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者力挺明賢法師 向“娛樂無底線”說“不”(金易明)

  學者力挺明賢法師 向“娛樂無底線”說“不”

  金易明

  編者按:2013年1月18日,鳳凰網佛教頻道發表了明賢法師撰寫的護法檄文《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明賢法師指出:“我們且當《法海你不懂愛》的作者是出于無知,因而傷害了佛教信衆的情感。但佛教徒有責任點醒這種行爲,及早地消除其惡劣的影響。真誠地希望作者(龔琳娜)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向佛教界道歉,並撤銷所有調侃佛教領袖法海禅師的相關資料。”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布後引起了強烈反響,有超過15萬網友參與了該文章的評論。上海佛學院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金易明撰文力挺明賢法師,呼籲“對佛教神聖性事件和人物調侃戲谑的娛樂之風該終止了。

  才女林微因說過:文藝不是蓬勃叢生的野草;而以文藝爲表現形式和承栽體的娛樂圈也不就是蓬勃叢生的野草苑。娛樂是有底線的,對宗教信仰本身及其神聖者的調侃、戲谑,甚至惡搞,其折射的是鑒賞能力上低俗的情感,粗俗的趣味。

  不知系出于創作思路的枯竭,還是源自于獵奇心理的作祟,對于宗教領袖、宗教神聖的調侃乃至于惡搞,似乎已經成爲目前商業化操作的娛樂圈之稀松平常之事。如果說這種調侃和惡搞,是出于敵視宗教的誹謗和诋毀心理,那倒也情有可原,至少其是正視宗教的力量,重視神聖的影響,因而以迂回曲折、旁敲側擊的方式予以反擊,值得人們認真對待。但問題是,對于宗教及其神聖的調侃與惡搞,作爲一種市場現象,充其量是爲吸引人們的眼球,製造一些新奇的效果,于宗教與神聖本身,即無褒貶之評判,也無崇尚與鄙視之情緒,一派無動于衷、颟顸一切的頹廢心理的素描。在高唱“娛樂無底線”的幌子下,將此種糟糕的無聊行徑上升到所謂藝術的境界予以追捧,則無疑是典型的後現代惡俗世風的寫照。

  隨著龔琳娜演唱的《法海你不懂愛》的流行,當代法門龍象明賢法師毅然主動站出,以一篇《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的時論,提出了發人深省的“娛樂的底線”問題。筆者對明賢法師的時論,不僅觀點上共鳴,更有感觸,明賢法師的時論可謂是一貼針對當代華語娛樂圈惡俗蔓延之風的良藥。應當明確的是,娛樂固然不應被陳詞濫調、枯燥乏味的說教關進牢籠,但是,娛樂也不應以“無底線”爲由,颟顸宗教信仰和神聖性。筆者認爲,神聖可幽默而非惡搞對象,對佛教神聖性事件和人物的調侃戲谑之娛樂之風,應該終止。

  幾年前,流行于港臺、大陸的對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的惡俗篡改,不僅將無聊的調侃落到一代民族脊梁玄奘大師之身,更是直接以調侃中國民衆最爲普遍信仰和崇奉的觀世音菩薩爲噱頭,招搖過市,這實際上已經越過了娛樂的底線,即不損害人倫、道德,不作賤神聖。嚴酷的現實是,此類事例已近乎泛濫,而決非個別;然而,在國人中,包括在佛教信徒,對此並未引起強烈的反應,致使娛樂圈不斷地、有恃無恐地觸及人們神聖性的信仰。此類事件的一發再發,終于引發了以宗教界爲代表的社會各界對本屬娛樂範圍之事的嚴肅、認真對待。

