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gen,1200—1253年):日本曹洞宗初祖,是日本佛教史上最富哲理的思想家。初習天臺教義,後歸禅宗。到中國參訪名寺後,返國大揚曹洞禅,提倡“只管打坐”法門,後人稱其禅風爲“默照禅”,著有《正法眼藏》。
[3] 真如:佛教上指現象的本質或真實性,又稱爲“法性”“實相”。
[4] 《碧岩錄》:共10卷,由宋朝圜悟禅師(1063—1135年)編著,世稱禅門第一書。禅門的鍛煉頗重視公案的學習,《碧岩錄》便是其中代表作品之一。
[5] 臨濟宗:禅門五宗之一,強調弟子們必須建立對佛法、解脫以及修行的真正見解,相信自己的本心與佛陀一樣,無須向外尋求解脫成佛,主張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創立者爲臨濟義玄禅師(參見本書第二部之《研究佛法,研究自己》注①)。
[6] 《心經》:即《佛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心經》的簡稱,此經的漢譯本有七種之多,其中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流通最廣。《心經》所揭示的“空”的思想爲大乘佛法的心要。“摩诃”指巨大、卓越,“般若”意指真實的智慧,“波羅蜜多”是從生死輪回的苦海至解脫的彼岸。
[7] 洞山良價禅師(807—869年、曹洞宗建立者之一,在徹悟自性(佛性)之後,感到六祖慧能倡導之“頓悟”法門並非凡人所能達到。便揭示“五位”的方便法門,廣接上、中、下不同根器的學人,後得大弟子曹山本寂大力支持與弘揚,發展爲萬古流芳的曹洞宗。
[8] 源義經(1159—1189年):日本鐮倉時代的武士,父死于“平治之亂”,隨母委身仇敵家中。成長後精于兵法、武術,並以武將之姿嶄露頭角,兄長源賴明甚爲嫉妒。最後,在一連串兄弟反目、政治鬥爭等波折之後,源義經在“衣川合戰”中戰敗而死。
[9] 和歌:一種日本傳統韻文,盛行于平安朝時代。今指某種短歌形態的抒情詩。
[10] 《雜阿含經》:阿含,意譯爲法本、教法等。“阿含”即指所傳承之教說,或佛陀教法的聖典。阿含經共分五部,大多是佛陀弟子問法後,佛才開始說法、開示。《雜阿含經》共50卷1362經,彙集短而雜之經而成,所以稱爲“雜阿含經”。相當于南傳《相應部》。
[11] 馬祖道一禅師:唐朝人,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揚禅法,排除二元對立觀念。用棒喝、隱語、動作等方式接引學人,取代看經、坐禅傳統,自成一股自由禅風,留下許多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以“江西馬祖”聞名于世。
[12] 涅槃寂靜:“涅槃”爲梵語音譯,原指吹滅,後轉而指燃燒煩惱的火(貪、瞋、癡)滅盡,達到悟智(即菩提)境地,這是超越生死(迷界)的悟界,所以不再輪回生死。因涅槃遠離諸苦,寂滅無相。無生即寂,無滅即靜,故稱“涅槃寂靜”。
[13] 法性:指一切現象的本質或真實性,也叫做“真如”、“實相”。
[14] 《涅槃經》:全名爲《大般若涅槃經》,是佛陀在世說法的最後教誨。《涅槃經》宣揚“衆生皆有佛性”,確立“衆生皆可成佛”的教義,奠定了佛教迅速傳播的基礎。
[15] 布施:六度之一。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施舍給人。施舍的內容包括財物的施舍、佛法的施舍,以及給予安全感等等。
[16] 持戒:受持戒法之意,與“破戒”相對稱。也就是受持佛所製之戒而不觸犯。
[17] 忍辱:爲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指忍耐迫害、苦難、虛榮、自大及種種誘惑,使心安住在佛法中。
[18] 精進:指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持續不懈地努力。
[19] 禅定:禅與定都是讓心專注于某一個對象而達于不散亂的狀態。“禅那”是指修行者髙度地集中精神,努力對某種對象或主題去思維。“定”是指心住在一對象的境界之內。禅那是過程,定是結果,禅定依修習的層次可分爲“四禅”和“八定”。
[20] 智慧:指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
[21] 小乘佛教:因以救度衆生爲宗旨的大乘佛教于公元前後興起,大乘佛教徒認爲部派佛教僅以個人修行爲目的,故稱其爲“小乘佛教”。但現今世界各佛教團體均改稱爲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是巴利語系的佛教,特別重視保留佛陀時代修行模式的佛教傳承,當代主要分布在斯裏蘭卡、泰國、緬甸等國。
[22] 大乘佛教:因廣泛接納各種引導人們邁向覺醒的法門,不以個人覺悟爲滿足,而以救度衆生爲目的,一如巨大交通工具可載乘衆人,故稱爲“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佛陀去世幾個世紀之後興起,盛行于蒙古、中國、韓國、越南和日本等國。
[23] 叁摩地(Samadhi):又作“叁昧”,佛教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上,心平靜的狀態。
[24] 神道教(Shintoism):日本宗教教派起源神道派,是日本人從宗教史中所講述出來的。日本神道教則源自中國“道教”,認爲天地間一定有神的存在,人對神應該要有信仰。宗旨以神道爲主,宣揚“人要修身”“人要有道德觀念”來作爲信仰神道的條件。
[25] 臨濟義玄禅師(?—867年):臨濟宗初祖。以機鋒峭峻名聞于世,他接引學人,每以叱喝顯大機用,世有“德山棒、臨濟喝”之稱。其對參禅行者極爲嚴苛,然門風興隆,爲中國禅宗最盛行的一派。
[26] 南嶽懷讓禅師:唐朝人,少喜佛經,15歲出家,受指點前往參訪六祖惠能,留寶林寺參學,侍奉六祖達15年。玄宗年間,移駕南嶽衡山般若寺,弘揚佛法,世稱“南嶽懷讓”。
[27] 山岡禅師:即山岡鐵太郎〔1836—1888年、生于江戶,號鐵舟,以劍禅雙修而聞名天下,有許多佳話傳世。其父曾對他訓誡道:“欲達于劍,必先煉心,煉心不如參禅。”使他深有感悟。世稱“山岡鐵舟”。
[28] 五蘊:“蘊”爲積聚之意,佛教稱構成人或其他衆生的五種聚集成分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除色蘊之外,其余皆展精神層面。“色”指組成身體的物質,“受”指感覺,“想”指概念,“行”指意志的作用,“識”指認識、分別的作用。
[29] 百丈懷海禅師(720—814年):馬祖道一禅師的著名弟子,世稱“百丈禅師”。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立“百丈清規”,使禅宗于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渡過難關。禅風樸實,禅門五家的沩仰宗和臨濟宗便出自其門下的沩山靈佑與黃檗希運。
《禅者的初心 後記 禅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