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文也要破相

  爲文也要破相

  ◎陳亦新:所以您說大師若童嗎?

  ●雪漠:是的。但像孩子的不一定是大師,而大師絕對像孩子,因爲他有一顆童心。孩子沒有世間亂七八糟的分別心,他有的是赤子之心。大師就像是躺在搖籃裏望著母親笑的孩子。當人有這樣的心時,就非常接近道了,但是還缺少知識與檢驗。所以,解脫者的純真中一定要有孩子般的純真,而孩子的純真卻包含不了解脫者的純真。

  許多時候,我對那些流行的概念根本不感興趣。心和世界是一味,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心。我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從來不把他們當做遊離于心外的什麼,我感覺我在和自己對話,不會因爲前面坐著美女,心就怦怦亂跳。所有的外現已經無法幹擾我的心了。我絕不會挖空心思地想要說些什麼話,要達到什麼目的,只是隨緣地說,僅此而已。只有當心屬于自己、沒有任何束縛的時候,才叫解脫。但這顆心裏還有一種獨有的、證得的東西。什麼東西?只有證得的人才知道。就是說,它不僅僅包括世間法,更重要的是出世間法,這也是那些達到“耳順”的人,跟出世間證悟者的區別。

  香巴噶舉將空性稱爲光明,只有你證得那個光明的時候才升華到了出世間,否則你會永遠在世間法裏面。有些人修得很好,品行也特別好,也能達到一種境界,但如果沒有證得空性,這仍然屬于世間法。

  我剛才說到,當一個孩子非常燦爛地向母親笑的時候,那種真心狀態很是難得,但孩子不是解脫者。同樣,把世間法修得很好的人,也可能達到嬰兒狀態,道家稱爲赤子之心。“複歸于嬰兒者”可能得道,而嬰兒卻沒有得道。當一個人複歸于嬰兒的時候,就有了超越,然後再把超越的名相掃除之後,就可能得道。沒有這個修煉的過程,嬰兒就還是嬰兒。超越的部分就是出世間法。

  因此,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在心中增加什麼,而是要減少。如果說有增加的話,那就是增加覺悟和明白。慢慢地減少心中的貪婪、愚昧、仇恨等等,甚至包括貪圖成就和覺悟、牽挂本尊和空性。真正的放下就是覺悟。

  大手印境界就是絕對自由的境界,不依托任何東西,而達到身心絕對的自在。

  許多時候,心靈深處的智慧遠遠高于你所學的東西,比如有些孩子找到感覺後寫出來的文章,絕不像是他寫的。那時候,他就是大自然的出口,是智慧的出口。寫作時他沒有自己,而是在一種濃濃的感覺中間,進入大自然並和大自然融爲一體。如果他突然發現自己還是個學生,他就寫不好了。當他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天人合一的時候,他就會寫得非常好。

  你在四年級的時候寫過一篇作文,寫得非常好。得到我的誇獎後,你想改得更好些,結果,改來改去,改得一塌糊塗。因爲你改的時候帶有了一種情緒化的執著。當你以四年級的水平去改自然流淌出來的東西時,肯定就會改壞它。

  一個人必須要把心中既定的框框破除掉,實現破相。破相後才能成爲大師。當你著相時,你就是一個孩子,文字就不行了,因爲這時候的文字是因爲“用”而不是因爲“愛”。後來,我告訴你進入那種空性狀態,不要去想怎麼寫,不要去想寫的內容,只是要那份真心和警覺,用那份警覺去觀照文字,你才又寫出了後面的那些好文章。

  --選自《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

✿ 继续阅读 ▪ 藝術的四種境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