  幾年前,偵探小說《達·芬奇密碼》暢銷全球,同時,引起國際基督教界強烈抗議,同名電影在世界各地基督教國家相繼被禁演。《達·芬奇密碼》的暢銷程度,確實令人驚歎,能夠連續叁十五周名列國際暢銷書榜首的書,這還是第一部。《達·芬奇密碼》本爲一部流行的小說,其所描述的無非是那些屢見不鮮的偵探主題。但是,該小說所涉及的背景卻是基督教最爲神聖的命題——耶稣的神性。書中對基督教教會的聖典《聖經·新約》的記載提出了質疑和挑戰。由于這一命題涉及基督教的根本立足點,涉及基督教的信仰之基礎,因此,引起基督教世界的普遍強烈反響,應是在可預料之中。更爲嚴重的是,該書作者布朗先生信誓旦旦地宣稱其作品是建立在真實的曆史考證基礎之上的,使人們無法將《達·芬奇密碼》僅僅作爲一部純粹的消遣性小說對待。不由得聯想到上世紀出版的,也曾經風靡一時的《聖血·聖杯》一書的主題思想。人們關懷自身的信仰,也理所當然地關注其信仰的對象。以宗教爲對象,以信仰和神聖性宗教領袖或龍象之輩爲藝術創作對象的作品古已有之。著名的《西遊記》中,即借助了一代高僧,有“民族脊梁”之譽的玄奘大師西去求法的真實事件,作了神話性的、小說化的藝術處理,其中的玄奘以“唐僧”之名而流傳後世,以至于筆者2011年在出席第叁屆玄奘大師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向大師故鄉偃師的老鄉問及玄奘大師父母之墓地在何處,欲前往憑吊之際,筆者的同姓老鄉居然不知玄奘爲何人,經一再提示方恍然大悟:“你說的是唐僧吧?”可見神話小說中的唐僧與真正故裏的文化名人、宗教神聖人物玄奘,並未在民間形成重疊、混淆。另外,在民間流傳甚廣,並被現代多次搬上電視銀屏的《濟公傳》,在日本作爲動畫片主題的《聰明的一休》等,都是以曆史上真實的佛教祖師大德,即中國南宋江浙之五山十刹之名刹靈隱禅寺之道濟禅師、以及日本曆史上著名臨濟宗大師一休宗純等爲中心而展開,更有明代的《叁言兩拍》,由諸多中短篇小說構成,不乏對于僧衆中的敗類行徑的揭露。此類作品也同樣存在于歐美國家諸多作家的筆端,特別是歐洲的不少作品也常常以揭露基督教僧侶隊伍中的敗類之醜行爲主題。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加工、小說的演繹、或民間的渲染,既有嚴肅、認真,以維護宗教的神聖性、信仰的純潔性爲宗旨者,亦有以幽默爲手段,借助于神聖人物而承載善良、智慧、慈悲、正義的理念或禀賦者。由此,許多涉及宗教題材、信仰情懷、神聖人物的作品,之所以並未引發社會各界的反感,也未引起宗教界的激烈反應,其原因在于,這些作品決非無原則無底線的純粹的娛樂,而是擔當著文學藝術的功能,對廣大受衆而言,具有提升鑒賞能力、陶冶精神境界的正面效應。

  將現實中存在過的佛教法門龍象作爲調侃戲谑,甚至是惡搞的對象,引發了明賢法師在博客中發表時論文章,對“娛樂無底線”之說提出了質疑。網上也出現了北大禅學社、人大禅學社、天大禅學社、北大國學社等學生社團對法師觀點的深度認同。筆者對法師的觀點和北大禅學社等表達的態度深表贊同。同時,就此問題,想表達一個觀點,即對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信仰的神聖性、宗教聖賢、以及對于其他涉及民族英雄、文化偉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流行歌曲、影視作品,必須杜絕出于純粹商業目的,爲市場盈利而作的惡俗操作。因爲,一切宗教的信仰具有神聖性,所有的聖賢英靈具有典範性,對其隨意的褒貶,輕浮的戲谑,肆意的調侃,不僅會銷蝕民衆精神訴求的品位,更會抽去民族精神境界的基石,與個體、民族乃至社會而言,絕非福音。明賢法師引用了曾國藩的話語:“樂不可極,以禮節之,以製吾性,以防吾淫”。對于當代中國娛樂界,可謂是警示良言。

  至于《法海你不懂愛》這首歌曲的內容,由中國傳統的神怪小說《白蛇傳》的故事演繹而來;從人文主義的角度考察,這是歌頌世間有真愛的一段悲戚、委婉的故事。在《白蛇傳》中,法海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幹涉人間美滿婚姻的角色;而事實上,依照佛教的戒規,以及僧人作爲方外之士的出世之神聖性的代表,特別是如法海禅師這樣的高僧祖師,其對人間的婚姻絕不會予以幹涉,《白蛇傳》中將法海禅師置于如此令人討厭的,專司幹涉人間美滿姻緣的角色,本身已經是對法海禅師的亵渎,而一首《法海你不懂愛》,更是從白娘子的角度,對法海禅師的指責和揶揄。由此,對一代佛教高僧法海禅師的形象和神聖性的損傷,在《白蛇傳》的基礎上,更是雪上加霜,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因此,無怪乎教界的人士不能容忍此種調侃,具有宗教信仰的文化界即社會各界人士對此種所謂的娛樂難以接受,更無法認同。

  人類是一種有追求的動物,是一種必須賦予生命以意義才能充實地生活于世間的高等動物,這是人類區別于一般動物的特點之一,也許是最爲重要的一點。因此,追求永恒價值,崇尚道德真理,希冀終極關懷,渴望精神慰藉,是人類實現自身價值的必要組成。而這些,只有宗教能夠賦予,只有宗教信仰能夠予以滿足。娛樂圈對此,當有警策。佛教有言:甯擊千層浪,不退道人心”。在此世俗風潮滔天之時,我們的人文工作者,難道沒有責任守護一下宗教的神聖性,以給已經將天國之聲淹沒在無窮噪音中的芸芸衆生帶來一絲慰藉嗎?!

  摘自《法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