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遊行經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我阿難是這樣聽說和看到的:有一個時候,佛陀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住在羅閱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
那個時候,摩竭王國的阿阇世王打算討伐跋只國。阿阇世王獨自思考道:跋只國雖然也算是一個強國,兼且人民又強壯勇敢,但是以摩竭王國的國力而言,要討伐他們也不是什麼難事。接著,阿阇世王又命令大臣禹舍道:你去耆阇崛山世尊的住處,代表我頂禮世尊,並問候世尊生活還好嗎?身體還強健嗎?又請問世尊說跋只國人自以爲勇敢強健,國力強盛;不服從我的管轄,我打算討伐他們,不知道世尊有什麼訓誡嗎?如果世尊有什麼教示,你要好好記得,不要有什麼遺漏忘記的,如來所說的話是不會錯的。
大臣禹舍接受了命令後,既乘坐寶車去耆阇崛山;到耆阇崛山後,就下車步行去世尊的住處。再向世尊問訊後,禹舍既在一旁坐下道:摩竭王國的阿阇世王頂禮世尊,問候世尊生活還好嗎?身體還強健嗎?又請問世尊說跋只國人自以爲勇敢強健,國力強盛;不服從我的管轄,我打算討伐他們,不知道世尊有什麼訓誡嗎?
那時候,阿難在世尊背後拿著扇子替佛扇風。佛陀告訴阿難道:你有聽說跋只國的人民每每開會討論國事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阿難!您有聽說跋只國的王族和人民都能夠和平相處,互相敬愛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阿難!您有聽說跋只國的人民都奉公守法,不違犯禮法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阿難!您有聽說跋只國的人民都能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阿難!您有聽說跋只國的人民對于祖宗神廟都能恭敬祭拜;也很尊敬田地神明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阿難!您有聽說跋只國人民的男女關系都非常檢點,就算是聊天開玩笑,也不說汙言穢語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阿難!您有聽說跋只國的人民都能尊重地供養沙門;對于持淨戒的修行者,也能殷勤地照顧、看護及供養,並且不曾感到疲勞或想放棄嗎?
阿難答道:有聽說!
佛陀告訴阿難道:如果能夠這樣的話,人民無論老幼都能和睦相處,國力也就會越來越強盛;那麼國家就會長久平安,什麼都不能侵犯損害它。
這時,禹舍向佛陀說道:跋只國的人民只要奉行以上的任何一法,想侵犯他們的國家都困難;何況如今七法他們都奉行!國家還有很多政務等著我處理,我現在就想向佛陀告辭!
佛陀道:好的!現在就是時候了!于是,禹舍就從座位起來,繞佛叁圈,並向佛陀頂禮,然後就離開了。
禹舍剛離開不久,佛陀就告訴阿難:你去將羅閱城附近的比丘都召集到講堂裏!
阿難答道:是的!阿難于是便往羅閱城去召集諸比丘到講堂裏會合;過後,阿難既回去向世尊道:諸比丘已經集合在講堂裏面了!
這時候,世尊就從座位上起來,走去講堂,然後找了個座位坐下,告訴諸比丘道:我現在要爲你們講說七不退法;注意聽!注意聽!聽了之後,還要好好的思考!
這時候,諸比丘都向佛陀說道:是的,世尊!我們後很樂意聽!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七不退法就是;一,常常開會討論正經事情,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二,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都能和平相處,互相敬愛,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叁,奉公守法,不違犯紀律,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四,如果有比丘知識豐富,又有能力護持大衆,就要恭敬的奉事他,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五,守護心念,時時心存恭敬,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六,修習梵行,克製欲念,舉止端正,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七,舍己爲人,不貪求名利,如此就能長幼和睦相處,不被侵犯損害。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七法是:一,喜歡沒有俗務的狀態,不願意多沾染俗事,如此就能使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二,喜歡保持安靜、沈默不語,不願意多說話。叁,減少睡眠,遠離昏沈的狀態。四,不搞集會,談論無意義的事情。五,不因爲聲名的緣故而自己稱贊自己。六,不以惡人交往。七,喜愛獨處于安靜閑和的山林之所。比丘們!如果比丘能奉行這七種法,那麼僧團的興盛和脫離衰亡是可以預期的。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這七法是:一,有信心,相信如來具足十種稱號。二,知道什麼是慚,會爲自己的缺點感到恥辱。叁,知道什麼是愧,羞恥于做惡事。四,樂于多聞,對于所受持的法,都能夠深刻的理解並奉行,具足清淨的梵行。五,努力的修習苦行,斷除惡法,並不斷的學習善法。