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的初心 第叁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無中生有”

  7 相信“無中生有”

  如果能夠把開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會是自我中心。我所謂的“開悟”,意思是相信“無”……

  我發現,去相信“無”是絕對必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去相信某種無色無相的東西——某種存在于任何色與相出現之前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不管你信仰的是什麼樣的神衹或教義,如果你執著于它們,你的信仰就會以自利爲出發點。

  你之所以努力追求信仰上的完美,只是爲了自我救贖。但實現這個完美境界是需要一些時間的,你會陷入一種理想主義化的修行,因爲不斷地追求並實現你的理想,你就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讓自己從容自若。但如果你總是准備好把一切看成是從“無”顯現,知道是什麼樣的理由讓某一種形相得以存在,那麼,你將可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

  頭痛沒什麼大不了!

  人會頭痛,總是有理由的,如果知道自己爲什麼會頭痛,你就會好過一點。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或許就會這樣想:“唉,我頭痛得要命!說不定是我修行不力的緣故。如果我打坐勤快一點,說不定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如果你這樣理解事情,你就會對你自己、對你的修行失去完全的信仰。你會拼命修行,想要達到完美境界,這樣一來,我只怕你會因爲太忙碌而無時無刻不在頭痛!這是相當愚蠢的修行方式。

  這樣的修行並不管用,但如果你相信有某些東西存在于你頭痛之前,而且知道你頭痛的原因,就自然會好過些。頭痛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爲頭痛表示你的身體還正常得足以發出警告。如果你有胃痛,就表示你的胃還算功能正常。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胃對于這種可憐兮兮的狀態習以爲常,你也不再覺得痛,那才可怕!長此以往,你的小命就會因爲胃病而斷送。

  別被信仰捆綁

  所以,每個人都絕對有必要相信“無”。但我說的“無”不是指虛無,這“無”是某種東西,是某種隨時准備好披上特定形相的東西,而在其活動中具有某些規則、理論或是真理。這樣的“無”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當這樣的存在被人格化時,我們稱之爲“佛”;把它理解爲終極真理時,我們稱之爲“法”;當我們接受這個真理,並把自己視爲佛的一部分來行事時,我們稱自己爲“僧”。盡管有叁種佛相,但它們是同一個存在,無色無相,隨時准備好要披上特殊的色相。

  這不只是理論,也不只是佛教的教法,而是對我們人生絕對必要的理解。沒有這種理解,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就幫不上我們的忙。我們會反過來被信仰所捆綁,産生更多的煩惱。如果各位成了佛教的囚徒,我也許會很高興,但各位自己就不會高興了。所以,這種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你相信自己就是佛嗎?

  坐禅時,你也許會聽到雨水打在屋頂上的聲音。稍後,美妙的雲霧會升起,缭繞于一棵棵大樹之間;再稍後,人們會出門工作,擡眼看見美麗的山脈。但某些人清晨躺在床上聽到雨聲時卻會覺得不髙興,那是因爲他們不知道再過一會兒,他們將可看到美麗的太陽從東邊升起。

  如果你的心思專注在自己身上,你就會有這種憂慮。但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真理,是佛性的體現者,那就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你會這樣想:“現在在下雨,但不知道下一刻會是什麼光景。到我們要出門時,說不定又是晴光麗日,也說不定狂風暴雨。既然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此刻,就讓我們去欣賞雨聲吧!”

  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你了解到,自己只是真理的暫時體現者,就不會再有任何煩惱。你會欣賞周遭的環境,會把自己視爲佛的偉大活動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先“開悟”吧!

  用佛家用語來說,我們應該先獲得開悟,進而修行,再進而思考。我們的思考通常都是很自我中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爲什麼我要受這種苦?爲什麼我要碰到這種麻煩

  ”我們想事情的方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此。

  例如,當我們開始研究科學或讀一本深奧難懂的佛經時,很快就會感到困倦,但對這一類自我中心的思想卻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然而,如果能夠把開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會是自我中心的。

  我所謂的“開悟”,意思是相信“無”,相信有某些東西是無色、無相,而又隨時准備好要披上色和相的。這是不可動搖的真理,我們的活動、思想、修行都應該以這個本源的真理爲基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