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相應18經 善友經

  漢譯經文相應部3相應18經/善友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在一旁坐好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裏,當我獨自靜坐禅修時,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法被世尊善說,那是爲有善友、有善同伴、善同志者,不是爲有惡友、有惡同伴、有惡同志者。』」

  「正是這樣,大王!正是這樣,大王!

  大王!法被世尊善說,那是爲有善友、有善同伴、善同志者,不是爲有惡友、有惡同伴、有惡同志者。

  大王!這裏,有一次,我住在釋迦國,名叫那軋拉迦的釋迦族人城市,大王!那時,阿難比丘來見我。抵達後,向我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大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比丘對我這麼說:『大德!這是梵行的一半,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大王!當這麼說時,我對阿難比丘這麼說:『阿難!不是這樣,阿難!不是這樣,阿難!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

  而,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如何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呢?阿難!這裏,比丘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舍棄的圓熟而修習正見;依止遠離……(中略)修習正志……(中略)修習正語……(中略)修習正業……(中略)修習正命……(中略)修習正精進……(中略)修習正念;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舍棄的圓熟而修習正定。阿難!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的比丘,這樣修習八支聖道、多修習八支聖道。

  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阿難!由于以我爲善友,生法的衆生從生脫離;老法的衆生從老脫離;病法的衆生從病脫離;死法的衆生從死脫離;愁悲苦憂惱法的衆生從愁悲苦憂惱脫離。

  阿難!以此法門,這能被體會,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大王!因此,在這裏,你應該這麼學:『我必將是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者。』大王!你應該這麼學。

  大王!當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你應該住于依止一法:在善法上不放逸。

  大王!當你住于不放逸時,依止不放逸,你的宮女隨從必將這麼想:『國王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來吧!讓我們也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

  大王!當你住于不放逸時,依止不放逸,你的剎帝利隨從必將這麼想:『國王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來吧!讓我們也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

  大王!當你住于不放逸時,依止不放逸,你的軍隊必將這麼想:『國王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來吧!讓我們也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

  大王!當你住于不放逸時,依止不放逸,你的城鎮與地方人們必將這麼想:『國王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來吧!讓我們也住于不放逸,依止不放逸。』

  大王!當你住于不放逸時,依止不放逸,你自己必將被保護、被守護;宮女也必將被保護、被守護;寶庫與藏庫之家屋也必將被保護、被守護。」

  這就是世尊所說。……(中略)

  「對再叁欲求著優越的財富者,

  賢智者稱贊在應該作的福德上不放逸。

  不放逸的賢智者持有二種利益:

  在當生中的利益,以及後世的利益,

  現觀利益的堅固者被稱爲『賢智者』。」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獨靜禅思;禅思(SA);宴坐(MA);叁昧思惟;禅靜(DA)」,南傳作「靜坐禅修」(paṭisallāṇa, paṭisallīna,另譯爲「宴坐、宴默、燕坐、獨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隔離;隱退;隱遁」(seclusion),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是世尊要比丘們作「身體的獨處」(kāyaviveka),也就是「獨坐、獨修」的意思。「從禅覺」爲「從禅思覺」之略,即「從靜坐禅修中起來」。

  「半梵行者(SA.1238);梵行半體(GA)」,南傳作「這是梵行的一半」(upaḍḍhamidaṃ…… brahmacari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這是聖潔生活的一半」(this is half of the holy life),並引注釋書的解說,尊者阿難認爲,一位沙門修學成就,一半是靠善友,一半是靠自己的努力(SN.45.2, note.6)。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SA.1238);梵行全體(GA)」,南傳作「這是梵行的全部」(Sakalamevidaṃ……brahmacari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這是全部的聖潔生活」(this is the entire holy life),並引注釋書的舉例,以小孩來說,不可能說「多少來自父親」,「多少來自母親」。同樣的人們不能說:「有多少正見等來自善友,有多少正見等來自自己的努力」,實際上世尊說:「四道、四果等,全都根植于善友」(The four paths, the four fruits, etc., are all rooted in the good friend)。

  「現觀利益的堅固者」(Atthābhisamayā dhīr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個堅決者,以獲得利益」(The steadfast one, by attaining the good),並解說,注釋書將「現觀利益」(atthābhisamayā)注解爲「利益的獲得」(atthapaṭilābhā)(SN.3.17, note.24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