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僧團的理念及其現代意義
傳印
慧遠是中國漢地早期佛教奠基人之一,他所創建的廬山僧團是漢地教團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慧遠清淨而又超越的僧格是當時廬山僧團精神源泉,爲日後僧團的追求完善樹立了典範。而廬山僧團的僧製建設,爲中國佛教早期教製的構建提供了新型的僧團模式。同時,在修行理念統一方面,廬山僧團禅慧並重思想是後來“禅淨雙修”的濫觞。此外,廬山僧團在追求出世與獨立品格之際,致力于解決中國傳統禮教與外來佛教的矛盾,並通過結社的途徑,尋求與士大夫之間的溝通,這種獨辟蹊徑的化世導俗方式,無疑爲我們現代佛教的全面推進與樹立社會觀感給予重要啓迪。本人通過對廬山僧團的若幹分析,試圖爲現代佛教的教學提供參考。
如果說道安的《僧尼軌範》是中國佛教奠基時期的綱要性探索,那麼慧遠有關《法社節度序》、紗》寺僧節度序》、《節度序》、《比丘尼節度序》的資料,則向我們揭示了當時廬山僧團關于比丘、比丘尼、外寺僧、結社等方面的製度已有全面的製定。通過對慧遠著作文本的解讀,使我們發見廬山僧團在印度廣律尚未通行之前,慧遠在承襲其師道安的基礎上,爲建設廬山僧團進行了有力而又適宜的規約製定,保證了廬山僧團修學有依,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我們可以認爲,慧遠的教製雖然僅通用于廬山僧團,但是爲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製與組織建設,給予了深遠的影響。廬山僧團爲後來禅宗教團百丈清規的出現,在區域與理路上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一般認爲中國佛教義學與止觀的統一,是到隋代智者才完成的。我們通過對慧遠淨土思想的考察,以及東晉時代般若學的背景探索,了解到慧遠所提倡的念佛叁昧是定中見佛的般舟叁味。而般舟叁昧重般若智慧的特性,與當時時代趨勢的結合,使慧遠領導的廬山僧團具有禅慧並重的特點,這是後來禅宗、淨土宗所提倡“禅淨合一”的先驅。而且,廬山僧團融合禅定、智慧和彌陀淨土信仰叁者的念佛思想,以及對彌陀淨土的弘揚,對南北朝時代彌陀淨土信仰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東晉佛教日益世俗化的濁流中,廬山僧團以“山林佛教”的特色,樹立了出世清明的僧團形象。超越的信仰素質使廬山僧團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集結了一批精通內外學的僧俗分子,廬山蔚然成爲當時中國佛教的中心。慧遠的超越精神與博大胸懷,使廬山僧團具有和諧的教內外關系,爲當時南北佛學的溝通、南北僧團內部事務的調解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中國佛教早期的政教史上,在解決傳統禮教與外來佛教的矛盾上,慧遠爲後來佛教作出了傑出的榜樣。他通過加強廬山僧團的自身建設,以“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的原則,維護了佛教的主體性,確立了儒佛“出處誠異,終期則同”的權實關系,成爲中國佛教正確處理佛儒道叁教關系的基礎。
廬山僧團的理念對于現代中國佛教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佛教出世清淨的品格是佛教存在的基礎,所以在現代社會中,應當突出佛教的主體意識和獨立地位。而超越的宗教品格來自僧團自身建設,所以完善僧團製度是佛教建設的核心;在此大前提下,尋求戒律精神與現代化社會的契機,認識律學的時代意義將是教製建設的重要內容。另外,在宗教實踐上,堅持以戒定慧叁學爲綱,突出禅定與智慧並重的修行特色,這是培養佛教出世清淨形象的重要保證。自身建設的完善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所以以保持佛教超越性爲出發點,努力處理好政教關系;並且發揮佛教在文化品位上的高尚與容攝,團結學術界,共同弘揚佛教文化。廬山僧團是中國佛教教製史上重要的一頁,探討廬山僧團的理念,有助于我們全面推進佛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