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們的生命
——傳喜法師于答信衆問(10.05.12)
信衆1:師父慈悲,他們路上問我的問題可不可以問一遍啊,他們問說你只要心中有佛就好了,爲什麼要拜啊要幹嘛的?
師父:有很多在一些概念上還是需要認識一下的,比如我們對“佛”這個字我們認識,但對它的內涵其實了解的很少。因爲了解的少,所以佛跟菩薩我們也不知道區別在哪裏;菩薩跟天上的神區別在哪裏;天上神跟鬼區別在哪裏,我們都不知道。甚至反過來說佛跟鬼區別在哪裏也不知道,我們這還是很懵懂的。
但是“佛”這個字是印度的話,這個字是中國字,但是它是一個印度的話,我們中國的意思是智慧。它是一個人圓滿了之後所呈現的最好的狀態,所以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也就代表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但是我們連我們內在的佛性在哪都不知道。像外面拜佛是爲了了解我們內在佛性在哪。否則的話我們做人一輩子,做人就像穿一件衣服一樣,這輩子我有了這個機會,我能投胎在爸爸媽媽那裏獲取這件衣服,但不是長久穿的。
有這樣一個做人的機會,我們最好的配備是像電腦一樣的,硬盤很大,我大腦可以思維,這是其他的豬啊、狗啊、雞啊都不如的,這是人的優越性。
但是我們人如果一輩子,只是僅僅維持在衣食住行這些比較簡單的方面的話,那把我們人的潛力給浪費了。而且有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如果不知道我們生命的方向是什麼的話,因爲生命既可以很低級也可以很高級,爲什麼會很低級,爲什麼會很高級,他有一個內在規律,這個內在規律我們佛教常用的一句話叫“因果”。
一個因它會通過緣而結出果來,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有它的內在規律,爲什麼生命會低級,爲什麼會高級,爲什麼我們都不喜歡痛苦,我們喜歡快樂,痛苦卻常常圍繞著我們。主觀上是希望我們人往高處走,也是希望獲得快樂的,但是獲得快樂和人往高處走這是一個理智的結果,不是主觀的結果。所以佛教是一個智慧的教育,讓我們明白生命的這些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了,那你就方向對了。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哪怕你很努力,我主觀上很想快樂,我也很努力,卻收獲到的是痛苦。
信衆1:如果有人問說,那佛我沒有看到,那沒有生起那種信念,怎麼辦?
師父:作爲佛,比如創佛教的這尊佛來說,他本來是人,作爲這個“佛”字我們往往容易跟神啊混在一起。其實釋迦牟尼是釋迦族的一位聖者,釋迦是釋迦族,牟尼是聖者,是釋迦族的一個聖者,他降生在2554年前,這是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佛教是他的思想對我們的指導,留下來給我們的經典,我們這些出家人從今天可以上推,一代一代不間斷地一直可以推到2500年前。
盡管我們中國經曆過文革,我師父是一九叁幾年出家的,經曆文革也沒有變質,沒有去還俗沒有去幹嘛,堅持著,哪怕抓到監獄裏關了二十年,他也不退。所以再傳到我們手裏,從佛講的那些經乃至我們出家人都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幫助我們人類,二千多年以來都幫助我們,這是被全體人類所共同承認的。而且釋迦牟尼佛也是被世界尊爲對人類最具有影響的人之一,最具有影響的,釋迦牟尼佛、耶稣、穆罕默德。
而且特別現在科學時代,通過科學理論再來認識佛教的時候,就發現佛教有非常大的科學含量,也被現在人繼續的認定。當西方現在很多他們的宗教理念開始落後,被科學否認的時候,佛教的理論恰恰被科學證明完全是正確的。所以說現在不僅在中國,在東南亞傳統的佛教國家,甚至佛教近幾十年遠傳到歐洲、美國,遍布全世界。那些新的地方的信仰者主要還是一些科學家,比較有智慧的人。像歐洲研究佛教已經有四百年的曆史了,近一百年來已經非常興盛了。
我們臺灣大多數還是道教,但道教的祖師爺都是大陸過去的。我看各路神,我前不久也去過臺灣。他們廟裏面的那些護法神還托夢給弟子,要我去給他們皈依,其中臺南一個叫魯爾門,他座下不是一個虎爺嘛。他托夢給他授皈依,還專門去給他皈依。我也走了一些臺灣道教比較有名的,但他們的祖師發源基本上來自中國大陸。
所以從文化上面方向性是一致的,只不過修行的深淺上不同。特別是我們臺灣文化跟大陸還是一脈相承的,佛教上更是一家。佛教上現今的那些大師們,星雲大師他是揚州人,然後聖嚴法師他等于是海門人,現在中臺的惟覺長老是湖南人,廣欽老和尚是福建人。當今臺灣最大的這些長老們都是大陸的,高僧長老。像前兩天紀念的白聖長老也是大陸的,乃至現在的真華長老是河南人,像印順導師是我們甯波海甯人,離我們廟很近的。
信衆3:請教一下師父,爲什麼要皈依?皈依有什麼好處?
