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白話講述)31-40
迴向一切眾生 翻譯
雇請瓦師
從前婆羅門教,要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盤,他們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雇請一個窯工來造。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個窯工,正趕著一頭驢子,驢背上負了很多的陶器,要運到集市上去出售。
那驢子忽然失了一腳,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負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這個窯工就哭哭啼啼,懊惱得不得了。徒弟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那個窯工說∶“你爲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窯工回答說∶“我怎能不哭呢?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運到市上去換錢的,不料這頭壞驢子,頃刻之間都給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惱不懊惱?”
這個徒弟聽了,心裏卻很歡喜,他想∶“這頭驢子很好,窯工要做上一年,它只要轉瞬之間就能毀壞了!”于是,他就跟窯工商量要買這頭驢子。窯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驢賣給他。這個徒弟就騎著驢子回來,見了教主,教主問他∶“爲什麼不把窯工找來卻買來了一頭驢子?”那徒弟回答說∶“這驢子的本領比窯工大得多。那窯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毀得個精光了。”教主連連搖頭,對徒弟說∶“你真是笨人,一點知識也沒有。這驢子能在頃刻之間打破陶器,但它卻一百年也做不了一個窯器呀!”
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養很久,不但沒有報償,且常作損害的事,這種背恩忘義的人,和他親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損無益
估客偷金
有兩個商人,在一處作生意,一個販賣金,一個販賣棉花。一天,有人向那個賣金子的買金子,要當面試驗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裏去熔解。那個販賣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塊,恐怕別人見到,連忙把這塊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滾熱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燒起來了。這樣,偷竊的行爲馬上被戳穿,他不但沒到偷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燒掉了。
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稱是他自己的法,但因爲他們不明原理,不善運用,不但得不到好處,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亂了自法,終究是馬腳畢露的。
斫樹取果
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棵好樹,非常高大茂盛,而且能結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爲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棵樹,並對他說∶“這棵樹能結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嘗幾只呢?”國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麼也沒得到。後來又叫人把栽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棵樹就從此枯死,當然也不能再結果子了。
這故事比喻∶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禅定、神通、智慧的殊勝的果實。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實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方法,竟毀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這無異砍樹求果實,連根都枯了,那裏還有果實呢?
送美水
從前有一個村莊,距京城有一百裏。這個村上有一口井,井裏的水清潔並且甜美,因此國王就命令這個村莊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城去給國王飲用。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勞不堪。大家都想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事被那個村莊的村長知道了,連忙召開了一次村民大會,說道∶“你們都不要遷走,我立刻去請求國王,把一百裏改爲六十裏,那麼你們就會近得多,不會感到疲勞了。”村長隨即去請求國王,國王立刻批准他的請求,下令把一百裏改爲六十裏。村民們當時聽到都很快樂,說現在近得多了。從此,村民們都很相信國王的話居住在這個村上不遷移了。
這故事比喻∶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脫生死輪轉的苦,但因長期修學,感到勞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進步了,幸虧如來法有大方便門,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說成叁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們聽了,以爲很容易修成,就會鼓起勇氣來修善進德,以求了脫生死,等到他們證到自己解脫的小乖果位以後,佛再告訴他們,佛法原來有一乘,所謂『惟此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到了這時,他們因笃信佛語,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進修大乘菩薩道了。
寶箧鏡
從前有一個人,很是貧窮,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債,沒有辦法償還,只得逃到別處去躲避。一天,他逃到了荒涼的田野裏,看見那兒丟著一只箱子,他打開箱子一看,裏面都是珍珠寶貝,上面裝有一面鏡子蓋著。當時這個人見了很是歡喜,就動手去取那些珍寶,但他看到鏡中照出的人,嚇得他連忙縮回了手,心裏感到很不安,就對鏡中人說∶“我以爲是一只空箱子,裏面沒有東西,想不到您在這裏,請不要見怪吧!”接著他就急忙溜走了。
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煩惱所纏繞,成爲貧窮苦惱沒有福德,又常爲生死遷流的“魔王、債主”所逼迫著,因此欲求解脫生死的痛苦而修學佛法。他們作了種種的功德,這好像碰到了寶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見、我執”所惑亂,在無常無我中妄執有我。這“身見我執”譬如鏡中的面像,他們誤作真實,困此不能修成禅定道品等無漏功德的道果。這和已遇到寶箱而竟無所得是很相類似的。
破五通仙眼
從前有這樣的一個人,他上山修道,學得一種法術,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財寶。這事傳入國王耳中,國王聽了心中很是歡喜,便對大臣們說∶“我要邀請這個人,長期住在我國,不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國內藏在地下所有的財寶,那麼我就很富足了。”當時有個大臣,馬上答應去找這個懂法術的人。
後來他果然找到了這個人,但卻不請這個人到國王那裏去,而是把這個人的雙眼挖了出來,拿回去呈給國王,並且說∶“臣已經取來這個懂法術的人的雙眼了,現在即使他再到別處去也不妨了。”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去請這個懂法術的人,是因爲他的雙眼能見到地下埋藏的財寶,你今已毀了他的雙眼,還有什麼用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們,非常恭敬地把他請到家裏來供養,不知道這樣作會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毀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會犯的毛病和過失。護法不知法,供養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誼妨擾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兩受其害,過失是很大的。
殺群牛
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二百五十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只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裏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于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裏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忏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于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飲木桶水
有一個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裏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滿滿的,他就開口大喝,喝得足夠了,那時他就舉手木桶說∶“我已經喝夠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來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並不停止。這人大怒,在桶邊大鬧不休。有人見了,笑責他道∶“你不要它,你自離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來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愛中飲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常常使人們顛倒迷惑。)有時,感到厭倦了,希望色聲香味等不要再來相擾。這就應該收攝六根,從內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緣,不生妄想。不這樣從自心遠離作功夫,而止要求外面五欲的境界不來侵擾,那是既不可能阻止聲色等顯現,也不可能得到煩惱的解脫,這是徒勞無益的
見他人塗舍
有一個人,到朋友家裏去,看到他的家裏牆壁粉刷得很光滑,又很幹淨,就問朋友說∶“你用什麼東西粉刷的,使牆壁這樣光滑美觀?”朋友回答說∶“我是把米糠浸在水裏,和入泥土中,再把它們調勻,然後塗到壁上去的。”這人心想∶“用米糠就這麼好,如果用谷子塗上去那不是更好嗎?”于是他回到家中,就用谷子和泥土去粉刷牆壁。可是結果不但浪費了許多谷子,反使牆壁弄得凹凸不平,而且還裂了很多縫兒。
這故事比喻∶誤解佛法的意義,或自作聰明,修行不如法,往往會弄出毛病,無益有損的,譬如凡夫聽了聖人說法,修行諸善,等到此身死去後,可得生天,或者得到解脫。他竟斷章取義地自殺了身體,望得生天,結果徒自喪命,對修道卻毫無所得,猶如上面說的那個愚人一般。
治 禿
有一個人,頭上光禿禿的沒有頭發,因此冬天覺得特別冷,夏天又被太陽曬得特別熱,還有蚊子來叮,很是苦痛。他到處打聽醫生,要治愈他的毛病。後來探知一個醫生,據說這個醫生不論什麼疑難雜症都能醫治,他就跑去求治,對醫生說∶“我的禿頭病實在太痛苦了,現在知道只有大醫生,能治我這個病,無論如何請你給我醫治一下。”不料這個醫生,立刻脫下帽子,也露出光禿禿的頭,說∶“對不起,我自己也是患著這個毛病,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這病,我不是早已把自己醫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