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經濟理念與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問題之審視▪P4

  ..續本文上一頁便行似乎也頗爲受到推重。對於佛法與經濟問題議論得明確直接的是確立中國第一宗派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智颉。其在解釋《法華經》的幾種著作中,一再在所謂“自行之權實”,的義理意義上明確解釋“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經義。即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治生産業中亦可得道。曆史地看,開權顯實的菩薩道,亦權亦實的方便行,似乎很得追捧,在隋唐間興起的佛教宗派大多都有相關解釋。在這個角度看,佛教經濟即佛教的治生産業,亦可看作和解釋爲追求覺悟之道的一路修行方式。顯然,問題關鍵不在佛教産業發展與否,而在於佛教在治生産業這一路上所開之權與佛法之實是相即、還是相背。

  3、農禅耕作的經濟模式及其經濟理念與義理邏輯

  不過,有田土有寺戶有長生庫乃至碾硓店鋪等多種經營的寺院經濟,並不能涵蓋中國佛教寺院經濟的所有形式。中國地大差異性亦大,社會環境也變化多端,佛教的實際境遇自然會影響著其生存狀態的調整。

  雖然按照佛製戒律,僧人不得耕種和自作衣食等。但是在中國的環境中,不僅常有饑乏之憂,還常有人禍之災。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就發展出了倡導自己耕作滿足衣食的一種寺院經濟形式。這種形式被稱之爲“農禅”,或被描述爲“坐作並重”,也是中國環境下産生的一種佛教經濟理念和形式。

  這種佛教經濟形式,興起於隋唐時期的禅宗叢林僧團中。背景應與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武帝滅佛事件有關。這個事件導致許多拒絕還俗的僧尼或速避塵囂,或逃向南方。但寄食無地或聚衆後難以爲繼的情況非常嚴重。在湖北黃梅,後來被尊稱爲禅宗四祖的道信的僧團,相聚山居者居然有五百多衆,顯然不可能靠布施維持。資料稱,道信“每勸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爲根本。能作叁五年,得一口食塞饑瘡,即閉門坐,莫讀經,莫與人語。能如此者,久久堪用””。五祖弘忍爲徒時,即是“畫則混迹驅使,夜便坐攝至曉”。而且正是因爲其“常勤作役,以體下人”,遂爲“信特器之”,成爲接班人。這種通過勞作來支持寺院經濟的形式,到唐代百丈懷海時,即成爲一種“普請”製度,即“上下均力”,“集衆作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後即延革爲一種叢林製度和理念。

  應該說,形式上這是一種突破傳統戒律的佛教經濟製度。而且,即使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上,僧人“墾殖田圃,與農夫齊流,或商旅博易,與衆人竟利”,也是被視之爲“無益於時政,有損於治道”的事情。但是這種勞作製度似乎並沒有在教義方面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造成困擾,相反,倒是有一定程度的促進。審視看,問題的解決,關鍵是勞作和修行的關系得到合理的解釋。這個突破的可能性,是因爲一些僧人認識到佛教所提倡的修行者可能達到的覺悟,即主體自性與宇宙究竟實相的關系,其實是一種主觀契合,沒有特定的外在限製可以匡定。即如智者大師有關於治生産業與佛法實相的解釋,有關於權實關系關聯的菩薩道和方便行的解釋等。禅宗最傑出的覺悟者六祖惠能自己就是作務行者出身,但其說法語錄卻能被尊奉爲經。其也強調,“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這些都一定程度地在理論上對修行實質和修行形式問題作了開拓性合理性的解釋。所以,爲了能打坐修行而進行的勞作,進而也成爲等重於打坐的一種修行途徑。即所謂劈柴擔水間亦可見道,“鳜頭爲禅杖”,“蓑衣准布袍”。“牽犁曳地”亦可“法法全張”,所謂隨處可見道得道。

  後來的禅宗還産生了以強調勞力而弘揚教法宗派,如雲門宗等。到晚明時期,仍然有驕傲地堅持勞務而光大門庭者,如曹洞宗的無明慧經,“入山躬自作務,力田飯僧。鼎建梵刹大小十余所,皆……一鳜之功也。”慧經直說:“山僧……若不履踐百丈堂奧,焉能禁得大衆

  ”其堅持躬親勞作,不仰人鼻息,營造數刹,影響甚大。如其住寶方寺,即“四方聞風而至者,絡繹於道,挂搭常數千指”。

  中國佛教中産生的這種相對自主的寺院經濟的經營形式,對於佛教發展影響很大,意義也很大。獨立的經濟可一定程度地保護精神的獨立性和自由度,這也正是追求覺悟的佛教所要求的基本的主體條件。減少對於世俗權利的依賴,也更有益於維護佛教提倡的離俗清修的宗教特質。在這個角度看,這種形式上有背戒律的佛教經濟,似乎更顯示了佛教基本教義的本質意義。無明慧經就被尊稱爲“古佛”,即表明這種作風更能反映佛教根本取向。

  二、結語

  如是觀之,一方面,就佛教自身觀之,中國佛教曆史上的佛教經濟理念和佛教經濟的實際運行,的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很多變化,同時也反餹社會以很多影響。但是可接受的變化和調試,其實沒有在根源性上發生本質變化。佛教經濟模式,不外是在其基礎教義上不斷解決發展過程中自身悖論的不斷調試整合。而調試的尺度,則把握在其宗教神聖性與經濟世俗性的平衡性,以及義理解釋的合理性方面。

  另一方面看,經濟就是經濟,所遵循的只可能是經濟的運行方式和規則。之所以稱作佛教經濟,即如同其他各種類型的經濟等,只是因爲有其各自的特點而已。佛教經濟的特點就在於其是宗教經濟,是具有宗教特質的經濟。因而,體現了佛教宗教性特質的經濟,就是佛教經濟。不然,就難免會受到質疑。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事例也說明,淡化了宗教性的過於世俗和過於膨脹的佛教經濟,或者打著宗教幌子變質爲世俗經營的所謂佛教經濟,往往就是致使佛門遭到指責乃至打擊的根本因由。

  由以上所檢索之佛教的經濟理念和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大致可見,佛教和相關佛教經濟的發展雖然與社會及環境息息相關,但作爲一種宗教,其生存和發展的狀況,關鍵還在於其本質的宗教性的延續和發揚的如何。社會接受和認同的,仍然是其體現其宗教根本性質和普遍意義的方面。因而,其宗教神聖性和世俗性的平衡,應是佛教經濟運行和佛教經濟之合理性的重要平衡尺度。佛教與經濟,即佛教宗教性與經濟世俗性不斷調試平衡度的動態平衡關系。

  (摘自《宗風》)

  

《佛教的經濟理念與中國曆史上的佛教經濟問題之審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