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生命的大自在
傳喜法師北京美玲大廈開示(10.03.19)
以智慧安身立命 學佛有福,心想能事成,雖然極樂世界是七寶琉璃、黃金鋪地,但是有時候,我們還是從外在要回光返照。人,作爲生命來說,有物質的一部分,精神的一部分。從物質方面來說他有惰性,他自然會依賴外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是精神的一部分他要追求更大的一個自在。肉體的他會追求惰性,他會仰賴于物質,就象西天取經裏面的豬八戒一樣。但是作爲我們精神的那部分呢,他又是要超越一切束縛的。
我們今天在坐的這位**師父,他剃度的恩師是我們佛教界的高僧——佛源老和尚,是虛雲老和尚的法子,是他用生命保住了我們廣東南華寺六祖的肉身,和憨山大師的肉身,都是他老人家保護下來。有一次教化他的時候就說,他說世間的人求的是自由,我們出家人求的是自在,自由的人不自在,自在的人不自由,你選吧,你要選自在。
有可能你要想追求自在把腿子還要收起來,對于不會盤腿的人就象坐老虎凳一樣,對不對,雙盤腿盤一盤,反而把身心束縛住了,讓心不打妄想,慢慢慢慢這個心從妄念中解脫出來了。就猶如水不動它自然就沈澱下來,沈澱清澈。這房間也是這樣,房間,像陽光一縷照進來,我們鋪的地毯,有一個人走進來好了,你腳步“啪”一落下去,地毯上的塵埃就起來了,陽光照著就會看到,哦!這麼多塵埃。
但是你只要恢複平靜,你不要去動它,慢慢慢慢塵埃落地。塵埃落地,陽光又是那樣明澈。追求這個明澈,生命的明澈,追求生命的升華,這就是佛教徒所追求的那個自在境界,大自在境界。這個自在境界可以超越現象的生滅。
如果你停留在現象上,現象本身它是生滅的,現象它沒有固定的自我的,它是由因緣和合的,如果我們只住在現象上的話,那我們也隨著現象而生滅。如果我們有超越現象的智慧,所謂照見這個現象都是空無自性的,久而久之以智慧來安身立命的話,那你就超越生死。所以佛教講了脫生死,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標志著我們生命是大的一個進化,這個進化遠遠比猿人變成北京人,北京人變成現代人還要偉大。
你看我們現在坐在這裏,這裏從布置上來說真的很講究,蘊含有文化在裏面。上面那個燈,你看象星星一樣,圓的天頂象我們恒星系一樣,也象銀河系一樣,圓盤,天圓地方,都有意思。但是,我們佛教裏面,特別《楞嚴經》,在開智慧的《楞嚴》裏佛告訴我們,說宇宙跟我們的佛性比起來的話,就猶如一片雲而處虛空一般。
佛性如虛空啊,我們所感知到的這個宇宙只不過象一片雲在我們佛性的虛空當中一般。但是我們平時哪裏認到佛性啊,我們都只認業力啊,只認業報,只被這個業報的遷變而迷惑,所以這世間的人才開始有我執。由我執而生恐怖,因爲有我執就會有愛嘛,有自我的執著,由愛而生恐怖,有恐怖就要找依靠,找依靠就産生了貪。貪得到高興,貪不到就生嗔恨,這一切是什麼呢,就是愚癡。貪嗔癡指揮了我們的身口意,然後又製造了虛妄,虛妄中造虛妄。本來沒有地獄,本來也沒有餓鬼畜牲,但是我們硬是造一個地獄畜牲出來,餓鬼畜牲出來,自己造的。
像我們現在這世間,你舉眼看的都我們自己造的。我們北京還在造、還在造,過兩年不來又變樣了,又被造了。不是先天就有這個,是人造的。人造的它,我們還被它迷惑,以爲就有這個。我們造的現象又變成我們的陷阱掉在裏面,這個人哪,作爲人這一個生命的悲哀的地方。我們怎麼樣能夠避免這種,用智慧來作我們的眼睛,來追求生命的進步,開拓大自在的內在境界,這是生命最重要最重要的。
不爲物累 超脫自在
今年《孔子》這個片子,我們寺廟裏面放了一遍又一遍,這裏面有幾個境頭蠻有意思。孔子離開魯國,因爲前面有受到衛國的邀請,所以他先去衛國。衛國的國君對他非常不錯,說我願意請你在這邊,跟我們傳播你的學說,讓你在我的國家招生,甚至每年有八萬擔的糧食提供給你。經費、地方、人員,全部都大力支持。
但是他說,那個叫衛什麼的女的,她要見一見。孔夫子的學生都說,夫子夫子,這個女的名聲不好啊,不能去見她。但是君命又不能違,他去見了。當然這個見他是有備而來的。這個影片場景的布置,邊上有一個滴漏,古代的計時工具,那個水“滴、滴”,孔夫子的修身養性的功夫就表現在這個滴漏。象我們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一樣,通過這個定在裏面,身心還能夠掌握得住啊。
衛夫人先來考驗他,看到他的氣很沈穩,他的眼神也是,保持的就是說這種分寸都非常好。她說能不能教我的公子。結果孔夫子說我不能教,我不便留下來。她說爲什麼,孔夫子跟她說了一句,那句話對她來說比較重的:我沒見過這麼樣好德又這麼樣好色的人。衛夫人趕快離他遠一點,下了座椅,這時候以禮來相見啊!值得恭敬的,確確實實是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孔夫子這時候也不得不還禮,因爲她是君啊,他只是客。影片這一段裏面,有修身也有修心的,這些都在裏面。後來衛夫人跟他說,別人只看到你的這種苦啊,卻很少人看到你苦中的境界。所以衛夫人她也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苦中的境界!
