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名號

  

彌陀名號

  一、名號

  《佛學大辭典》 顯體爲名,名彰于外而號令于天下爲號。名與號其體一也。此名號之目,雖通于諸佛諸菩薩。然以指彌陀之名號即南無阿彌陀佛爲常。大乘義章二十末曰:“顯體爲名,樹德爲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爲號。”法華嘉祥疏叁曰:“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

  《佛光大辭典》 梵語 na^madheya,巴利語 na^ma-dheyya。又作名字、名。主要指佛、菩薩之稱號而言。此名號因可表彰諸佛菩薩之功德,及顯示衆生對諸佛菩薩之贊歎、敬仰,故又可稱爲寶號、尊號、德號、嘉號等。又以其爲諸佛之菩提之名,故又稱果名、果號、果上名號等。又依名號之字數而稱,則有四字名號、六字名號、九字名號、十字名號等稱呼。

  關于名號之字義,據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末載,顯明體者爲名,表德者爲稱,名與稱彰于外而號令天下者,稱爲號。另據華嚴經探玄記卷四載,名,指釋迦等之別名;號,指十號,爲諸佛之通名。又呼召(顯)體者爲名,表德者爲號。

  由上述可知,名號可表顯諸佛菩薩之真如體性,及其廣大圓滿之功德,除此以外,名號系從諸佛菩薩而來,以名體不離故,所以諸佛之名號,即等同諸佛之法體,故諸經論中,多載有誠心稱念諸佛之名號,及思惟憶念諸佛者,可消除罪障、災難,或可往生淨土等之說。如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舉,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及受持稱念其名號者,即可得福。又如觀無量壽經所舉,若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則于念念之中,可滅除八十億劫之生死罪。此外,若稱念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藥師菩薩、彌勒佛、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佛菩薩之名號,亦可滅罪得福。

  于諸名號中,“阿彌陀佛”隨著淨土宗之流傳,而普遍于世間,凡誠心稱念其名,精勤不懈者,臨命終時必可往生極樂淨土。此外,于稱念中,一句彌陀在口,亦可于現世之時淨化身心。又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觀世音菩薩名號,亦廣爲世人所稱念。〔雜阿含經卷四十、舊華嚴經卷四如來名號品,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藥師本願經、彌勒上生經、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往生論注卷下〕

  《真宗大辭典》(節譯)

  一、彌陀名號是彌陀全德全力之表象

  南無阿彌陀佛之佛名與我等人類之名,不啻有天差地別之異。

  所有人類之名,只是爲了各自區別,或爲了稱呼對方而給予的符號,其名之本身不具有何等能力或功德。然而佛名不只是與他佛區別,或爲了稱呼某一佛而已,是爲了利益衆生而立名的。而此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涵蓋阿彌陀佛因位所發大願、所修大行,直至果上所得種種功德。簡言之,是阿彌陀佛全德全力的表象。

  要而言之,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綜合阿彌陀佛因位之大願大行與果上之一切功德,具絕大價值體。故法然上人《選擇集》說:

  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叁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及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彼佛名號之中。

  二、彌陀名號是彌陀救度衆生之方法

  彌陀全德全力表象之名號,換言之,成就此全德全力之結晶體的名號,其目的乃是爲了容易救度罪惡之衆生、亂想之凡夫,其救度的方法乃是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作爲救度我等之方法,譬如醫生用藥救療病者。元照大師說:

  我彌陀以名攝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勝德,攬入識心,永成道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

  彌陀名號如上所述,具備絕大功德,有使衆生轉迷開悟之作用故。彌陀以名號作爲救度衆生的方法,故其名號平等施予一切衆生,恰如醫生以藥物作爲療治病者的方法,將藥物給予病者飲用。亦即彌陀白白的、無條件的將名號之功德大寶施予一切衆生飲用。此亦稱爲“名號之回向”。

  《淨土宗大辭典》(譯)

  名號是佛菩薩的稱號,亦稱名字,或單稱爲“名”,于淨土宗是指阿彌陀佛之名號。《觀無量壽經》說: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于《往生禮贊》說:

  稱我名號。

  于《觀念法門》說:

  稱我名字。

  法然《選擇集》第叁章指出彌陀名號之殊勝而言:

  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叁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及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彼佛名號之中。

  故名號功德最爲勝也。

  像這樣關于名號的殊勝,法然上人于《叁部經大意》說:

  夫叁字之名號雖少,如來所有內證外用之功德,萬德恒沙甚深之法門,皆悉攝在其中,誰可測量之乎?

  始從彌陀如來,萬德無漏所證之法門,直至觀音、勢至、文殊、地藏、龍樹,乃至彼土菩薩、聲聞等,所具事理觀行、定慧功力、內證智慧、外用功德,悉皆攝于叁字之中。然則極樂界中,所有法門,有漏其一乎?

