,尤其指修行佛法的善業。

  開示-講解佛法。因爲佛法能使人開發智慧,透視真理之故。

  安般念anapanasati-其中anapana(入出息)音譯爲:安那般那。sati(念):清醒、警覺、明記不忘失。anapanasati音義合譯爲安那般那念,簡稱安般念;乃是專注于入出息的修行法門。(P-E Dict p.100, p.672)

  四界分別觀-辨識身體由地、水、火、風這四種基本元素(四界;四大)所組成的修行法門。(清淨道論‧第十一品‧第二七至一一七段)

  比丘bhikkhu-佛教的男性出家人,遵守二百二十七條比丘戒。(P-E Dict p.504)

  結跏趺坐-屈膝盤腿而坐。

  業處kammatthana-字義爲「工作處所」,在此用來指修行法門,即禅修者修行以培育特殊成就的工作處所。(Com M Abh Ⅸ.1 p.329)有時也用來指修行時所專注的對象。(P-E Dict p.193)

  接觸點應選在鼻孔的出口處周圍或人中,勿選在鼻孔的內部,因爲會造成壓力,妨礙專注。至于無法找到固定接觸點的人,只要能在氣息出現的任何地方持續地覺知氣息即可;亦可同時覺知進出于兩鼻孔出口處的氣息。若能總是在固定不變的接觸點覺知氣息,則對定力的培育大有幫助。若所選的接觸點位于左或右鼻孔出口處,則因每隔一段時間身體會自動更換鼻孔呼吸,于是必須更換到對側鼻孔出口處。然而,選定一個接觸點之後,至少應專注經過那點的氣息二十至叁十分鍾,必要時才更換接觸點;若更換接觸點的間隔時間太短、次數太頻繁,則不易培育穩固的定力。

  禅相nimitta-修行禅定時心專注的對象;可以是影像或概念。

  入出息的本身-此處的入出息還只是概念法(世人以爲有真正實質的事物),不是究竟法(分析至不能再分的究竟成份)。

  所緣-被心(能緣)攀緣的對象。所緣與對象是同義詞;然而基于一般人少用之故,本書皆以「對象」一詞取代「所緣」。

  數息的方法有許多種,這裏只舉其中一種:保持自然呼吸,入息時默念「入」,出息時默念「出」,出息接近末端時默念數目。

  梵天神brahma-因爲穩固的禅定而投生梵天界的衆生。梵天界有二十層天:十六層是色界天(色梵天);四層是無色界天(無色梵天)。那裏的衆生稱爲梵天神或梵天。(P-E Dict p.493)

  禅那jhana-心完全專一的狀態。《清淨道論‧第叁品》解釋爲:「使心與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不雜亂地安住于單一對象中。」《長部Ⅰ.76 Digha NikayaⅠ.76》描述禅那中的心是:「甯靜、清淨、透明、已培育、沒有邪惡、柔順、堪能、堅定、沈著不動的。」顯示禅那中的心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禅那通常指四色界禅,有時也包括四無色界禅。(P-E Dict p.286)

  禅支jhanavga-禅那的構成因素。禅支是執行禅定過程的心所;可依禅支的不同而分辨不同的禅那。(Com M AbhⅠ.18 p.56)

  有分心bhavavga-生命相續流。字義爲:生存(有)的成份(分)。有分心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有了有分心,個體才能一剎那也不間斷地相續存在。每當認知對象的心理過程(心路過程)不生起時,每一剎那都是有分心在相續生滅。(Com M Abh Ⅲ.8 p.122)

  叁寶-佛陀(圓滿覺悟者)、佛法(佛陀教導的真理)、僧團(僧伽;傳承佛陀教法的比丘團體)。(P-E Dict p.337)

  四道與四果-證悟有四個階段: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每一階段有兩種心:道心與果心。這八種出世間心皆以無爲的涅槃爲對象,但它們的作用不同:道心能徹底滅除煩惱;果心能體驗滅除煩惱後的解脫程度。(Com M AbhⅠ.28 p.66)

  相應-心與心所同時生起、同時消滅、依靠相同的依處而生起、緣取相同的對象,此關系稱爲相應。同一種心中其它互爲條件關系的心理現象也稱爲相應。(Com M Abh Ⅷ.13 p.307)

  編者注:名法包括心與心所。

  世間禅-系屬于世間、不能超出世間生死輪回的禅定。

  出世間禅-作爲觀禅的基礎以證悟道果的禅定。(Ess Abh p.52)在此所謂的「定慧平衡」是指:分別平衡了定根與精進根、慧根與 信根之後,再使這兩組之間達到平衡。

  心色(心所依處)hadayavatthu-存在心髒裏的色法,能作爲意界與意識界生起時的依靠處。(Com M AbhⅢ.20 p.144)

  意門manodvara-門是比喻,用來指心與對象發生作用時的媒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門是心與心所出外會遇對象,及對象進入心與心所領域的門。前五門是物質的,即敏感的…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