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應有的姿態
傳喜法師法堂開示(11年7月31日)
放下功利心 一心奉叁寶
佛菩薩慈悲攝受你了,或者是你有善根或者是因爲佛菩薩的慈悲,你已經學佛了,有了出離心,這個很珍貴,要把它延續下去。比喻如一個名貴的藥樹,剛長出發芽一樣,要保護它,要讓它健康地成長,而不是過早的給它采摘,扼殺。但是自己也要精進地修行,在修行過程中破除障礙,破除違緣,要積累福德資糧,還可以做水施啊、煙供啊、食子啊,這些是可以的。爲什麼?這些本身就是破除違緣,增長資糧的。
當然,比如說一個從佛法上沒有得到究竟利益的人,跟一個已經得到究竟利益的人做這些又是不一樣的,所以沒得到究竟利益的人不能遠離、不能離開善知識。同樣是做這個,你依止善知識做就不一樣。就是挂一個風馬旗,你挂一個嘛尼旗,嚴格來說這個嘛尼旗你買來新的要請上師、活佛,有成就的人去加持開光,然後再去挂,那就有功德。也就是所有你一切的善行如果是依止善知識那就變得有意義,縱使你犯錯了,你有依止善知識的話,這個錯誤也會變成你的智慧,讓你以後避免過失,能夠更加精進,向正確的方向去。
所以說在寺院裏面你看,大家不要覺得在寺院裏各找各的師父,我也看不到,不要這樣想。你要想師父在這邊,我們都在師父的光加持下,好好地做,做任何的都是消除自己的業障,積累資糧,因爲在叁寶地裏供養叁寶的。講得好聽一點供養叁寶,講的保守一點,低調一點就是我們依著叁寶,這裏一磚一瓦都是老和尚從臺灣拿來的錢,師父投的多少多少錢建的。所以是應該多奉獻一點。而且我們這個身、口、意都充滿著業障,能夠把自己身、口、意在叁寶地裏供養叁寶,有這個機會是很難得的。
我們現在在廟裏面,我們坐在裏面,有的人想我在廟裏怎麼才是修行。能夠對叁寶地生歡喜心,能夠向往著來,然後在這個空間裏面能夠歡喜地住,這就是修行。不要以我們世間人的那種功利的心來面對修行的事情,修行不是說在做討價還價。
有的人總想我怎麼樣最快呢,我能很精進很精進呢,那至少要四十年啊。你分別心越小你離佛果越近,已經到了這個地方了,這已經是佛菩薩慈悲了。佛菩薩不是慈悲智慧的話,怎麼在這個輪回的世界現一個叁寶地出來,這叁寶地也是優昙花一樣,也是種種殊勝因緣才顯現出來的,你已經在這個當中了,但我們心還是啊在飄。
我們平常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很容易把世間的我執我見,把那種功利的較量用到我們修行當中,不知不覺的就會把這個帶進來。因爲是無量劫當中我們養成的,從小受教育,在社會上養成我們這樣一種生命的慣性。所以我們很多的習氣業障需要在生活當中,在平常做事當中來消磨,在做事當中增長智慧,需要慢慢消磨的。
如果這個沒有消磨幹淨,連世間上人都是那樣,世間這個人如果習氣毛病一大堆,天地善神也不會把財富降臨他的頭上的。爲什麼?因爲這人,他如果還是一個秉性惡劣的,那他擁有福報,擁有財富的話,他對世界、對其他衆生的禍害會更大。保護衆生,保護世界,保護他的緣故,福報也不會降臨到他的頭上。你該怎麼樣,你准備好,你准備到什麼程度就會給予你多少的這個,就會顯現出,這個因緣就會成熟到那個程度。隨時隨刻的,破一分無明光明就會顯現一分。但是無明不是佛的,無明是你自己的無量劫的東西。
師父講法可以讓你照鏡子,法如明鏡,可以照出你什麼是無明,什麼是習氣業障,但是怎麼去消除它,要靠你自己。很多人初學或者剛來到寺廟,往往都會帶著世間那種功利的心,做生意的心,我來找你就是想你能幫我解決問題。那反過來說我如果是一個凡人,我通過修行獲得了一些力量,能夠幫你的話,那你也可以修行獲得力量,可以幫自己的嘛。那你說了,那師父你幹嘛呢?我可以讓更多的人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這麼多年來,發現佛法千真萬確,非常的殊勝,因果也真實不虛,業報也是很恐怖。如果認識到這些,把這些去勸衆人啊,勸世人啊,這個工作很重要的,我不能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幫你那個。反過來說你身上有衆生來跟你討債,你就跑來找師父,師父就把你那個鬼趕走了,你想想看,那師父是不是比鬼更可怕呢?我幫你欺負鬼嘛,那鬼有可能過去是你爸爸媽媽,也有可能是你的冤家,我在這兩者面前完全都是平等的,我講那個話既是要你修行也是要它修行。
你修行命運能改變,它修行命運也改變。正是因爲我這樣子的心態,平等的,甚至我更加憐憫那些身上的衆生,這樣反而能感動它,它們覺得很感動,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它願意聽話願意修行來解脫了。這個來的人卻因爲病好了嘛,又開始吃喝嫖賭去了。有的人身上的東西超度了,本來想來出家的,不出家了,馬上回家去了,該幹嘛幹嘛去了,他身上的衆生覺悟了他倒沒覺悟。
每次超度還是很多的衆生得到利益,善根成熟的,因緣成熟的衆生。每一次,因爲每一個時間點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今天做超度,明天又做超度,今天是今天有緣的衆生,明天是明天有緣的衆生,它們因緣成熟了,它們倒覺悟了,離苦得樂了。我們未必能達到它那種覺悟,它的那個高度,這就是我們可悲的地方。我們生命的狹隘,我執我見,我執這種障礙,令我們的心去哪,我們悟的境界不能夠達到很高的悟境。
