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這叁句指出了諸法爲空性的中觀的第一步次第,斷除了有邊和常見。
頌曰:
一旦現空自性者,現于顯現得解信。
一旦對空性現于顯現生起定解,則現而空,空而現故,二者乃雙運也。這是菩薩入定時的空性與光明雙運或菩薩出定時單空與幻化之顯現的雙運,也正如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論》中所說的“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即因顯現而遣除有邊,因空性而遣除無邊,而不象有實執的凡夫所認爲的顯現遣除無邊,空性遣除有邊。此指中觀第二次第,斷除了無邊與斷見。
頌曰:
諸法本來爲空性,此等諸現空性故,
見空顯現現而空,對此生起定解也。
輪涅所攝的諸法本來即是空性,以緣起而顯現;顯現是以緣起而顯現,故是本來空性的自性。所以正空之時即顯現,正現之時即空性。若見到此,則對離戲現空雙運的大等性生起殊勝的定解。此指中觀的第叁、四次第,即對現空離戲與等性生起定解。
頌曰:
此乃經續竅訣中,一切甚深之根本,
聞思斷除增益義,即是正見無歧途。
這種現空雙運實相的見解是顯宗之經部與密宗之外續、內續以及不共大圓滿竅訣中的一切甚深要道的根本或精要。以聞思的正道斷除對實相的增益所抉擇的見解,即是無有過錯與歧途的正見。
戊二、以證悟雙運法性程度的不同來區分續部的高下
頌曰:
彼要愈深通達故,一切世俗此顯現,
亦漸斷盡自相執,續部乘次現如是。
通過聞思修越來越深地通達現空雙運大等性的緣故,對世俗中的一切顯現法的自相的執著亦逐漸地斷除,續部乘次的高低也是如是而安立的。即愈通達現空雙運,世俗的自相執著也愈小,續部的乘次也愈高。
頌曰:
器情現尊定解見,與意觀修此二者,
永無相同之時機。
以教證理證抉擇及通過修行而感受、證悟外器世間與內有情世間在究竟本性上都是清淨的刹土與本尊,以及五蘊爲五方佛,五毒爲五智等等的定解見,與僅僅是憑空觀想而修行,二者永遠沒有相同的時候。
頌曰:
譬如中觀于諸法,了達實空即爲見,
梵者爲病誦咒時,觀想無病非爲見。
譬如中觀通過教證以及各種推理方法,得出所執爲實有的諸法是無生的大空性,這是正確的見解;而梵志(婆羅門)在爲病人誦咒治病時,毫無根據地觀想爲無病,由于沒有教證理證的根據,故不能稱其爲正確的見解。
頌曰:
若證勝義實相義,深信世俗爲尊性,
否則住于迷亂相,而何成立聖尊性?
如果證悟或由教證理證而了達現空無二的勝義實相義,才會深信世俗之一切顯現法是了義聖尊的本性。否則因顛倒執著而住于迷亂的相狀之中,既未經過聞思,也未有證悟的智慧,怎麼成立世俗的顯現爲本尊的本性呢?
頌曰:
除此二取迷現外,無有其余輪回名,
彼除所有道分類,並非唯由勝義分,
勝義理趣即一故。
除此能所二取的迷亂顯現之外,再也沒有所謂的輪回。遣除此等迷亂顯現的所有道地的分類,並非是在勝義谛中區分,因爲勝義空性之究竟理趣是唯一法界,沒有高低的分別。
頌曰:
世俗有法之現分,已見修行勝義性,
依其意力而宣說,事行瑜伽及無上。
依據抉擇世俗有法的見解的高低,或修行的深淺不同所獲得的關于勝義法性智慧力的大小,依次宣說了由低到高的事、行、瑜伽及無上瑜伽部的乘次。
頌曰:
是故二谛各自上,不分續部之高低,
然而二谛雙運義,于此如何得解信,
如是修行亦隨行。
僅僅依單獨的世俗顯現或勝義空性不能分出續部的高低乘次,因二谛各不偏袒故。然而由對二谛雙運之實相的甚深見解高低的不同,從而可分出續部的高低乘次,並且修持和行爲也隨順于見解而行。
頌曰:
是故無上金剛乘,一生賜與解脫道,
無誤如是修行者,譬如異類有情衆,
所見水相不同喻,如是若依清淨見,
現有等淨壇城性,對此誰者不生信?
因此無上金剛乘是即使在五濁之時也能于一生中安樂迅速地賜予無二雙運金剛持果位的甚深妙道,對此如實無誤地修行,猶如不同有情對同一水之所見分別見爲膿血、甘露等的比喻一樣,若依于聖者的清淨見解,則現見爲淨等無二的壇城之本性,何人會對此不生起強烈的信心呢?
