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自在解脫 第二章 禅坐的重要與方法▪P2

  ..續本文上一頁移總伴隨著摩擦,任何移動的事物都會産生摩擦。

  經過片刻的松弛和休息,心靈除了獲得新的力量外,也因爲找到了回家的路,而隨時都能感到歡喜。在禅坐時所生起的歡喜,可以充滿一整天,而我們將領悟到世上再沒有任何事,能夠比得上在心靈的家中所得到的祥和與平靜。

  這就是爲何除了禅坐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讓生命真正感到滿足的原因。雖然生命可以從外在環境獲得部分的享受,但是由內在心靈所得到的滿足感是更加深廣的。這份隨緣、舍得的心境,帶來了心靈的洞察力,也就是領悟力--這是“自我”憑著思索而長期追尋的。所以當“自我”停止了追尋,思考就不需要存在;當“自我”停止了追尋,不知足感會完全消失。這就是我們需要禅坐的原因。現在我們來談談“如何”進行禅坐。

  禅坐的方法

  禅坐時必須全心感受著呼吸,也就是將注意力放在鼻尖。當呼吸的氣流接觸到鼻尖的時候,就會産生感覺。借著那種感覺,讓我們能夠學習如何專一心思。對初學者來說,這可是不簡單的。

  呼吸代表著生命,而且有很多的理由顯示,呼吸非常適合成爲禅坐的重要主題。首先,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呼吸,無法停止呼吸。我們都知道呼吸很重要,但是除非窒息、溺水或無法呼吸時,我們幾乎忘了它的存在。快要窒息時,哪怕只一口的呼吸,都是價值連城。漸漸地呼吸正常了,我們又馬上忘了它。呼吸和我們每個人的關系都是最爲親近的,呼吸代表著生命,它和心靈是一體的。當人們感到緊張或受到刺激時,呼吸就變得急促。當心靈平靜祥和的時候,呼吸也一樣柔和平順。當呼吸微細到難以覺察,就表示禅坐真正進入了專注的階段。將呼吸當作禅坐的訓練方式,就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呼吸是身體所有功能之中,唯一可以自動調節又能夠受意念控製的。我們有些時候能令呼吸更深、更長,或者令呼吸漸慢,乃至于暫時停止呼吸。

  雖然訓練專注于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種,其實在一呼一吸之間能夠清清楚楚就夠了。不需要刻意在呼吸上耍花樣,只要依照自然的節奏即可,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訓練專注。比起要求心靈專注在鼻尖的訓練,這方法是稍微容易些。

  或者,你能在呼吸的同時借著聲音來輔助,舉例來說,可以念“普陀”(Buddho)。在吸氣的時候念“普”,呼氣的時候念“陀”。呼吸加上聲音,相輔相成。對受用的人來說,“普陀”可是意義深長的。

  你也能在呼吸的同時計數,吸氣時數“一”,呼氣時數“一”;再吸氣時數“二”,再呼氣時數“二”。計數以多于五,少于十最爲恰當。當數到了十,再從一開始數起。每次心神散亂時,也再從一開始數起。剛開始時,如果你一再地從“一”開始數起,也不要太在意。

  所有的心靈都是相似的。你不必認爲“我”不適合這種方式。所說的“我”到底是誰呢?只是一個未經訓練的心靈而已。比如馬拉松賽跑,任何人只要受過訓練都可以跑得又好又快。如果還沒有接受訓練,就認爲“我不行”,“我根本跑不快”,這就叫做愚蠢。

  不論是計數、念“普陀”、專注鼻尖,還是在呼吸之間清楚地覺察,在這些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然後精進學習。如果你能夠感受到腹部的起伏,就表示你的學習有了一些成果,要好好保持下去。禅坐的時候將雙腿固定放好,這可以讓我們坐久一點;背挺直,但是要放松;肩膀、腹部以及脖子都要放松。當你發現自己向前傾倒的時候,趕快再坐正;頭部也是一樣,當你發現頭垂下去的時候,立刻再擡起頭來。如果猛點頭而且頭向前倒下,這表示你已經睡著了,或至少有睡意,對禅坐而言,這些都是不應該的。禅坐需要完全的清醒!

  給思緒一個名字

  或許你會發現,不管如何嘗試,無論是念“普陀”、計數或是隨著一呼一吸專注于鼻尖等方法,心靈就是無法專念于呼吸上。想要讓心靈專念于呼吸,至少要訓練好幾年,因爲種種思緒會像影片一樣地播放。想要克服這些如潮水一般湧來的思緒,方法就是當思緒一湧現就立刻給思緒一個稱謂。但是如果覺得太困難,也可以稱謂爲“這是思考”、“有點混亂”、“正在回憶”、“計劃計劃”或是“真無聊”,等等。怎麼稱謂都沒有關系,因爲就在稱謂它的那一刹那,你已經離開了思緒並且觀照著它。除非你如此觀照,否則你將會因爲思緒紛亂而精神衰弱。在家裏,你可能因擔心亂跑的貓兒被鎖在臥室裏,或擔心孩子們晚餐吃得不夠營養。無論所想的是什麼,你都不斷地在思考和擔心,而且還會將這些思緒合理化:“你說的是沒錯,但是我不能不去想這些事情啊!”不過,在禅坐的當下是無須思考任何事情的。生命一直都在進行,不需要我們去擔心。而念頭在刹那間,也都不斷地生生滅滅。