踏入叁寶地 消業修福慧
但是要很清楚來這是在幹嘛,不是說家裏沒吃沒喝,家裏沒有什麼,跑到這邊找個地方,我可以過日子一樣,不是這樣的。甚至家裏,社會上你有更好的工作,你可能可以養尊處優的。但是放棄那些到廟裏來做一個很平凡的人,腳踏實地的這樣子,這種進步也是很顯著的。因爲不管怎麼樣我在這邊,我在廟裏也好,我不在廟裏也好,這個廟主導方向還是這個,我們還是往這個方向去發展。不管我講什麼法,總是不離其宗,跟你的佛性相應,敲打著你的佛性。
雖然叫你們做各種各樣的,但目的不是讓你們迷失在裏面,而是依靠著那個,讓你的羽翼豐滿,能夠自由地飛翔。其實每多發一張光盤,有多一個人看,相對來說我的分量就增加一點。一個是《普賢上師言教》本身對大家的引導,第二我講解的時候對大家的告誡,你應當這樣子去修。共同前行部分是不管各宗各派,甚至對一個不學佛的人來說,你了解因果不虛,輪回過患,做人的六垢,幾不持,幾垢幾障,還是有好處的,心靈的方向。我們大家如果成一個團體,同一種氣氛,我想我們都還是會消業障啊,增福報啊,增智慧啊,生命會有進步的。
高級的不會,你就從低處著手,不要高不成低不就。高的不會,你就低處入手,智慧沒有打開,你可以修福,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改變,福和慧之間是有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的,所以修福修慧。修福的時候,你因爲依著叁寶修的,你的目標就是爲了修行的,所以在修福的過程當中本身就會開智慧。
六祖大師見五祖還勤勤懇懇搗米八個月呢,並不是說天天見到師父的,八個月才見幾次嘛,更不要說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大師親近密勒日巴尊者的時候也是這樣,後來他依著師父住了一年多,修行境界都顯現出來,後來米勒日巴尊者還是跟他說你現在已經可以離開我了。祂知道他的境界已經可以了,你到哪兒去住,在哪裏弘揚佛法,那個地方是你怎麼樣怎麼樣有緣的地方。
岡波巴離開師父之後,到那個地方又修行了很多年,就像六祖大師離開五祖大師又修了十五年。自己沒有得究竟利益之前不要做相似的東西來摧毀自己。後來就是利益衆生了,給大家講課,帶領大家,還是上半年自己修行,下半年講課。講課呢,每天上午自己修行,下午講課,講課的時候也是帶著大家一邊在思維法,一邊安住在法修。
修道這個四大可以任意的,四大可以得自在,入任何定都可以,可以飛翔空中,穿物無礙。
那時在課堂裏面有一位叫噶mb西的,噶mb西聽師父講課一直就是認真地聽,聽完了之後就修行,跟著師父叁年,一直都在禅坐之中。比喻他禅定的狀態就像是什麼呢,他不離開禅坐的狀態就是說他叁年手心的汗沒幹過,這樣子的精進。然後證得了能夠預知時至,能夠了知未來。
像很多人在社會上又工作又上班,養家糊口什麼都得管,他覺得沒我不行。你真死了不照樣也還是那樣,你真看穿了,想修行了,我出家當和尚了不照樣一樣過,又不要你賺錢又不要你幹嘛,你看廟裏走進來就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這就是一個暖房啊,溫房啊,你想修行了,好,給你,良好的社會製度我們教內保護著,讓你修行。雖然還是做著這些,衣食住行,但是在這裏面我是降伏其心,安住其心。以前的也是資生産業衣食住行,但是那個是迷失,那個是任務,那是一種無奈。
修行要有老黃牛的精神
最近那個片子出來了嗎?雞足山的一個朝聖的,那個片子把具行和尚的事情也是表述了一遍,具行法師祂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爲祂腳踏實地。祂本來還並不是爲了要修行到廟裏的,是因爲祂作爲招女婿的,沒地方打工了,鬧饑荒沒地方打工。聽說雞足山在建設,虛雲老和尚在建設祝聖寺,然後說你們在建設能不能讓我做個勞力活,是這樣子來的。但是祂做勞力活很認真,那個人很本分,別人做早課祂也爬起來找事幹,天天就在做事情,苦的累的祂幹。
有一次虛雲老和尚看到祂幹活,“你幹活不要白幹啊,一邊幹活一邊念阿彌陀佛”。後來就一邊幹活一邊念阿彌陀佛,就這樣而已。虛雲老和尚也沒給祂開示,老和尚也沒帶祂怎麼打坐,沒有。虛雲老和尚是開悟了,也是大徹大悟,也是法身大士,禅宗開悟跟大圓滿一樣的,就是法身大士了。
祂在一個法身大士,一個大菩薩的下面,好了,每天是陽光雨露啊,從一個黑暗的社會一下子來到淨土一樣。後來外面兵荒馬亂,家裏人來看祂,覺得你真享福呢,我們能不能也在這裏啊。跟當家的說,當家的說:“那不行的,你在這就不錯了,一家老小還都來了。”後來虛雲老和尚知道了之後,跟當家的說我們廟裏也不差這幾個,但是一家老小住廟裏不方便,後山菜地搭個茅棚,讓他們住那種菜去,這樣。
那作爲祂來說,祂就很感激啊,你看出家人多好啊,再生父母一樣啊,很感動。種地種了一段時間,有一次有要出家的,要剃度的,祂也跪到虛雲老和尚面前,祂說:“師父啊我能不能出家?我們全家人都想出家,您看行不行?”這就是一個勞動人民,祂很樸實啊,祂很樸實的,祂對叁寶充滿著感激之情,“我想出家,您看行不行?”