六,對于曾經學習過的佛法,都會記得。七,修學智慧,理解生滅法,朝著賢聖法的目標邁進,並斷除諸般痛苦的根源。這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促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那七法呢?既是一,尊敬佛。二,尊敬法。叁,尊敬僧。四,尊敬戒律。五,尊敬禅定。六,尊敬孝順父母。七,尊敬不放逸懶惰的德行。這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促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那七法呢?既是一,觀察身體是肮髒的、不清潔的。二,觀察食物也是肮髒的、不清潔的(所以吃飯只是爲了滋養身體以便修道,不應該貪圖美食)。叁,不喜愛留戀世間的一切。四,常常想到死亡。五,常常生起無常想。六,要知道無常是苦的。七,要知道苦是無我的。這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促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那七法呢?既是一,修習念覺支,樂于安閑寂靜,沒有什麼欲望,只求出離叁界。二,修習(擇)法覺支。叁,修習精進覺支。四,修習喜覺支。五,修習猗覺支。六,修習定覺支。七,修習護覺支。這七種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促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六不退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是那六不退法呢?既是一,身體力行慈悲,不惱害衆生。二,常說慈悲愛語,不說不好的話語。叁,心裏頭充滿慈悲,沒有不善、不好的念頭。四,當得到清淨的供養時,應該與大衆(僧團)平等分享。五,受持佛戒,沒有毀犯,也沒有破戒;一心堅守。六,如實了知佛法,斷除苦的根源。這六不退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促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
佛陀告訴諸比丘道:還有六不退法能令修行進步,並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是那六不退法呢?既是一,念佛。二,念法。叁,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修習這六念,就能令修行進步,並促使僧團興盛而脫離衰亡。
那時候,世尊已在羅閱城住了一陣子;于是,世尊就告訴阿難:你們都去准備,我打算去竹林精舍。
阿難答道:是的。于是,阿難就去收拾衣缽,然後與諸比丘跟隨世尊經由摩竭國到達竹林精舍。而後,世尊就坐在講堂裏爲諸比丘解釋戒、定、慧叁學,並宣稱修學戒律可以成就禅定,得到大果報;修學禅定可以或得智慧,得到大果報;修學智慧可以讓心理變得越來越清淨,最終得到解脫,斷除叁種煩惱 — 欲界的煩惱、色界的煩惱和一切無明煩惱。已經得到解脫的聖人自然而然就會擁有解脫智慧,至此生死已經完全被斷除,梵行也已經確立,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是不會再墮入輪回了。
那時候,世尊已在竹林精舍住了一陣子;于是,世尊就告訴阿難:你們都去准備,我打算去巴陵弗城。
阿難答道:是的。于是,阿難就去收拾衣缽,然後與諸比丘跟隨世尊經由摩竭國到達巴陵弗城,並在巴陵樹下安坐。
這時候,巴陵弗城裏的信衆聽到佛陀與諸比丘來到巴陵樹下,便一起離城去拜訪佛陀。他們在遠遠的地方就看見佛陀坐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安詳;就好像沒有塵土的清水一般。此外,佛陀又身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信衆們看了都覺得很高興。當他們走到靠近巴陵樹的地方,頂禮佛陀後,就在一旁坐下。
這時候,世尊既開始爲信衆們說法,由淺到深,演示修學佛法所能帶來的快樂和利益。信衆們聽過佛陀的開示後,既告訴佛陀說:我們想要皈依佛法僧叁寶。希望世尊能接受我們的皈依,允許我們成爲優婆塞(在家居士)。從今以後,我們會好好地遵守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和不飲酒戒,不會忘失。我們明天打算辦設供養,希望世尊與諸比丘能夠降臨。
當時,世尊就默然的答應了信衆們的請求。于是信衆們既在頂禮佛陀後,回去准備齋僧之事(找一處大的場所,打掃幹淨,燒種種檀香,並預先設好座位)。准備妥當之後,信衆們就去禀報世尊說:已經准備就緒,請世尊現在就去接受供養。
于是,世尊就與大衆同赴講堂;再清洗手腳後,世尊既在講堂中央的座位坐下;比丘們坐在左邊而信衆們坐在右邊。
這時候,世尊向信衆們說道:犯戒的人都會得到如下的五種果報;一,對于想求取的財富,不能如願;二,就算得到財富,也會日日減少;叁,所到之處,都受人憎惡;四,壞名聲傳遍天下;五,命終之後墮入地獄。
世尊又向信衆們說道:守戒的人會得到如下的五種果報:一,合理的欲求,都能如願;二,財富有增無減;叁,所到之處都受到衆人的尊敬和愛護;四,良好的聲譽傳遍全天下;五,命終之後,往生天上。
這時候,已經過了中夜,世尊于是向信衆們說道:你們應該回去了!信衆們即遵照世尊的吩咐,繞佛叁圈,頂禮佛陀後,各自回家去了!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遊行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