  又于《逆修說法》叁七日之條,依《西方要決》與《大經》之文開示說:

  彼佛所有因位果上一切功德,皆悉攝在此名號中,是故一稱南無阿彌陀佛,即得無上大善根也。是以《西方要決》曰:“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衆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加之,此《經》(大經)即指“一念”贊爲無上功德,是則殊勝大善根故,選爲本願也。

  法然此等諸說之中,《選擇集》及《叁部經大意》之說,是就“萬德所歸”而言;又,《逆修說法》是就“享受名號功德”而言。

  法然“萬德所歸說”之關連資料,可從源信與永觀等著作中看出,即《往生要集》第五助念方法門之對治懈怠項目,說名號具諸佛法,其功德之廣大,依《維摩诘所說經》下〈菩薩行品〉之文而說。于《觀心略要集》以“阿彌陀”叁字配“空假中”叁谛、“法報化”叁身、“佛法僧”叁寶、“智斷恩”叁德、“實相觀照方便”叁般若,指出彌陀名號攝盡一切法。

  又《念佛略記》(引用舜昌《述懷鈔》)說:

  因行果德、自利利他、內證外用、依報正報、恒沙塵數無邊法門、十方叁世諸佛功德,皆悉攝于六字之中,是故稱名功德無盡。

  最後臨終,一心稱念,生死之罪速即消滅,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圓滿上求下化之大願。

  此中《念佛略記》之說,《九卷傳》(譯注:法然上人另一傳記)叁下第七段,作爲法然萬德所歸說:

  彌陀因位時,代一切衆生,于兆載永劫之間,修六度萬行、諸波羅蜜之一切行,其功德皆悉納于六字名號故,萬行萬善、諸波羅蜜、叁世十方之諸佛功德,六字名號無有遺漏,是故名之爲“極善最上之法”。

  之證明之文而引用。又聖冏《直牒》六,引用此文而指出“此人師之釋,不異今集”。

  尤其永觀《往生拾因》說:

  彌陀名號之中,即彼如來從初發心乃至佛果,所有一切萬行萬德,皆悉具足,無有缺減。非唯彌陀一佛功德,亦攝十方諸佛功德,以一切如來不離“阿”字故。因此,念佛者諸佛所護念。

  今此佛號文字雖少,具足衆德。如如意珠形體雖少,雨無量財。何況四十二字功德圓融無礙,一字各攝諸字功德。阿彌陀名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合成,一稱南無阿彌陀佛,即成廣大無盡善根。

  珍海亦于《菩提心集》上說:

  應念阿彌陀佛名,此名攝無量無邊功德。稱念此名,無量功德來集我身,無始至今,煩惱惡業,皆悉消除。

  法然不太采用永觀與珍海之說,但可知與萬德所歸說有密切關連。

  此萬德所歸說,意謂著成就顯現于佛體之上的因位行願與果上所具萬德,全部攝在名號之故,當然,彰顯佛名與佛體相即不離之義。就此名體相即不離,早在昙鸾《論注》下卷已指出而說:

  問曰:“名爲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

  主張佛之名號與其佛體相即不離。

  法然雖未依用此名體相即不離之說,卻是萬德所歸說之根底。

  然而阿彌陀佛之名號再怎麼殊勝,若不稱念就不能享受其功德,猶如法然于《選擇集》第叁章所說:

  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

  稱名念佛是爲所有的根機所開之故,名號之功德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享受。因此,不論何人都能稱念佛名,就這點也可看出名號功德之一端。

  應注意的是,法然主張“易故通于一切”之前,已預先引用《往生要集》第八念佛證據門之文:

  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又淨土之祖師以淨土叁部經之說爲基礎而述說名號之功德,即昙鸾之“實相法”(《論注》上),道綽之“度衆生”(《安樂集》第一大門),善導之“利劍”(《般舟贊》),法然《選擇集》第五章之“無上大利”,又第十叁章之“勝善根”等。

  其名號功德于稱名行者之上是如何地作用?就此,昙鸾《論注》卷下,以淨摩尼珠之譬,說明能夠滅罪;又以無上寶珠之譬,說明轉生見爲無生智。道綽于《安樂集》第一大門之中,以牛頭栴檀之譬,說明業道成辦。善導于《觀經疏.定善義》之中說明“近緣、親緣、增上緣”之叁緣;于《觀念法門》說明“五種增上緣”;法然《選擇集》第一章以阿伽陀藥之譬說明滅罪,又于〈逆修說法〉叁七日之條,指出觸到清淨、歡喜、智慧之叁光,等同于清淨持戒、忍辱、智者之人。

  二、名體

  《佛學大辭典》呼召體者爲名,爲名所诠之實物爲體,世間一切之事物,名不即于體,體不即于名…

《彌陀名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