戊叁、破除對此觀點的妨難
分叁:一、破析輪回不清淨的觀點;二、破析上下續部見解無高低的觀點;叁、以見解的不同安立九乘法的次第
己一、破析輪回不清淨的觀點
頌曰:
如果如是未了達,正許輪回不淨性,
而爲觀修聖尊者,猶如嘔瓶塗香水。
悲哉等性金剛乘,彼思修行如燈畫。
如果對情器的顯現、聲音和心識本來爲清淨的天尊、咒語、智慧的見解沒有了達,而承認輪回是煩惱、業力形成的蘊界處不清淨法的同時,又去觀修爲清淨聖尊的能依所依,此猶如將盛嘔吐物之瓶塗上香水一般,將本非天尊與壇城之情器世間觀想爲天尊與壇城而去修持等性金剛乘,則猶如畫燈不能遣除黑暗一樣無法成就。
頌曰:
現相雖現不清淨,彼爲迷亂所立宗,
實相真實所見義,此名不分金剛宗。
器情諸法在凡夫及七地以下之聖者出定時,雖然顯現爲不清淨,但此乃煩惱業力等所成立觀點。諸法觀清淨見之實相則是大空性大光明無二的本性,這種真實所見義或勝義實相乃是基道果不分的金剛乘宗派。
頌曰:
若想器情能所依,本來不是清淨性,
而觀清淨之修法,現露抵觸之本相,
彼道即是道形像,如洗黑炭無轉白。
如果認爲能依的有情世間及所依的器世間,本來不是大清淨的本性,而僅僅是在修生圓次第時觀想爲清淨,這就顯出了修法與見解相矛盾抵觸的本相,所以這種道不是真正的聖道,僅是道的形像,猶如無論怎麼洗黑炭也不會變成白色一樣,修這種道是不能成就的。
頌曰:
本非思是假修者,若能成就殊勝果,
則諸外道太陽派,本無實空之定解,
而舍顯現修空者,亦能應成斷諸惑。
如果認爲萬法本來不是清淨的本尊與刹土的本性,但在修行時卻觀想自己爲本尊,外境是清淨刹土,這便是對實相沒有真正的定解,而只是勉強按儀軌去觀想的相似的假修行者。如果他們也能成就與本尊無二的殊勝佛果,則外道中的太陽派也沒有顯現是空性的定解,只是舍棄顯現觀想修空的非理修行也應成能斷除煩惱了。
己二、破析上下續部見解無高低的觀點
頌曰:
若謂事行無上續,正見無有高低者。
這是他宗之觀點,認爲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之四續部或六續部對實相的見解沒有絲毫高低的差別。
頌曰:
已證現有等淨見,自尊賢劣淨不淨。
如是未見分各自,則自損害自而已。
如果四續部或六續部的見解無有高低,則已證悟或抉擇了無上續部大淨等無二見解的修行者,在見解上沒有自尊與聖尊的賢與劣、淨與不淨的差別,但在修行事、行、瑜伽續部時,爲何自尊與聖尊之間存在賢與劣、淨與不淨等不同的分別?如是則自己對自己徒然作了損害了。
頌曰:
或者如同下續部,于此耽著諸舍取,
無上運伏酒肉等,若行取舍等性者,
則名不證狂妄行,豈非悉應呵斥處?
如果無上續部的見解和下續部(事、行、瑜伽)一樣,即自尊與聖尊有淨與不淨、賢與劣等的區別,那麼在“修”上也應有耽著,在“行”上也應有取舍。但是無上續部在“修”上采用雙運、降伏等證悟方便,在“行爲”上飲酒,享用五肉(人肉、馬肉、象肉、狗肉、黃牛肉)等,在無上續部本身而言,因爲有無上的見解攝持之故,這些“修”、“行”都成爲了證悟的殊勝方便,但如果沒有大等淨見解作爲基礎,對這些取舍等行持平等一致,不作取舍,難道不是沒有證悟的瘋子的狂妄行爲嗎?難道不是應遭呵斥之處嗎?
己叁、以見解的不同安立九乘法的次第
頌曰:
如是如是實相義,能見定解名爲見。
以見如何抉擇義,如是隨修及行持。
如是越來越深地通達現空無別或淨等無別的實相義的定解或正見,如是隨順于所抉擇見解的修持與行爲也越來越增上,而且九乘佛法的次第也越來越明顯。
頌曰:
若謂不定九乘數,以見高低分乘故。
這是格魯派弟子的觀點,他們提出如果以見解的高低來區分乘次的話,那麼你們甯瑪巴自宗把整個佛法判爲九乘則不應理,因爲“能見定解名爲見”,而定解數量不能決定只有九個,故乘數也不一定只有九個。
頌曰:
是由內宗最低至,究竟金剛頂之間,
安立九部有理故,如乘雖有衆高低。
而立叁乘等有理。
正是因爲以見分乘,所以甯瑪巴自宗把內道從最低的聲聞乘至最頂大圓滿之間分爲九乘是有道理的,如同乘雖然有由低到高的衆多安立方法,而安立爲叁乘有道理一樣。
戊四、攝義
頌曰:
故內智力愈增上,如是如是諸器情,
分別見爲不淨淨。
是故能見二谛雙運的大清淨實相的內心智慧力越來越增上,如是將器情世間也逐漸由原來的不清淨見爲清淨的、以及大清淨的。
頌曰:
是故現空無二基,證悟二谛無別相,
彼道如是修行者,能得二身雙運智。
如上所述,基的本性是現空本來無二無別,證悟現空無別的道乃二資雙運之道。如理修行上述雙運之道的修道者,最終能證得色法二身雙運的佛果,並具有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二種智慧。
《定解寶燈論 6 第五問題:勝義谛和世俗谛何者爲主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