老和尚一看,也住在廟裏這麼多年,可以。出了家之後還是苦活累活祂幹,雖然穿著這個衣服還是這樣,不管怎麼變,祂自己還是這樣子,祂自己知道我一個字也不識,我在廟裏我發揮作用就該幹活,啥活我來幹。
所以虛雲老和尚跟祂說:“你以前叫什麼名字,現在法名叫什麼名字,出了家又字號叫什麼名字。但是日辯也不是你,阿辯也不是你,具行也不是你,你到底叫什麼?”問他。你看這就是師父啊接引祂,加持祂,遠離一切名相。遠離一切名相是什麼?這就是諸法實相啊。
祂就是因爲福報大,能在虛雲老和尚座下這樣做,這就是說對境不一樣。祂在叁寶地,祂是在老和尚座下,自然老和尚就會接引祂,就會逗機接引,破迷,讓祂開悟。依止的對境不同,祂到一定程度了,你看,老和尚勸祂你應該走,這是有意思的。爲什麼虛雲老和尚叫祂走,這禅宗裏面叫“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這都是有的。祂處在這種狀態,比如說在念佛,太靜,這時候讓祂走一走,在動中修靜,動中修靜的時候不容易著魔。
如果這時候,比如祂又沒有多大智慧,也不識字,也不知道看經,那怎麼樣?如果你就叫祂閉關,一個人閉到房間裏,那容易著魔的。住山啊,住茅棚啊,閉關啊,都很容易著魔的。跟祂說你應該出去走一走,名山大川啊,去拜佛。祂雖然走,但祂心還是念佛,心不隨境轉,但是又要隨機應變,你到哪兒要住店,你要討單,你要隨衆,你要參學別人好的,得十方叢林的加持,這不容易著魔。
一出去又是好幾年,師父後來在雲南那邊,昆明附近有一個古廟。古廟當時破敗了,有的老板想把它買了做遊樂場,搞西洋人的那套東西。有的居士覺得很可惜,就禮請虛雲老和尚,我們佛教徒把它振興、修複,虛雲老和尚也是這樣子,不忍心佛教道場淪落成那樣,就答應下來,修複,叫華亭寺。
這時候日辯法師聽說師父又要修新道場了,才趕回來,給師父來頂禮磕頭,“師父,您要修新道場,我沒其他本事,我只會幹體力活,我來背磚背石頭。”又開始投入到師父建寺的這個當中。爲師父做事這是最大的秘密,佛法的精髓就是這個,徒弟進步決定于師父的歡喜。你做的與師父的心相應,師父一分歡喜得一分加持,得一分成就,最終你看,寺廟修好了,海會塔修好了,祂也功德圓滿了。一個人如果這樣腳踏實地,就是說祂當初只是爲了到廟裏找一份工作,然後慢慢對寺廟産生好感,對師父産生感恩的心,願意做一個出家人。跟我們現在好好地想來修行,我們一上來就是爲了好好修行,但是把心要能夠安住好。祂這個就是說要具備的就是老實厚道,不言不語,埋頭苦幹。
有時候啊這種,我們佛教裏面就是說偷心不死,偷心不死是修行的一大忌諱。修行要有一個老黃牛精神,在學問上廣學多聞,看經典,思維意義。但是這還是要跟修行結合上,你在思維的時候要願解如來真實義,去領會,去領會更確切的,能安下心來這是很好的事情。
希望我們大家心地能夠越來越受用,在這種當中得到受用,這是最好的。能夠受用你生命就開始有光,你的生命就會充滿力量,幸福感也會越來越提高。好!
阿彌陀佛!
整理:慧清 校對:慧修 編輯:德藏
《修行者應有的姿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