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 4 第叁問題:善巧分別入定時有無執著的問題

  丙叁、第叁問題:善巧分別入定時有無執著的問題

  分四:一、不作任何執著;二、無我執著;叁、愚夫顛倒修法與正見修法的差別;四、需以修行消盡一切執著

  丁一、不作任何執著

  分二:一、略說善證與邪見的區別;二、廣說

  戊一、略說善證與邪見的區別

  頌曰:

  見之正行修持時,有說一切不執著,

  所謂一切不執義,善證邪見分二種。

  在安住于正行入根本定的實相見解中修持時,有的觀點認爲應無有任何執著。若善加辨析,任何皆不執著的入定,有真實善證與迷亂邪見二種。

  頌曰:

  一者遠離四邊戲,至于聖者智慧前,

  一切見爲無住故,自然消盡諸執境,

  明空猶如望虛空。。。。。。。。。。。。。。。。。

  一種是遠離四邊戲論的修法,在聖者根本慧定的各別自證智之前,如實現見不住有無等任何戲論,一切執著自然消融于法界,猶如仰望無雲的天空虛明通徹。

  頌曰:

  二者無念和尚宗,不察穩坐安住者,

  無有勝觀明分故,猶石沈海平凡住。

  第二種是任何皆不憶念作意的和尚宗,沒有如理抉擇生起實相離戲的見地,執著于無念而穩坐安住,無有勝觀光明之智慧分,猶如沈于大海深處的石頭一樣凝然無動。僅平庸而住,不能使自心趣于妙善,不能寂滅貪嗔癡等煩惱,也無法生起慈悲菩提心、對因果的信心等任何功德,故爲邪見。

  頌曰:

  譬如所謂一切無,中觀見得一切無,

  無色信受一切無,彼等語句雖相同,

  意義不同如天地。。。。。。。。。。。。。。。。。

  所謂的任何皆無,有通過學修中觀現見的一切皆無,與墮于無色界所信受的一切皆無,二者語句雖同,意義根本不同。所謂的任何皆不執著,語句上雖相同,而意義則不同,即善證與邪見二者的勝劣差別猶如天地懸隔,故應善加辨別。

  戊二、廣說

  頌曰:

  如是遠離四邊戲,一切四邊亦不執,

  除此四邊余執境,無故可許無執著。

  如是遠離有無等四邊戲論,于四邊中何者也不執,寂滅一切微細二取,即是無二,除此之外的所執境根本不存在,這樣才可許爲無有一切執著。

  頌曰:

  若因此說無執著,或有愚者勸告言,

  初皆不執應放松,諸衆庸俗極松故,

  常漂叁界輪回中,仍然不必再勸勉。

  有些愚者僅僅聽到什麼也不執著,沒有以竅訣精要與教理作伺察,亦未真實證悟,就勸告他人一開始就何者也不應執著地于平凡中極放松。此則極不應理。因衆生從無始以來一直于平庸中極放松,故至今仍于叁界輪回中漂泊無定,對此現在不該再加勸勉“初皆不執”的庸俗放松了。

  頌曰:

  假使彼等本未知,而說吾等知本性,

  假使有些人于實相義未知未證,而聲稱自己已了知實相本來面目、通達勝義本性了。

  頌曰:

  要知勝義之本性,必需深解實空義,

  辨別亂現自他者,誰亦了知何必修。

  了知勝義實相之本來面目,須依教理或竅訣于內心深處對內外一切諸法的本來空性生起決定的信解,若不如是,則愚者于迷亂顯現中分辨此是我,彼是他,這是婦孺皆知的,那又何需精進修持呢?

  頌曰:

  有說倘若觀察心,形色生住及去處,

  未見故證空性耶。????????

  有人說:設若觀察自心時,發現沒有任何顔色、形狀,以及觀察最初從何而來,中間住于何處,以後去往何處,認爲這就是證悟了心的實相空性。

  頌曰:

  法相極爲甚深故,此有極多錯失處,

  心者非爲色法故,誰亦不會見色等,

  若想未見證空性,此乃極爲誤解也,

  百般觀察人頭上,不可得見旁生角,

  若說彼者未見故,證悟彼空誰亦易。

  諸法實相甚深難測,若未依抉擇輪涅諸法實相的甚深竅訣來善加觀察自心,會有極多錯失。因爲心不是有顔色形狀的色法,若依色法的體相去觀察,稍有所得就自認爲證悟了離戲實相的空性,則是極大的誤解。比如,雖百般觀察尋找,也不會見到人頭上有旁生的角,但若以爲未見到人頭上有角,就算證悟了人頭的空性,則即使愚者也無需精進,輕而易舉地證悟甚深空性。

  頌曰:

  是故以理觀察時,若見真正實相義,

  則此心者如虛幻,深刻了達無實性。

  所以,以理論觀察心的顔色、形狀、生住滅等時,若真實現見心的實相,就會深刻了達自心不滅而顯現,故猶如虛無的幻化,自體本空無有實性,是覺空無別的本性。

  頌曰:

  彼時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視前虛空,

  必得堅定之深解。。。。。。。。。。。。。。。。。

  此時,猶如直視前方的虛空,見到一切皆空,了知自心正在起心動念之時亦爲離戲空性,于內心深處對空性與緣起無別一體産生堅定的定解。

  頌曰:

  或問汝之彼心者,是否無者猶虛空,

  或者種種能覺知?。。。。。。。。。。。。。。。

  有人問:所謂的“心”,是什麼也沒有,猶如虛空呢?還是有種種覺知的呢?

