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譯竟後義
所謂〝譯竟後義〞就是譯師的譯跋。
印度堪布沙爾瓦加疊瓦(sarvajnadeva)和主校譯師佛僧拜則(dpatbrtsegs),從喀什米爾傳本翻譯、審訂。其後又由印度堪布達爾馬師利拔劄(dharmasribhadra)和主校譯師佛僧仁欽桑布(Rin chen bzang po)、釋迦婁錐(sakya blo gros),根據摩揭陀傳本和注釋,重新修改、翻譯和審訂。後來,又由印度堪布蘇馬地基地(sumartikirti)和主校譯師比丘婁滇些惹(blo ldan shes rab),重新修正、翻譯並善加審訂。
印度堪布沙爾瓦加疊瓦,〝沙爾瓦〞是一切的意思;〝加〞是了知;〝疊瓦〞是天,所以是名爲了知一切之天的印度堪布。所謂〝主校譯師〞是大、中、小叁種主校、翻譯、旁注的譯師中,最好的大譯師,主校不僅將印度的梵文譯成藏文,而且還能校正文字和意義,所以命名爲主校譯師,主校譯師是譯者,所以稱爲主校譯師(婁咱瓦)。西藏有佛僧和苯教(俗稱黑教)兩種,現在這位譯師是佛僧。所謂〝拜則〞,是噶瓦拜則,他是赤松德貞王的譯師,寂護大師和蓮師的弟子。當時有噶、焦、祥叁大著名譯師,他就是其中之一,他根據西印度喀什米爾的《入菩薩行》傳本,請求印度堪布教導,經由聽講加以審訂。
所謂〝其後〞就是後來,又由印度堪布達爾馬師利拔劄,〝達爾馬〞是法,〝師利〞是吉祥,〝拔劄〞是善,所以稱爲吉祥法善。主校譯師佛僧仁欽桑布,他是後宏期第一個産生的阿理的大恩譯師,和釋迦婁錐兩人根據中印度摩揭陀的《入菩薩行》和注釋傳本,將過去的譯本稍加修改和翻譯,並且也是聽印度堪布講授加以審訂。
後來由印度堪布蘇馬地基地,〝蘇〞是善,〝馬地〞是慧,〝基地〞是稱,所以是善慧稱。主校譯師比丘婁滇些惹,名爲鄂婁滇些惹的大譯師,是後宏期較仁欽桑布稍後産生的,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又將過去譯過的入菩薩行,重新校正、翻譯並善加審訂。
講述者後跋
如是印度大班智達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主要是爲初學者容易進入而寫的。
此旁注、解說是老衲阿旺貢噶旺秋依據自己前後叁次聽具恩多系寺大堪布突滇賈參講授宣說的。老衲七十七歲到臺灣時,由陳念萱居士介紹,認識黃世森和張月嬌兩位施主,由于他們祈願佛法長久住世,因此在他們的籌畫、設備下錄製完成。從公元一九九七年叁月下旬開始錄音,到同年四月叁十日圓滿。
願有緣者都能如法入菩薩行。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