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誹謗龍樹菩薩呢?
頌曰:
是故一者之自性,雖與合等一切法,
然而不足內外緣,爾時緩慢證悟也。
所以說一法的自性,雖與一切法的自性相等,如是一切法本性是空性。但是在未具足內外諸多因緣之前,聲緣暫時不能證悟諸法離一切戲論的法界大等性。
頌曰:
本來利根以自力,雖有證悟而鈍根,
立即不定自證悟。
本來,利根者可以依自力證悟離戲的空性,然鈍根者不依于他緣僅依自力不一定立即證悟離戲的空性。
頌曰:
一旦必定需證悟,經說十千劫之後,
羅漢出定入大乘。
那麼聲緣何時必定證悟呢?《白蓮花經》中雲:“入于小乘暫時無余寂滅之聲緣阿羅漢,于十千劫之後,以善逝勸導從寂滅中出定而入于大乘。”
頌曰:
如理趣入大乘者,亦需無數劫修習,
聲聞尋求寂樂者,如是數千彼劫中,
何無未證諸無我?
再者,如理真實趣入大乘的利根菩薩,要證悟諸法離戲的現空大等性,亦需于無數劫中以方便善巧大精進而修持。至于尋求自已解脫的聲緣,在短暫的叁生等及入于滅定十千劫之時間內,怎麼能證悟離戲現空大等性呢?
頌曰:
得地菩薩見法界,亦豈越上圓明耶?
不僅如此,大乘登地以後的聖者,難道不是從地登地越來越上進,現見離障的法界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圓滿嗎?
頌曰:
若具發心行回向,無邊理門積資助,
必定一切應證悟,如同密宗速證悟,
具緣善巧方便故。
如果具備大乘菩薩的發心,行持六度四攝,回向衆生,具有中觀的定解等無邊的理論方法,加上以六度中的方便門來積聚資糧作爲助緣,一切因緣具足時,必定圓滿證悟現空無別離戲大等性,猶如金剛乘圓滿具足方便善巧的因緣,依密宗的甚深捷徑,能迅速無難證悟甚深的實相。
己二、別釋聖教妙義而除疑
頌曰:
雖除執著常有我,俱生我執貪五蘊,
是故何時有蘊執,彼有我執之教義。
雖然了知無有外道邪派遍計的常我,並遣除了此執著,但未斷除輪回的根本——俱生我執,如教證雲:“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
頌曰:
何時設施處蘊有,爾時彼執意樂有,
假立我之因具故,彼果我執說不退。
無論何時,只要俱生我執的設施處、即五蘊相續以及對其整體執著之心都存在,俱生我執産生的因就具備果也就必然不會消退。
頌曰:
何故常我雖遠離,假我尚依設施處,
未止俱生執境故,生起我執無障礙。
是故消除煩惱障,必需蘊等證空性,
此說不合聖教義,此義如是月稱解。
雖了知並斷除了常我,但未遮破産生俱生我執的設施處:五蘊,依此而生起我執,不能證悟人無我。如《寶鬘論》雲:“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所謂:“是故解脫煩惱障,必須蘊等證空性”之說法非爲聖教之真實義。具德月稱如是開顯此聖教之義,如《入中論》第六品雲:“證無我時斷常我,不許此是我執依,若雲了知無常我,永斷我執最希有。”又雲:“汝宗瑜伽見無我,不達色等真實義,緣色轉故生貪等,以未達彼本性故。見此室壁有蛇居,雲此無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誠爲他所笑。”故應斷除輪回之根本俱生我執,如雲:“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
頌曰:
倘若了達假立我,則除我執能足夠,
雖未了知無繩索,而見無蛇除蛇執。
聲聞只要通達依五蘊假立之我爲空性,則足能斷除輪回之根本、一切煩惱過患生處——俱生我執,而不必證悟其余的空性,猶如將繩錯看成蛇,只要知道其爲繩即可消除蛇的怖畏,而不必進一步了知繩的空性一樣。如是了知五蘊聚合“我”爲空性,即可斷除煩惱,獲得阿羅漢果,而不必進一步證悟五蘊各自的體相爲空性。
己叁、真如法性唯一故究竟成立一乘,余宗偏失而自宗應理
頌曰:
最終必定需證悟,諸法本體即一性,
現見真實一相故,龍樹父子理證說,
究竟成立唯一乘。。。。。。。。。。。。。。。。。
聲緣最終也必定要如理證悟諸法無我離戲大等性,因輪涅所攝諸法是無別一體,出世無漏的智慧現見諸法真實本性唯是一相,所以龍樹父子以理證成立究竟一乘。如具德月稱雲:“離知真實義,余無除衆垢,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
頌曰:
假使以按汝自宗,彼者聲緣已證故,
此理怎成爲一乘,僅僅立宗而已也。
假如按汝宗所許,聲緣阿羅漢已證悟了無別法界之體,依此如何能成立究竟爲一乘?僅是立了一個宗派說說而已,且無有能立的根據成立所立宗派觀點,極不應理。
頌曰:
此說無二智慧者,唯有究竟所見性,
即是唯一法性故,所有聖者至其處。
自宗認爲,真如法界爲現空雙運或界智雙運之智慧,究竟現見如是唯一無別真如法界者,也是唯一的,即一切聖者究竟上也直接或間接現見此法界,故依此成立一乘極爲應理,也唯一應理。
丁叁、龍樹菩薩與彌勒菩薩密意不相違
頌曰:
是故此理若善證,龍樹宗及慈氏論,
互爲猶如蔗糖蜜,一同口味相適合。
若能善證如上所說之理,龍樹菩薩父子善宗的《中論》等,和慈氏菩薩妙論中所說無有少許相違,猶如蔗糖與蜜爲一味,極爲相合,不需取一舍一。
頌曰:
此外如同非合食,腹內不安痞症時,
揚起教理銳刺針,數百刺入意深怯。
除此之外的觀點,是以分別念認爲了義經續與抉擇般若空性究竟密意的《中論》相違而取此舍彼。這樣如同食用不適的物品,以致結症難消,當我們以甚深經續論疏的教證與真實正理的衆多銳針刺向痞症之處時,則生起極大畏怯心。
《定解寶燈論 3 第二問題:聲緣怎證二無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