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者的初心 第一部 身與心的修行 8 叩頭,叩頭,再叩頭

  8 叩頭,叩頭,再叩頭

  有時候,師父和弟子會一起向佛陀叩頭。有時候,我們也不妨向貓和狗叩頭。

  坐禅結束時,我們會以頭觸地叩頭九次。我們叩頭,是表示放下自己,放下自己則意味著棄絕二元性的思維。所以,叩頭和坐禅並沒有分別。

  通常我們叩頭是爲了向某個比我們更值得尊敬的人致敬,但向佛陀叩頭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有佛陀的想法,因爲當你向佛陀叩頭,你就會與佛陀合而爲一,你自己就已經是佛了。當你與佛爲一,與萬物爲一,你就會發現存在的真義。當你忘卻一切分別思想,則萬物都會成爲你的師父,都是值得你敬拜的對象。

  向貓和狗叩頭?

  當一切都存在于你的大心時,所有二元思維就會脫落。沒有天地之別,沒有男女之別,也沒有師徒之別。有時候,一個男的會向一個女的叩頭,一個女的也會向一個男的叩頭。有時候,弟子會向師父叩頭,師父也會向弟子叩頭。一個不會向弟子叩頭的師父,他也不會向佛陀叩頭的。有時候,師父和弟子會一起向佛陀叩頭。有時候,我們也不妨向貓和狗叩頭。

  叩頭是嚴肅的修行

  在你的大心裏,一切都是具有同等價值的。一切都是佛的自身。不管你看見或聽見了什麼,一切都盡在其中。在修行裏,你應該如一切之所如,接受一切,給予每一樣事物如同對佛陀的敬重。這樣,佛就會向佛叩頭,而你會向你自己叩頭。這是真正的叩頭。

  如果你對你的大心沒有堅定信心,你的叩頭就會是二元性的。當你成爲你自己,你就是在真切的意義下給自己叩頭,而你與萬物爲一。只有在“你是你自己”的情況下,你才能在真切的意義下向萬物叩頭。

  叩頭是非常嚴肅的修行,哪怕是人生的最後一刻,你也應該准備好叩頭。當你除了叩頭之外,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你就應該叩頭。這種信念極有其必要。以這種精神叩頭的話,那麼所有的戒、所有的教法就都會內化成爲你的一切,而你也會擁有一切存在于大心之中的東西。

  日本茶道的創始人千利體,在1591年因爲主子豐臣秀吉的命令而切腹自殺。臨死前,千利體說:“當我擁有這把劍時,既沒有佛也沒有祖。“他的意思是,當我們擁有大心這把劍時,世界就不是二元的。唯一存在的東西只是這種精神。這種冷靜沈著的精神總是呈現在他的茶道裏。他從不以二元性的思維來做任何事情,他每一刻都爲死做好了准備。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茶道儀式中死去,並且更新自己,這就是茶道的精神。這就是我們如何叩頭。

  師父額頭上的硬皮

  我師父額頭上有一塊硬皮,那是叩頭叩太多造成的。他知道自己個性冥頑不靈,所以就叩頭,叩頭,再叩頭。他總是在內心聽到他的師父斥責他的聲音。他進入曹洞宗那年是30歲——對日本僧人來說,這個年紀才出家,算是相當晚。

  人愈年輕就愈比較不頑固,愈比較容易除去自我中心思想。因此,他師父都稱他爲“遲來者”,斥責他那麼晚才出家。事實上,他師父十分喜愛他的倔強性格。我師父70歲時這樣說過:“年輕時,我像頭老虎,如今我則像只貓。”他非常喜歡自己像只貓。

  叩頭可以幫助我們消除自我中心思想。去除這些想法並不容易,但叩頭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修行方法。結果如何並不重要,爲改善自身而努力才更爲要緊。叩頭這種修行是沒有終點可言的。

  只管去做,別管不可能

  每次叩頭都是“四弘誓願”的再一次表達。這四大願是:

  衆生無達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如果佛道是達不到的,我們又怎能達到呢?但不管能否達到,我們都應該去做!這就是佛法。

  “因爲那是可能的,所以我們就去做。”這並不是佛法。哪怕是不可能的,我們仍然非去做不可,因爲那是我們的真實本性希望我們去做的。事實上,可不可能並不是重點。

  如果去除自我中心的觀念是我們最內在的渴望,我們就非去做不可。在你下定決心去做之前,你會覺得困難重重;一旦你下定決心,就會覺得那一點都不難。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你獲得甯靜安詳。心的平靜不意味著你應該什麼都不做,真正的平靜應該在活動中尋找。

  所以,我們說:“在不動中尋靜容易,在動中尋靜難,但只有動中之靜才是真正的靜。”

  進步是一點一滴的

  修行過一陣子之後,你就會明白,想要有快速、不尋常的精進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做了很大的努力,進步仍然只會是點點滴滴。那可不像是去淋浴,你不會一下子就全身濕透。禅修更像是走在霧裏頭,剛開始時,你不會覺得濕,但愈走就愈濕,濕會一點一點加重。如果你急于求成,就會對自己慢吞吞的進步感到不耐煩,心裏會想:“真是慢得要命!”這是不對的想法。

  當你在霧中沾濕了身體,那想要弄幹身體就非常困難。所以,你不需要爲進步緩慢的問題擔心。這情形好比學習外國語言一樣,想要一蹴而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但經過反複學習,你就一定能學好。這就是曹洞宗的修行方式。你可以說曹洞宗追求的是一點一滴的進步,也可以說曹洞宗完全不期許任何的進步,但只要保持真誠,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便已經足夠,沒有任何的涅槃寂靜[12]是在修行之外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