  當念頭一出現的時候就看住它們,並且取一個名稱,名稱取得恰不恰當都沒有關系。在禅坐的當下,任何的稱謂都代表著那個需要除去的念頭。如果你已經能夠在禅坐時給念頭一個稱謂,你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看住自己的念頭,比如說善的、有益的念頭,成熟的態度,等等。當你發現自己有著不成熟或不健康的想法,你就能夠除去這些念頭。只要你可以隨時導正自己的念頭,就再也不會不快樂了。只有愚蠢的人,才會不自覺地郁郁寡歡。

  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看住念頭的益處,但是在禅坐中能夠看住念頭,就意味著你的觀照力已漸漸深入了。觀照力的加強正是初步所要達成的目標。佛陀曾說:“唯有觀照力能夠淨化人心,能夠摧毀貪念,能夠步入聖道,能夠真正度脫一切苦厄。”觀照力能夠令人清楚了知“我正在思考”、“我心思雜亂”、“我正在煩惱”、“我感到憂慮”、“我在夢想著未來”、“我正在期待、祈願”,等等;觀照到念頭之後,再將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就算你有一千個念頭,也要給它們一千次稱謂。這是學習觀照力的方法。除了知道思緒的內容,也要清楚産生念頭的過程。這就是觀照“四念處”的基礎,只要精勤學習,就是邁向解脫的唯一道路。

  平常身體不習慣一直坐著不動,所以禅坐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其實,主要是由于我們在嘗試著讓身體保持不動的緣故。不管時間長短,身體本來就不喜歡靜止不動。即使你有最舒適的床墊,而且又能夠好好睡覺,整個晚上身體還是一直在動。因爲身體固定不動時,會産生不舒服的感受,所以它會移動好讓自己覺得舒服。即使在睡眠時只有些微的意識,身體也會因不舒服而移動。當我們靜坐、禅坐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情形出現。如果覺得不舒服,與其順著身體逃避辛苦的習慣性、自發性和反射性的反應而移動身體,還不如仔細檢視這種現象,真正清楚知道産生不舒服感受的原因。看看是因爲坐墊、地板還是另一條腿所引起的。因爲接觸産生感受,而感受産生反應。(順便一提,這就是令我們一直生死輪回的原因,針對感受所産生的反應,就是生死輪回的主因。)

  觀照你的感受

  有叁種類型的感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如果心靈觀照出有苦受浮現,就可以如此分析:“啊!這是被稱爲痛苦的苦受。我不喜歡這種感受,我要除去它。”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作如此的觀照。當苦受浮現,無論我們遠離、排斥這種感受,試著改變外在的因素,還是各種努力消除苦受的嘗試,都無法真正消除它,除非我們能夠將心中的渴望去除。無論我們如何善待身體,無論我們如何移動它,身體還是會一再地感到不舒服,那是因爲我們總是渴望著舒適。

  注意一下這個順序:接觸、感受、反應。當出現“這是痛苦,我要遠離它”的念頭,與其試著去遠離痛苦,不如全心觀照這感受的所在,如此就能明了感受的本質是無常的。無論是感受的內容或強度都會有所變化。隨著念頭的轉變,你們應當就能夠了解,感受是不堅實的。

  有一事實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就是並非是這身體在受苦,而是身體本身就是苦。只有了解這個事實,我們才能開始深入探討人生受苦的本質。因爲我們不是只有偶爾感到不舒服,而是這個身體本身就是由苦所組成。身體如果一直坐著或躺著不動,一定會感到不舒服。要知道無常和不知足,本來就含藏在人類的身體中。所以,當身體有不舒服的感受出現,如果真的要移動身體,也必先經過如上所述的認知後再移動,而不要不自覺地移動。就算檢視過理由,要移動身體也要輕輕地移動,必須不會對自己或鄰座同學産生幹擾。

  如果咬緊牙關地坐著,並且想著:“就算會很苦,我也要坐下去。雖然討厭吃苦,我還是要坐。”這樣做早晚會對禅坐、對整個學習造成厭惡,這和不自覺地移動一樣是錯誤的反應。一個是爲了貪圖舒適,而另一個則是對不舒適感到厭惡,這是一體的兩面。只有深入觀察種種感受的本質以及所産生的反應,才能獲得解決之道。當感受和思緒出現時要面對它們,了解到它們都只是暫時的,是生生滅滅的,所以怎麼會認爲那是你們的感受和思緒呢?你有要求它們出現嗎?當然沒有。你是真心來禅修的,不是嗎?然而坐著坐著,滿腦子都是這些思緒。它們是屬于你的嗎?這不是在受苦嗎?

  “無常”、“苦”和“無我”,是世間一切的真理。除非我們從內心認知這叁個真理,否則將無法知道佛陀所教導的真正內容。其余都只是文字,唯有禅坐能帶領我們向前邁進。這可不是紙上談兵。

  

《禅與自在解脫 第二章 禅坐的重要與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