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人都可以是佛
在坐禅時,我們就會證得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
我很高興能在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的這一天來到這裏。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佛陀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悉有如來智慧德相,唯因妄執未證。”他的意思是,在坐禅時,我們就會證得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
不過,他所指的“修行”並不只是坐在菩提樹下,也不只是盤腿而坐。無疑地,盤腿的坐姿對我們來說很基本也很重要,但佛陀真正的意思是,不管是山峰、樹木、流水、花朵,一切無不是佛道。換句話說,萬物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佛的活動之中
佛性使你活在當下
我們說萬物以各自的方式存在,並不是指萬物各自存在于自己的意識領域。我們所看到或聽到的,只是我們實際呈現的一部分,或稱爲“一個有限的觀念”。當我們只是我們自己時,就是以我們專屬的方式存在著的時候,也就是在呈現佛的自身。
換句話說,當我們坐禅或從事這類的事情,佛道或佛性就在其中。要是我們去問佛性是什麼,佛性就會消失;要是我們只管坐禅,就會充分了解佛性的意義。也就是說,了解佛性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坐禅,只有如我們本然那樣地存在著。因此,佛陀所說的佛性,就是如他的樣子活在當下,超出意識的領域之外。
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還沒坐禅之前,還沒在意識層面認識佛性之前,我們就已經擁有佛性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從事的一切無不是佛的活動。如果你刻意去了解佛性,就不會了解佛性;如果你放棄了解佛性,則對佛性的真正理解就唾手可得。
坐禅之後,我一般都會講講話,但來這裏的人主要不是爲了聽我講話,而是爲了坐禅,我們應該謹記這一點。我講話的目的,是爲了鼓勵各位以佛陀的方式坐禅。所以,雖然我們說你有佛性,但如果你對要不要坐禅有所猶豫,或不承認自己是佛,那麼你既不會了解佛性也不會了解坐禅。
但是,當你能夠以佛陀的方式坐禅,你就會了解我們的禅道。我們不會談太多道理,但是透過活動,我們卻可以彼此溝通。我們應該常常溝通,不論是言語或非言語上的溝通。如果忽視這一點,我們就會失去佛教最重要的部分。
你就是佛!
不管身在何處,我們都不應該遺忘這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稱爲“成爲佛”、“成爲老板”。不管去哪裏,你都應該當周圍環境的主人。換句話說,你不應忘掉自己的方向,因爲如果你始終以這種方式存在,你就是佛的本身。
沒有刻意成爲佛的時候,你就會是佛,這就是我們尋求開悟的方法。要達到開悟,就是要始終與佛同在。把禅修生活一再地重複又重複,你就會獲得這種理解。要是你忘掉這一點,要是你因爲自己的成就而得意或因爲挫折而氣餒,你的修行就會受到一道厚牆的局限。
你不應該讓自己被一道自己建立起來的厚牆所局限,所以坐禅時間到了,你就應該去找師父坐禅,聽聽他講話,並且和他談談,然後回家去。所有這些程序都是坐禅的一部分,依此而行,不帶有任何得失心,你就始終是佛。這是真正的坐禅。這樣,你不用多久就可明白佛陀開悟後第一句話的真義:“奇哉!奇哉!一切衆生悉有如來智慧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