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相應7經 生病經第一

  漢譯經文相應部36相應7經/生病經第一(受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那時,世尊在傍晚時,從靜坐禅修中起來,去病房。抵達後,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

  坐好後,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比丘應該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時候到來,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念呢?比丘們!這裏,比丘住于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于世間的貪與憂;住于在受上隨觀受……(中略)住于在心上隨觀心……(中略)住于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于世間的貪與憂,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念。

  而,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知呢?比丘們!這裏,比丘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前視、後視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肢體]曲伸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穿]衣、持缽與大衣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飲、食、嚼、嘗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于行爲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是正知于行爲者,比丘們!這樣,比丘有正知。

  比丘們!比丘應該正念、正知地等待[死的]時候到來,這是我們對你們的教誡。

  比丘們!當比丘住于這樣正念、正知、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如果他的樂受生起,他這麼了知:『我的這樂受生起了,那是有緣的,非無緣的,緣于什麼呢?就緣于此身,但此身是無常的、有爲的、緣所生的,而緣于無常的、有爲的、緣所生的之身所生起的樂受,從哪裏有常的呢?』他在身上與樂受上住于隨觀無常、住于隨觀消散、住于隨觀離貪、住于隨觀滅、住于隨觀斷念。當他在身上與樂受上住于隨觀無常、住于隨觀消散、住于隨觀離貪、住于隨觀滅、住于隨觀斷念時,那身與樂受的貪煩惱潛在趨勢被他舍斷。

  比丘們!當比丘住于這樣的正念、正知、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如果他的苦受生起,他這麼了知:『我的這苦受生起了,那是有緣的,非無緣的,緣于什麼呢?就緣于此身,但此身是無常的、有爲的、緣所生的,而緣于無常的、有爲的、緣所生的之身所生起的苦受,從哪裏有常的呢?』他在身上與苦受上住于隨觀無常、住于隨觀消散、住于隨觀離貪、住于隨觀滅、住于隨觀斷念。當他在身上與苦受上住于隨觀無常、……(中略)住于隨觀斷念時,那身與苦受的嫌惡煩惱潛在趨勢被他舍斷。

  比丘們!當比丘住于這樣的正念、正知、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如果他的不苦不樂受生起,他這麼了知:『我的這不苦不樂受生起了,那是有緣的,非無緣的,緣于什麼呢?就緣于此身,但此身是無常的、有爲的、緣所生的,而緣于無常的、有爲的、緣所生的之身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受,從哪裏有常的呢?』他在身上與不苦不樂受上住于隨觀無常、住于隨觀消散、住于隨觀離貪、住于隨觀滅、住于隨觀斷念。當他在身上與不苦不樂受上住于隨觀無常、……(中略)住于隨觀斷念時,那身與不苦不樂受的無明煩惱潛在趨勢被他舍斷。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已離系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已離系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已離系地感受它。

  當他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裏,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爲清涼。』

  比丘們!猶如緣于油,與緣于燈芯,油燈才能燃燒,從其油與燈芯的耗盡,沒了食物,就會熄滅。同樣地,比丘們!當比丘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裏,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爲清涼。』」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正知于行爲者」(sampajānakārī,直譯爲「正知的作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以清楚的理解行動者」(who acts with clear comprehension)。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