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偉大的禅師:馬祖道一
《五燈會元》載:佛後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曾告訴菩提達磨:“卻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谶曰:“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雞解禦一粒粟,供養什邡羅漢僧””。這句話是對什邡羅漢寺馬祖道一廣度群生,開創中國佛教新天地的預言。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從達磨初祖到六祖慧能,基本上是將佛法思想與中國實際從理論上相融合的一個時期,到六祖慧能達到頂峰,從而奠定了禅宗最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八祖馬祖道一之後,佛教才真正的完全中國化,可以說馬祖道一是中國佛教的開山始祖之一。這一時期,以馬祖和石頭爲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禅師,以明快而貼近生活的方法,把佛法精神以簡單、純真、自然的形式弘揚開來。“法付龍天,插杆弘揚東土;宗承馬祖,一口吸盡西江。”
馬祖對中國佛教的偉大貢獻,我以爲最主要有叁個方面:
一、馬祖是中國佛教使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馬祖門下有弟子八百多人,有名有姓傳至今天的都有139人,得法者有84人,並且都成爲一方宗師。這樣巨大的有成就的被教育群體,在中國佛教使上都是無人能比的。
馬祖教育弟子的方法千奇百怪、靈活多樣,至今依然啓發著我們的智慧。這與我們當今呆板、僵化、強製、崇尚教育名牌的浮躁教育體製,形成鮮明的對比。
馬祖創建的學校名叫“叢林”,有著廣納賢才、因人而異、不拘形式的風格,是最早的規模宏大的形散卻法規範,無章卻度有序的大型學校。僧人們在這樣的僧團中,以佛法來指導生活學習,將佛法完全生活化。
佛教僧人信衆折服于這樣的教育方式,將馬祖推崇爲偉大的導師,以至于最後形成不見馬祖、不見石頭爲無知,所以江西拜馬祖,湖南拜石頭,來往不斷,稱爲跑“江湖”,“江湖”一詞由此而生。
二、馬祖將禅宗思想在生活中升華到最高度
日本當代學者,漢文化專家柳田聖山在其《新佛教的開山人》中寫到:“佛教傳入中國後,禅宗是在中國遼闊廣袤的大地上誕生的人文主義宗教,是開放的、中國式的産物,是佛教的偉大革命。馬祖道一是這場革命性運動的導師”。
馬祖來至中國社會的最底層,祖輩是編簸箕的農民,深知民衆疾苦,了解農民現狀,所以號召僧侶自給自足、農禅並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其弟子百丈懷海更將這些製度規範化,立爲叢林僧團清規。
馬祖提出的“平常心是道”的佛法思想綱領,將印度佛教神秘冥想、山居修道的隱遁性升華到現實生活中。提倡“無造作、無斷常、無對錯、無取舍、無凡聖”的平常心,正切合了佛法“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本來。馬祖對佛法形式上的大膽的改革,使僧侶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道者,而是深入社會的道德與精神的榜樣。
馬祖堅決反對脫離生活、脫離現實、脫離民間疾苦的自我了斷和消極避世。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這樣看是矛盾又必然統一的理論來教化弟子。將佛法生活化,將信衆平民化,將修證勞動化,形成了佛教最優秀的傳統,至今也是中國佛教的精髓。
叁、佛教傳入中國的2000多年中,幾經磨難,之所以能根深蒂固的融入中國社會、融入民衆生活,馬祖開創“叢林”是最偉大的貢獻。
馬祖開創“叢林”,使中國佛教僧呂開始了有系統、有保障、有規章、有製度的僧團生活,這是中國整個封建都不能實現的有著社會形態的大型生産、生活、修行的群體組織,對當時社會影響深刻。
叢林寺院的形成,大量的僧侶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和物資,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下,圍繞寺院開始形成大型的商業貿易市場,所以叢林寺院是中國封建農業社會向商業社會發展的催化劑,可以說叢林寺院促成了中國最早的市場經濟。
我們今天從影響中華文明的絲綢路上,從墩煌無與倫比的壁畫中,完全能窺視到佛教寺院在市場形成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馬祖建立叢林寺院以後,逐步形成了以寺爲市的民間貿易形式。今天我們來審視成都的文殊院之所以成爲西南禅宗叢林的領頭羊,不能不說與環繞文殊院的衆多大型市場沒有聯系:東珠市街、西珠市街、草市街、打銅街、簸箕街、羊市街,幾乎文殊院周圍全是有規模、很專業的市場。
叢林寺院不僅僅對市場的形成産生影響,同時對當時社會民衆的文化生活也影響深刻。叢林寺院在中國傳統的各種節氣,都要舉行諸如放生、施粥、超度、祈福、放河燈等衆多與文化有關聯的大型活動。成都唐代臨護城河的大慈寺每年春節都要放河燈、北郊的昭覺寺燃佛燈,這些活動是當時成都影響廣泛的廟會之一。廟會期間,很多民間文化藝人也集聚寺院周圍賣藝、表演,熱鬧非凡。
可以考證,古代很多城市民衆的文化生活都來至廟會。
日本哲學、佛學、漢學大師鈴木大拙指出:“馬祖爲唐代最偉大的禅師”。胡適稱馬祖爲“中國最偉大的禅師”。
馬祖,中國佛教最偉大的奠基者。是他開創了中國佛教的新天地。
馬祖,一個載入大英百科全書的世界佛教偉人。
2009年9月9日是馬祖誕辰1300年,羅漢寺素全以無比虔誠恭敬的心撰此文字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