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用佛教智慧經營人生(龔西娅)

  用佛教智慧經營人生

  龔西娅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與之不相匹配的幸福指數卻在下降。人們富裕了,有名有利了,但卻焦慮了。心靈的環保以及思維模式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弄清的一個重大問題,它是人們經營人生、經營事業的根本。

  佛祖說:“一根蠟燭可以點燃1000根蠟燭,而它自己的生命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幸福是不會因爲分享而被減弱的。”物質上的東西是有限的(是外來的),所以會帶來紛爭的可能性,而幸福是無限的,它是內在的,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是不會有任何紛爭的。所以幸福是至高財富,是所有目標中的目標。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獲得幸福。那什麼是幸福呢?對幸福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它是一種情緒?是沒有痛苦?是好運氣?是滿足?是物質享受?這些字眼都不能完整地說明對幸福的理解。不能成爲衡量幸福的標准,更不能成爲幸福的支柱。沒有人總處于完美的生活狀態,幸福是一個長期的追求。

  所謂製約因素在佛教名相中就是“煩惱”。即貪、瞋、癡“叁毒”。聖嚴法師智慧語: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所以,要獲得可持續的快樂———充實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追求快樂和意義兩種價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明了人的最高需要是精神,當人們的生活、安全、自我實現達到時,那麼生命的意義最終應是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我以爲幸福應該是當下快樂+未來預期(可持續性)。意義是生命的根本,也是我們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那如何得到幸福?根本是我們的心。佛經上說:“一念迷,則是衆生;一念覺,則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爲中心而展開的一系列分析。意義就是價值,人生價值的根源即在人的心。佛教是覺醒的路,它是一種方法,是一種通過精神勞動而達到解放的手段。這條路的目的就是“完善”,最終的認識、覺醒,即“佛陀的境界”。

  佛教的空性智慧,萬物的潛能能帶給人內心的德行與外在的成功。用佛教智慧經營人生、經營事業,以此創造有意義的人生,而樂在其中就能使我們的身心和諧與快樂。如果我們人類能有更多、更好的人類存在者,我們就可以改造外部世界,應對所發生的一切,世界的和諧、和平、美好將成爲現實。

  (作者系北京首創投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