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一(2)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二、世界是怎樣形成的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關于世界是怎麼樣形成的、誰是創世者。問大家個問題,世界是怎麼形成的?娑婆世界、有情都怎麼形成的?是不是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造物主啊?這個世界是由他創造的,或者我們這些人也是他創造的。我們中國有女娲造人這個傳說,在基督教來講上帝造人,亞當和夏娃。亞當是上帝造的,夏娃是以亞當的一個肋骨造的。然後才有人類繁衍。其他宗教都有個造物主的概念。到底人類世界怎麼形成的呢?誰創造了這個世界?各個宗教都有很多的講法,無非有多神論和一神論。
中國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順序不能亂,我們國家宗教的排序是這樣的。世界叁大宗教是什麼?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當然基督教包括了天主教、東正教。從基督教的《聖經》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了萬物,伊斯蘭教也認爲世界萬物是主安拉在幾天之內創造出來的,另外,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爲世界是由大梵天在幾天之內創造的,大梵天由不同的部位創造出了不同等級的人類。其實這種觀念在中國也有。那麼,現在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是無神論,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受到的教育是無神論。無神論是怎麼論呢?世界不是由什麼神仙決定的,世界的一切都是偶然形成的,就是沒有神,也沒有什麼造物主。人死如燈滅,人死了之後就什麼都沒了。至于人生的命運吉凶禍福,是偶然形成的,一切都是偶然形成的。古代就有這種唯物論。那麼佛法認爲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呢?佛法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佛法不贊同唯物論的主張,也不贊成所謂的唯心論的主張,我們講“萬法唯心造”,並不是通常所說的唯心主義。我們現在講唯心主義,這些都是我們心裏頭想出來的。這段經文基本上講述了佛法對誰是創世者的回答。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這就開始進入講經的內容了,佛開始講法了。“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世尊告龍王言”,這裏有八千大比丘、叁萬兩千大菩薩衆。佛陀不是專爲龍王講的,不爲別人說的嗎?不是的,其實龍王是一個代表,必須要有一個人代表。比如很多經典裏頭有人代表向佛問法。比如《金剛經》裏須菩提代表大家來問法。這裏是龍王做代表。佛講的每一部經典都有一個當機者,有的經典是以舍利弗爲當機者,比如說《阿彌陀經》。有的經典是以須菩提爲當機者,比如說《金剛經》,而我們這一部經典是以龍王爲當機者,所以說這一部經雖然是對龍王說的,也是對大家說的。
“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這裏一切衆生的範圍就很廣了,不僅僅是所有人,六道衆生全包括了,範圍非常廣,包括了一切的人、一切的動物還不止,所有的餓鬼、地獄道、天道、阿修羅道,全都包括進去了。這個衆生是指五蘊衆緣和合而生的意思,衆生在佛經當中又稱爲有情,有情衆生。我們都屬于有情,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情,有情嘛。情就是情緒,有感覺的,有情緒的,有思維的,有分別心的,這就是有情。反之,不能思維的、沒有情緒的、沒有感覺的稱之爲無情。比如說山、石、土、木。花草樹木算是有情還是無情?剛才我們講了,這屬于無情啊。它雖然有身子但是它並沒有思維,沒有真正的思維力。“心想異故造業亦異”,你看我們造業有哪幾種業啊?善業、惡業,還有無記業,無記業是善惡兩種中間那東西,不屬于善,不屬于惡。我們造業到底是善業還是惡業是由什麼決定的?由你的心決定的。“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有六趣的這種輪回,所以世界千差萬別啊。你看有情是不是也千差萬別呢?那麼這種差別是誰決定的呢?誰導致的呢?在我們佛法看來,它不是由神決定的,也不是由哪個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取決于我們衆生的心念差別。
《華嚴經》裏有個偈子,上晚課的時候大家都會應該記得:“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若想知道叁世一切佛,就應該觀察這個法界。法界是什麼?就是指萬事萬物,萬物的自性,都是唯心所造,這個唯心不是西方哲學所講的唯心主義。哲學上的唯心主義,主張唯有精神才是萬物本源,精神是第一性,物質是第二性。今天對“唯心”一詞的運用,多含有主觀片面、脫離客觀實際的意思。哲學所講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中的“心”(精神)和“物”(物質),是對立的、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心是獨立于物的存在,物是獨立于心的存在,心在物外,物在心外,心外有物,物外有心。
而佛法中講“叁界唯心”“一切唯心造”“諸法唯心所現”,謂世間、出世間諸法(萬事萬物),唯是一心所現(造)。然而依天臺圓教,應當了知,法(物)唯心現,全法是心,心既圓融,法亦無礙。如《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也。由此可知,心外無法(物),法(物)外無心。
《華嚴經》又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即是說明心、佛、衆生乃叁無差別(亦即叁法無差)。依天臺圓教之義,心佛衆生之叁法,各具事理,各爲能造所造,互具互融;非僅心是能造、能具(具有),佛、衆生亦是能造、能具;非唯佛、衆生是所造、所具(被具有),心亦是所造、所具。因此萬法唯心造,等同于萬心唯法造,不分先後,不存在誰第一性,誰第二性。依唯識之義,也是同樣道理,“種子起現行”,即萬法唯心造;“現行熏種子”,即萬心唯法造。
佛法所講的“心”和“物”的意思,與哲學完全不同,是不同的概念和內涵,不可混淆。佛教所講的“心”與“法”(物或境),在本質上乃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心不異物,物不異心,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物同體,心物同時(無先無後,沒有第一性與第二性),離一切分別對待,不可思議。雖言心物,只是假名,不可言說,強名心物。
終上所述,佛教講諸法唯心造,心外無法(物),法(物)外無心,心不異法,法不異心;而哲學講唯心主義,心在物外(心異于物),物在心外(物異于心),心外有物,物外有心,因此佛法所講的唯心,不是哲學所講的唯心主義。
這就說明,不管你是成佛,還是成菩薩,還是成羅漢,四聖六凡這十法界,你是到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取決于我們有情的心念差別。也可以說世界上一切的差別都是由于我們心念的差別所決定的。《阿含經》裏頭講,“心種種故,色種種”,因爲我們的心有種種差別,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差別。從心念的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這裏需要有業的力量,業就是行爲。我們把業分爲叁種,也就是行爲分爲叁種:善的行爲、惡的行爲、不善不惡的行爲,也就是無記的行爲。那麼這些行爲産生了之後是不是就沒了?不是沒有了,它一定會種下種子。比如說我做惡業殺生了,是不是殺完就白殺了?不是白殺,你造的惡業就會種下種子,你看得見嗎?看不見是不是就不存在?那這個種子放在什麼地方啊?一般講是在阿賴耶識裏頭,阿賴耶識是識藏啊。但阿賴耶識你看不看得見呢?挖出來看得見看不見?是不是在我肚子裏,在我心裏頭?挖不到,阿賴耶識其實是我們輪回的地方。你說我殺人會種下一個惡種子,那我要說一句罵你的話會不會種下種子啊?那我就不罵你了,我也不慰問你了,我就心裏頭恨你一下,會不會種種子?還是會種種子的。所以說,起心動念都會種種子。你說那我什麼種子都不種了行不行?那是不可能的,你說那我吃藥變成植物人就不種種子了,還是會種種子的。所謂這個業力呀,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這個業力也就是這個宇宙形成的根本力量、推動力。業力的根本是什麼?它是從哪裏發動出來的呢?由我們心所發動出來的,由心造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