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疑是快樂的大敵

  疑是快樂的大敵

  喜歡猜疑的人,總會給別人的行爲套上一種功利化的原因。比如,看到別人勸善,他們就認爲勸善者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實上,他看到的並不是別人的動機,而是自己懷疑的心。因爲,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他們心靈的顯現。

  有個年輕的朋友告訴我,她是一個極度多疑的人,除了母親之外,她誰都不相信,包括自己的丈夫。一旦丈夫不在她眼前,她就擔心對方會出軌。有一次,她離家多日,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床鋪上有沒有其他女人的頭發。後來還真給她找到了那麼一條長卷發,于是便拿著頭發跑去質問丈夫,結果發現那原來是自己的頭發,這才釋懷。但她的猜疑,卻已經對丈夫造成了傷害。

  可見,猜疑並不是一個好習慣,它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而且,多疑的人往往會懷疑一切,他們不相信別人的善意,不相信愛情,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一種比他們更高尚的存在。尤其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無私的人,他們甯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別人。

  我曾聽過有人談論雷鋒善行背後的“真相”,他們說,雷鋒自己要是不說,別人也不會知道他都做了啥好事,他的樂于助人實際上是在炒作自己;再說,做好事是那時軍人的硬指標,他的助人其實是爲了獲得一些榮譽。這番話讓我感到非常無奈,我覺得,持有這個觀點的人,比這個觀點本身更加可悲。

  他爲什麼要說這些話?爲什麼高貴精神不再被人贊揚和傳播,反而變成一種被嘲笑、譏諷與質疑的對象?這無疑反映出一種人性的墮落。人們不再相信一種偉大,不再相信一種崇高,不再相信有人能戰勝自己的欲望,也不再相信有人把別人的利益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這是爲什麼?因爲他們必須讓自己的貪婪與放縱顯得更加合理,他們在爲自己的欲望與自私尋找藉口。他們的質疑與嘲諷,實際上也是在說服自己,在壓抑著自己的良知與對善的渴望,他們在用一種未必正確的方式,撫慰自己那顆一點都不坦然的心。否則,他們要怎麼告訴自己,爲什麼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卻做不到呢?簡言之,這是一種自欺欺人。大部分人都從內心深處,渴望一個比現在更美好的世界,但是當社會上出現一些好消息時,他們又喜歡用所謂的“理性”與“真相”來消解它,這是多麼矛盾的事情?

  有時候,人們爲了保護自己,總是不敢輕易地相信別人,他們不斷用懷疑和揣測折磨自己,同時也折磨著別人。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一種折磨,反而覺得這才是精明與清醒。所以,他們不但會懷疑願意幫助自己的人,還會懷疑老師教給他們的解脫之法,甚至連自己都會懷疑。他們用懷疑不斷傷害著自己,也傷害著真正關心他們的人。他們不會明白,懷疑的那個瞬間,自己已將他人的善意與援手擋在了門外。

  喜歡猜疑的人,總會給別人的行爲套上一種功利化的原因。比如,看到別人勸善,他們就認爲勸善者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會想,世界上真的有解脫嗎?真的有六道輪回嗎?你是不是想利用人們的信任,來對他們進行精神控製?當你告訴他,布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賺錢秘密時,他還認爲你是想騙他的錢。事實上,他看到的並不是別人的動機,而是自己懷疑的心。因爲,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他們心靈的顯現。

  當大部分人都在用惡的猜疑來消解一種高貴的、善意的東西,一種大善大美精神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進入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因爲那時的人類已沒有信仰,失去希望,自暴自棄,不思向善,進而害人害己。所以說,“疑”是修煉的大敵,更是快樂的大敵;相反,“信”爲“功德母”,只有信,才能讓人積極向上,讓人趨善避惡,才能讓人創造一種歲月毀不去的價值。

  不過,毫無選擇的懷疑不好,毫無選擇的相信同樣不是一件好事,兩者都是無知的表現,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毫無選擇的信,是一種迷信。迷信者將解脫寄托于心外之物。他們認爲,自己的解脫要靠別人,或崇拜某人某物,或崇拜這個神那個仙,全然不考慮自己應該做什麼,一副奴才模樣。現在有大量迷信者,他們不明白解脫是自己的事,別人吃飯飽不了自己。

  而且,當一個人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他做事就沒有底線,因爲他的“信”完全是一種盲從,他不能分辨自己相信的人到底是智者還是騙子。如果他遇上的是真正承載了真理的人,那麼他的信就是一件好事,因爲他會跟著好人做好事;但如果他遇上的,僅僅是個用真理來牟利的騙子,那麼他的信就是一場災難,因爲他會成爲騙子的幫凶,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宣揚那種蒙騙了自己的謬論,甚至诋毀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使更多的人受到蒙騙與傷害。

  我們該怎樣分辨智者與騙子呢?你要看他的行爲。一個人無論把話說的多麼好聽,他的行爲都自然會暴露他心靈的狀態。如果他口中的真理不能改變他那顆自私自利的心,不能讓他在所有行爲上體現一種利衆精神,那麼他就是一個騙子。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掩蓋他行爲上的自私。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如果你相信的人是一個騙子,那麼無論你對他的信達到了什麼程度,你都不可能因爲這種信而得到救贖,你反而還會因爲這份盲目的信而墮落。所以說,一定要遠離無知,明辨是非。

  真正的信,應該是一種智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