所以我們修行人,別人看做和尚很苦,象他北大畢業,父母好不容易培養孩子北大畢業,他出家去了,到現在還不理解呢。出家這麼多年了,想想出家人這麼苦嘛,兒子去作和尚,不管怎麼樣,那還是很苦的嘛!但是真正的佛教徒就了解,出家真幸福啊!這個苦是世間人看的表面現象,內在卻是大自在、大快樂。
就好象別人看到我們東方文明,好像這麼多拘謹的,這麼多禮節,繁文缛節,但是他沒看到繁文缛節下面的這種禮、這種自在。就象我們去看印度人,現在看印度還是比我們落後幾十年,但是我們從修行的角度,看到印度人的天人相應的境界,他的那種超脫,他不爲物所累。這個地球上正是因爲有這批人,他不僅對他自身的修行有很大的好處,也對全世界我們人類放射出的那個氣息,達到很好的一個平衡作用。
像這次我去歐洲,特別感受到這一點,他們基本上都是那種生活方式。但是那種生活方式,精神的力量是很少很少的,所以他們也不太願意相信他們的上帝,覺得我物質什麼條件都具有了,我還要相信那個幹嘛!反過來,他生命所放射出來的東西,精神上是空虛的,是枯燥的,他的物質上的這種對地球放射出的破壞力量是非常大的。
我那個時候反過來看到,中國,不開化的中國,印度,不開化的印度,看上去好象比較落後,恰恰這些是龐大的精神力量啊!就好像我平時看,常常我也在分析人啊,有的爸爸、媽媽智商不一定高,生出小孩智商很高;有的大人智商很高,作老師作什麼,生個孩子是傻的,他有時候智商用得太多了。
你說什麼是進步?如果沒有對物質和精神雙方面去考量的話,你光是表面上,有時候看不到這些真相的。看不到真相,那會引發失衡,不平衡。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物質和精神上嚴重的失衡,精神境界是一片荒漠。
爲什麼很多人想到寺院去,想去學佛法啊,畢竟佛法它幾千年下來了,它的精神力量是非常大的。有很多老和尚你去看,他也不會講經說法,甚至他講話你也聽不懂,你講話他也聽不懂。但是你一看到他,那個眼神像孩子一樣的,皮膚雖然黑黝黝的,好象髒兮兮的,他的手一摸到你頭上,象奶水一樣的流進你身體裏。你很煩燥,吃不好,睡不好,你看看他那麼安定的氣息就把你給帶安定了,你說他這種修養值多少錢?不是錢的事。
反過來說,社會上那種力量如果減少了,越來越少了,我們如果想修行,想追求出路,那希望都少了,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巨大損失。這世界上如果大家都追求物質,精神上沒有照顧到的話,這個世界的危機就會産生。
現在的這種危機,金融危機是福報的危機,社會的危機,這個世界的危機,道德的危機,這已經呈現出來。所以我覺得我們大家現在,物質上的有了,但是在這裏面能不能回光返照,這很重要。比如我坐進來了,真的很好,一樣不缺,那一樣不缺了缺什麼?趕快把心靜下來。如果心不靜下來,這個物質的豐富,就失去意義了。如果你心靜下來之後,這些物質就呈現出它的價值來。
佛經最具真實義
像前面我們在說念佛珠,念佛珠可以供佛啊,如果你不會供佛,心不會靜,那念佛珠拿在手上,人被念珠轉啊,人是念珠的附屬品。如果你能靜下來,處在那種佛性的狀態,那你拿的、所看的、鼻子聞到的都可以供養給佛。就把我們這個時間上的、空間上的有限的就變成無限的了。所以我們幾千年下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也是梵語,“阿彌陀佛”也是梵語,我們中國意思叫無量光、無量壽。那現在的意思呢,就是空間沒有障礙,時間沒有障礙。無量光,“光”代表空間,“壽”是代表時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
所以佛經一打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完全沒有障礙。你把佛經一打開,你靜下心來,一打開開卷有益。這個益是什麼呢?你見到佛了。佛在講這個的時候,佛是以超越一切的這種智慧來講的,面對所有有緣的人,過去、現在、未來。所以佛講經的時候,上可以過去多少劫之前,以後多少劫之後,同時在它方世界,什麼什麼世界有什麼,是圓滿的一種大智慧,所以你不能去說祂某時某時怎麼樣怎麼樣。
祂的這個時,恰恰在那個空間那個時間當中,祂的智慧超越了那個空間、超越了那個時間,把所有有緣的衆生都呈現在佛的智慧面前,所以佛在兩千年前可以作我們的指導者。或許因爲現在我們的因緣不成熟,那個時候成熟了,祂可以在兩千五百年前指導兩千五百年後,指導五千年後、五萬年後的事情。只要你有緣,你把經書“啪”一打開,時間隧道打開了,你就見到佛在給你講。因爲生命,每一個人生…
《追求生命的大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