  頌曰:

  對此一切必定說,刹那不住移動心,

  誰也有故是意識,是故非有非無者,

  彼爲光明法身了。。。。。。。。。。。。。。。。。

  若認爲不是象虛空一樣的什麼也沒有,而是能生起種種覺知的明覺,那麼刹那不住動搖變化的明覺心體誰都有,智者愚者若見到如是自心都同樣必定證悟,那怎麼會是現見了覺空無別的離戲實相呢?若認爲非是如此,而說:若觀察心的明覺本體,其無有形狀顔色等,故是非有;有變化之明朗的覺性,不同于斷滅頑空,故是非無,如是心的本體是實相大圓滿光明法身,見到此者,即是見到了光明法身。

  頌曰:

  彼亦矜誇自認體,甚多聽聞雖不必,

  一知諸解通達了。。。。。。。。。。。。。。。。。

  這些人如此自诩並向他人矜誇:此就是光明法身,從而將基道果諸法誹謗爲無有,對經續之論疏不僅不做多聞而且視若怨敵,認爲由此一點即能通達遍解脫的光明大圓滿法身。然此極爲荒唐可笑。

  頌曰:

  非有非無大圓滿,遠離四邊之戲論

  爲什麼不應理呢?諸法實相光明大圓滿法身者,本體空故爲非有;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故爲非無,是遠離有無等四邊戲論超離言思之體。

  頌曰:

  若善觀察汝此說,未敢言說即有者,

  無者也是不可說,實上有無二俱者,

  或者非爲二俱邊,其二之一未超離。

  若觀察前者所見及所修的心之本來面目,無有形狀顔色等故不敢說爲有;有移動明朗覺知故也不敢說爲無。實際上,所見的心之本面,有明覺本體的有與無形狀顔色等本體的無,已墮入有無二邊,或有明覺本體之非無與無形狀等本體之非有,則墮入了非有非無二邊,從未超離這戲論的範圍。

  頌曰:

  彼心非有非無者,此根系念于心中,

  此爲不可思議我,與彼不同名而已,

  所許之義無差別。。。。。。。。。。。。。。。。。

  因爲心中執著非有非無,因而所修的心性,與外道的不可思議神我僅是名字不同而已,意義則無有任何差別。

  頌曰:

  心及此外一切法,皆爲深解無實上,

  諸現現于緣起故,是非言思皆遠離,

  遠離四邊戲論要,無緣通徹覺性也。

  總之,對心與心外的輪涅所攝一切法,通達其本性爲無實有;無邊無際輪涅浩瀚之顯現,以無欺緣起而顯現故。空性與緣起雙運之實相,超離有無是非等與一切言語思維,遠離四邊戲論,此即爲現見無緣通徹的覺性。

  頌曰:

  此爲縱說離是非,然于意前如靶住。

  至于你們所修的心性,雖然也說遠離是非二邊,但意前有所緣,猶如對靶子執著不舍,有如是執著,故說什麼也不執著爲邪見。

  丁二、無我執著

  分二:一、總說初學者的漸修次第;二、分說正見派的修法

  戊一、總說初學者的漸修次第

  分叁:一、強調應執著二無我的必要;二、究竟應斷除空執;叁、宣說正行遠離一切執著的正見

  己一、強調應執著二無我的必要

  頌曰:

  自他依此實執故,相續趣入叁有河,

  此等能翻之對治,即是無我之執著。

  輪回中的衆生從無始以來執著我與我所,依此實執,相續不斷地趣入于叁有輪回痛苦的長河中而輪轉不息,能翻然斷除此實執的法即是如理證悟無我實相的執著。

  頌曰:

  彼亦未知無理趣,唯思無有皆無益,

  如同花繩誤蛇時,雖思無蛇尚無益,

  了知無理則除怖。。。。。。。。。。。。。。。。。

  若未通過理證了知無我的真正意趣,僅靠想想“沒有”、“無我”等等,對于消除我執無有任何利益。比如,誤將花繩看作蛇而生起畏懼,對此只是自欺欺人地想想此處無蛇,而心中卻耿耿于懷,這對消除畏懼無有任何利益;若真正知道除花繩之外無有真蛇,則能從根本上斷除對蛇的畏懼。

  頌曰:

  故以觀察通達後,唯依觀察尚不足,

  無始串習實執故,翻複應修具執著。

  以真實正理如實觀察後,能通達無我實相,但僅僅依此觀察不能夠斷除無始以來串習的深厚實執,故須進一步反複修習無我的單空

  頌曰:

  衆多大德再叁說,若修無我則我執,

  除根之故此務必。。。。。。。。。。。。。。。。。

  諸聖者亦再叁承諾:如實通達與修持無我實義,能斷除輪回根本之我見,故修持人無我空性極爲重要與必要。

  頌曰:

  最初學者入門法,此是無有迷失處,

  若說初時彼舍棄,則定魔說之密語。

  此爲初機學者真實解…

《定解寶燈論 4 第叁問題:善巧分別入定時有無執著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