師父:因爲作爲我們某個人來說,就像我們中國古人,我們中國文化講的人天相應、人天合一嘛,這就是我們人要達到的生命境界。爲什麼要達到這個?因爲人本來就是宇宙的一份子,人本來就是人天一份子。就好像航空母艦一樣的,你不是圍繞這個的話,你分離出去的話生命是很苦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如果你有佛性你又不知道的話那也是很痛苦的。
我們佛教經典裏比喻說就好像你家裏面有一個無價寶一樣,但你卻不知道,還在外面做很辛苦的生活,很可惜。所以佛性每個人都有的,但是這又是一個需要有智慧才能了解的事情,這只有佛能夠真正在這方面幫助到我們,作爲我們生命來說這個很重要。
否則的話我們平時也有皈依啊,我們平時最平常的大家皈依物質財富啊,還有我們也會比較皈依感情啊。但是這些都是暫時的工具,它不是永久的。錢再多還不是身外之物嘛,生的時候是空著手的,死的時候也是空著手的,是暫時使用的一種工具。包括感情也是這樣,感情也很難永恒的,而且也是沒辦法追隨的。
所以我們佛教裏有一個比喻說一個人有叁個老婆,這個人特別喜歡他那個小老婆,寵愛的不得了,然後對二老婆也比較喜歡,但是沒那麼寵愛,對大老婆不理不睬的,但是大老婆特別忠厚,無怨無悔的跟著他。有一天他生重病要死了,哎呀,我這要死了怎麼辦,我這人生孤孤單單,他就找他最愛的小老婆,小老婆一聽要死了,說我才不會陪你呢,說完就揚長而去了,把他氣壞了,哎,我平時對你最好。
然後他又找第二個老婆,他說我平時對你也不錯啊,現在我生重病快死了,你會不會陪我去死啊,她說這個是不可能的,我最多把你送到墳地上。他沒辦法垂頭喪氣的時候大老婆來了說:你放心,我會跟著你,不管你多苦,你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我都會跟著你。
用這叁個老婆來比喻我們每一個人的處境,我們最愛,我們平時最愛的是什麼呢?最愛的是金錢。但是這個金錢會不會陪你走啊,不會的。第二個最喜歡的是名譽啊,親戚朋友是第二個,第二個老婆--親戚朋友的話他也不會陪著你去死,最多就送到你墳墓上去。大老婆代表什麼?大老婆代表佛性,她無怨無悔的跟著你,你卻從來不知道她的存在,她一直跟著我們,我們投胎做什麼她都跟著我們。
我們的佛性一直都在,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關心過祂,愛護過祂,都是漠視祂的存在,但是祂對我們最重要。所以現在我們如果知道這個的話,我們應該來修複這個關系,我們應該皈依叁寶,把佛性當成最寶貝,祂才是真正能夠幫助到你,利益到你自己的。
所以我們皈依外在的佛像的時候,佛像代表釋迦牟尼,他是2500年前的,但不是拜那個木頭也不是拜那個石頭啊、也不是拜那個玉石,黃金做的,不是那個佛像,要思維他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
所以說除了佛寶之外還有法寶,佛講的道理。作爲法寶我們打開,有時候我們解讀起來比較困難。那誰是標准的答案呢?出家人是專門解讀這個法語的。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看經,最主要的還是要聽師父的教導,師父的教導來自于經典。他可以把經典裏真正的含義告訴給我們,所以這就構成了佛寶、法寶和僧寶。
我們人生這樣子有皈依了,那你大方向就有了,經過這叁寶對我們的充實,我們生命方向越來越明確,然後路該怎麼走,每一步都知道。這時候就是命在我不在天,佛教雖然講因果,既講了任何事物有它的規律,同時又講了這個規律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所以佛教並不提倡算命啊這些,命是有規律,但是佛教講命的規律在我們自己手裏啊。
舉個例子說一個看相的跟你說你這個人不好啊,但是你到廟裏磕個頭燒個香,回去不一樣了,面相變了,這是很簡單的事情。爲什麼?因爲佛的智慧福德參與到我們生命裏來的時候,我們命運就改變了。但是我們並不是來到寺院裏跟佛講條件,我們跟佛討價還價,做生意。
因爲佛一直在幫助我們,如果我們想現在皈依,想接受的話,你以後會慢慢發現並不是我們皈依了,佛才幫我們,沒皈依就沒在幫。沒皈依佛也在幫我們,但是我們不知道,甚至我們拒絕,不會配合。
皈依之後你懂得道理之後,你會感恩佛,甚至也會積極的配合,做一個乖小孩。這樣子的話我們的生命就不會處在流浪的狀態,所以佛菩薩也像父母一樣,他不願意看到孩子顛沛流離,流浪。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需要一個皈依啊,就好像對媽媽皈依一樣。
信衆2:因爲我是學過的,我知道善知識在哪裏,慈悲的師父在哪裏,有智慧的師父在哪裏。他們初學沒辦法分辨的,什麼是經典?我們一般不诋毀叁寶,不說四衆過,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四衆過,他沒有辦法分辯出他要近誰,請師父開示…
《用佛法的智慧善待我們的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