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問:有一種說法,從唐宋時期以後,東土就沒有真正的比丘啦,那麼現在所受的比丘戒還能得戒嗎?
寬見法師答:這種講法是從嚴格意義上說的,你看從什麼角度上來講。比如嚴格來講,我們都不是人,這句話對不對?你想想看,嚴格來講做人都不夠,那現在還有人嗎?所以這是站在兩個不同層面來講,對那些恬不知恥、自以爲是、驕傲的人,可以這麼講。你不要得少爲足,說現在沒有真正的比丘,是對這樣一部分人來講。
按照我們的現象界來講,那比丘什麼時候斷過?什麼時候也沒有斷過,所以千萬不要混淆我們講話的界限、講話的對象和講話的發心,不要混淆。說沒有,是站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如果現在講,既然連個比丘都沒有,我們現在傳什麼戒?那不是白傳嗎?爲什麼還要傳?自欺欺人嗎?當然不是。所以你明白講這句話的他的發心和動機在哪裏?他的對象是誰?是對那些增上慢比丘,你看比如說道宣律師他就講,說我是連一個沙彌都沒做好。
弟子問:近代弘一律師也只稱自己是一個出家的優婆塞。那麼現在的這些在家人、出家衆,豈不是都在戒律上有不同程度的過失嗎?所以在想受更高的戒律時,就會很猶豫。
寬見法師答:可以這麼來看,你要是認爲自己很了不起,這就錯了,但你要認爲大家都不清淨,那又是你錯了。弘一法師這麼講說明什麼?非常謙虛,說明對自我要求很嚴格,但他沒有說別人呐,沒有說印光法師,你也就是一個出家的優婆塞。他是說自己呀,我跟你講,我們所學的佛法這把尺子是用來來量自己的,而不是量別人的,恰恰你把對象給搞錯了,這是(弘一法師)說自己的,不是說別人的,你看哪個祖師說:我是菩薩再來。哪個祖師這麼說?哪個祖師都很謙虛,都說:我沒有什麼了不起,我真的沒有什麼功德。那你就說他沒有功德啦?不,他越是謙虛,越是說明他是有德之人,當然假謙虛除外。
你看智者大師圓寂的時候,他自己說自己只得了五品弟子位。弘一律師怎麼說印光法師的?菩薩再來,對吧?你去看看弘一法師怎麼評價印光大師的——菩薩再來。菩薩再來沒有比丘戒啊?比丘戒不清淨呢?弘一法師有沒有說過誰比丘戒不清淨呐?弘一大師有沒有講過?沒有。但他說自己不夠格,連沙彌都不夠格,這話講就對了。你見到誰在上面自吹自傲,擡高自己貶低別人(贊己毀他,擡高自己,貶低別人),這個人修行就(不咋樣)……你看印光大師怎麼講自己的?他是不是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呀?沒有,大師謙虛的不得了。
你看現在有些人就是,我這了不得,我那了不得,我暗示一下你,我了不得……所以我們聽不懂,很容易就被騙。弘一大師講,我只是一個出家的優婆塞而已,愚癡的人一聽,嗯,瞧不起!有智慧有眼光的人一看,嗯,豎大拇指!是不這樣子的呢?
有智慧的人,正好相反,越謙虛的人,我們越尊重他,真實謙虛的人,才是了不起的大德。印光大師開示說:“看一切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才是大師的度量和氣度。而喜歡吹噓自己的,往往不咋地,但是呢,那些迷于表面的人,恰恰是容易被語言文字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普通人容易被這個所迷惑,所以,一定要看到文字相背後的東西,你看不到背後的東西,很容易被人欺騙。記住: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要求自己要嚴,說自己要謙虛,對別人一定則要以欣賞贊歎爲主。
弘一法師受了戒沒有?受了比丘戒沒有?不還是受了嘛。那後來他是不是就舍戒了?我可以告訴你:他沒舍戒。越學習越覺得自己不足,就對了;越學越覺得自己了不起,就有問題。越學習佛法越覺得佛法真說到我心裏去了,我一輩子就是這樣,那又如何呢?所以一定要認識正確,千萬不要理解差了。你看弘一法師,他都是講自己的,他有沒有講別人?“只看(別人的)好樣子,不看(別人的)壞樣子”,“只管自家(做的不好),不管別家(做的不好)”,只管看自己的問題,不看別人的問題。他有沒有對哪個比丘講:你雖然受比丘戒,但你只是個出家優婆塞而已,有沒有這樣說?沒有。他見哪一位都非常恭敬,這才是我們的表率!
你看看釋伽牟尼佛的前世在因地修行時,見到每一個衆生都頂禮,對不對?所以要常生慚愧心,怎麼樣常生慚愧心?看到自己的不足你才能常生慚愧心,對不對?我們看到別人,有沒有覺得,你見到我,你真應該慚愧?當然這一方面應當反複地去理解,事實上,確實是我們都要生慚愧心。如果說我們沒有理解透這字面上的東西(你不要以爲我們看到了字面上的東西,就一定能理解他的真是含義),你便面上好像很容易聽懂的話,其實很可能他這個背後,有他的說法的動機,他的說法的對象,他的種種善巧方便,智慧就體現在這兒。
他(弘一法師)有沒有抵製去傳戒啊?他有沒有說,現在都沒有比丘戒了,我應該抵製,有沒有這樣?他有沒有說,既然我現在我只是個出家優婆塞,那麼我舍戒吧,有沒有?沒有是吧!
我們應當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既然找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就要更加慚愧,對自己要求更嚴。你看到沒有,弘一大師不正是這樣子的表率嗎?當然這講起來是更加細致一些,因爲我們現在說的是弘一大師的境界啊。弘一大師慚愧謙虛到這種程度,弘一大師持戒,是近代持戒的典範,可他都是怎麼說自己的呢?他(謙虛地)說自己連一個沙彌的資格都不夠,頂多是受了五戒的。
你看我們呢,能不能生起這樣的慚愧心?他對戒律可謂是精通了吧,當然精通是我們講,他自己絕不會講自己是精通戒律。我們公認說他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他自己絕不會說自己是四大高僧之一,對吧?他見印光大師,從來都稱印光大師是師父,對不對?那印光大師有沒有說你就是我的弟子,你只配做我的學生,有沒有這樣?都沒有。我們要看到這個字裏行間是什麼意思,不要被文字相所迷惑。越是騙子就越是說得天花亂墜,越是真正的高僧大德、祖師越是謙虛。
當然關于戒律方面,我自己也是知道的非常有限,但是不等于說戒律不重要。不要說五戒,還不簡單嗎?它不簡單。你真把五戒研究透了,還有十善呢,何況還有出家人的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所以事實上,學習的時候,千萬千萬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不要囫囵吞棗,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